朱重阳 徐灵敏 熊邦凤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宗明义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这一职教身份确立的论述,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同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的通知[2],高职学校拉开高水平学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序幕并进入了快车道。2020年7月,广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实施广东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计划》的通知,中职学校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也拉开了序幕。
一、中职学校专业群建设的原点
为什么要进行“双高”建设,这是职业学校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只有将这个问题理顺了,才能够达成共识,凝聚合力,精准把握“双高”建设的路径。
追根溯源,进入新时代、呈现新常态是一切社会活动变革的起点。专业群建设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新阶段,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结构性变化而进行的专业改革,是专业建设动态调整的延续,是专业发展对社会的自我适应。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3]。顺应经济社会变化、产业结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需要职业教育人精准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以及产业集群所衍生的技术技能岗位群,并组建匹配岗位群所对接的专业群,实现产业与专业的动态适应,以回归职业教育的初衷,完成职业教育的使命。
(一)经济结构调整促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对专业群建设的客观需要
随着经济结构供给侧改革的纵深发展,区域经济集群化发展的态势越发明显。围绕某一产业,对应的社会资源呈现出集中发展的趋势,所衍生的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带、经济圈也在区域内加速形成。职业学校办学的一个重要宗旨是培养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围绕产业办专业”是实现这一宗旨的重要途径。
当前,产业集群化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形态,产业集群所衍生产业链以及岗位群快速形成。独自发展的专业建设、零散布局的校企合作,已无法适应产业群集发展的客观需求。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的初衷与使命。衡量职业教育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指标就在于是否为国家发展提供合格的人力和智力支撑。职业学校专业群建设为此应运而生,是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动适应,是职业学校人才的“群”培养对经济社会的“群”发展的自觉“顺应”。产业集群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使職业学校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提升,促进专业群与岗位群、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对接,满足产业集群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是专业群建设的第一原点诉求。
(二)产业升级倒逼企业迈向产业高端及高端产业对专业群建设的现实需求
现阶段,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为内生动力源,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变化作为催化剂,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多重因素的交融,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力。随着行业、产品竞争的加剧,传统模式下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企业需要也希望通过新技术、新模式,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降本增效,以此实现异质化发展,进而迈向产业高端。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相应的工作岗位和人才技能要求同步提升。[4]对应产业发展需求,服务于产业的专业也需要改变组织形式,加速升级,调整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形成与产业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产业升级背景下新兴岗位的要求。
以智能制造为例,智能制造单元相关的工艺设计、柔性自动工装、多轴加工、工业机器人协同制造、智能仓储、智能信息管理等技术在同一应用场景中融合,形成了交叉融合的新兴岗位。独立专业的人才培养,往往导致专业技能的单一化,以“技能点”的形式存在,不能适应新兴岗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面向产业升级所衍生的岗位群,构建相契合的专业群,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端复合“技能技术链”人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原点。
(三)中职学校专业群建设是对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设的自动承接
随着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一个学段,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来保证职业教育的连贯,实现职业教育的贯通培养。不同阶段的职业教育,在技术、产业、教育、人才上互相衔接,相互支持,才能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促使不同身份的人投身于职业教育,受惠于职业教育,服务于职业教育,以此形成良性循环,为产业升级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
二、中职学校专业群建设的起点
(一)找准切入点:产教融合
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是专业群建设的供给侧,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是需求侧,维持教育与产业之间的供需平衡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以产教融合为抓手,发挥各自优势,找准接口、找对方式,深度融合,提高成效。
中职学校专业群建设要找准产教融合的接口,明确双方的共同诉求,实现产教两端的精准对接,动态平衡。职业教育在“围绕产业办专业”这一社会活动中,职业教育属于“被动侧”“服务侧”,需要“主动为”“精准为”。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需要动态把握产业结构的变化、技术技能链的升级、人才结构需求的迁移,通盘考虑人才培养的前瞻性、整体性,科学化、动态化调整专业群内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由过去“政策的执行者”变为“政策的引领者”。通过资源整合的形式,推动产教融合走向深入。通过对技术技能、课程、师资、实训、生产等全要素的整合,实现在专业群人才培养上发挥双主体育人作用;重点关注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在行业中的应用,所衍生的新型交叉岗位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模式,进行“群”培养,达到所教为所需,所教为所用的目的。
(二)夯实落脚点:课程建设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作为师生联系的纽带,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群建设的重要抓手。中职学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首先要对课程标准、授课内容、授课过程进行规范,探索专业群统考制度,实施理实一体评价模式,以保证人才培养的维度和质量,推动专业群的整体水平,实现中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有序衔接。其次,课程作为专业群与产业群、技术技能链与岗位群融合的主要载体,通过不断推动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校企双主体育人,实现人才培养为企业所用,专业群与产业群共融。
针对群内各专业,突破原先以专业为主体的建设思维,以群思维统整群内各专业资源,建立专业群标准、整体建构群培养目标、系统重塑群课程架构、开展课程群研发、重建学习秩序,通过群内各专业的优化组合突破专业建设彼此孤立的现状,更好地发挥“群效应”。构建“底层共享、中层互融、顶层互选”的“共平台、模块化、多路径”的立体层级式课程体系,不同层级课程对接不同类型X证书、职业技能证书;同时,全程将“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双创教育”等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的均衡发展。
(三)厚植保障点: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5],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教学改革的开拓者,其素质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着专业建设成效,影响着职业教育发展。
由于中职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学生定位的培养、教师能力限制等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教师普遍教学方法灵活,学生管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较强,而教师的流动性、校企融合的深度较浅。结合专业群人才培养的定位,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结构化、产教融合型有流动属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打破传统教师组织方式,根据不同的岗位群、课程模块、构建复合型、项目式教学团队。[6]二是构建教师企业实践办法和落实机制,真正保证专任教师深入企业一线,熟知工艺规范,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将课堂引入到企业。三是增强企业导师的师范性,拉近企业与学校的距离,师傅与学徒的距离,让企业导师真正融入到学生中,将生产带入课堂,以此实现学校教师与企业大师之间的顺畅流动。
(四)培育增长点:“1+X”证书制度
“1+X”证书试点制度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是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增强职业学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缓解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差异之间的结构矛盾。“1”是学习者学历证书,“X”是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代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技能水平,反映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活动和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通过“1+X”证书制度,一方面,建立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互衔接、转换的体系,构建国家资历框架制度,有效服务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发展;另一方面,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直接反映产业新需求、科技新趋势,可有效弥补和强化学历教育灵活性和即时性的不足。[7]
专业群建设以“1+X”证书制度试点为生长点、突破点,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教学标准的融合,保证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科学性融入,实现培训课程与学历课程的融合,保证岗位核心知识、能力、素养的强化和拓展,将职业技能等级认证与相关专业课程考试统筹安排,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8]
(五)探索创新点:现代学徒制贯通培养
随着经济条件的允许,社会观念的变化,加大教育投入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识。中职学校学生对于升入高职、本科学校的愿望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学生在升学过程中也经常面临着专业二次选择的问题,为此需要满足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增强对专业的认同,提升专业培养的效能。
在条件成熟的中职学校,通过深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探索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实践中高职学段现代学徒制,推进现代学徒制的贯通培养。通过中职学技能,高职学技术,打造“蓝领—灰领”递进的高阶学徒制,形成育人模式典范。探索专业群中职升本科试点,打破中职生成长瓶颈,实现“蓝领(生产)—灰领(设计)—白领(管理)”职业进阶。
三、专业群建设的终点
专业群的建设是过程性的概念与行动,是一种“进行时”的状态。通过对服务面向区域产业集群中的技术技能型职业岗位群进行精准分析与定位的基础上,开设并组建能够同职业岗位群精准对接的专业群,只是专业群建设的一小步。
在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握其动态变化的生态过程,顺应专业群构建的内在规律,使专业群的结构同区域产业群之间保持动态的耦合匹配,这是专业群建设的一大步。
从外部看,区域产业集群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职业岗位群也在不断变化,正是由于区域产业发展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专业群的发展同样需要因应产业发展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优化调整。从学校内部看,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取向不断变化,“三教”改革不断推进,课堂革命正在兴起,这些也必然要反映到专业群建设上来。这些因素决定了专业群的发展同样需要因应产业发展的变化而不断进行优化调整。这些因素的综合,决定了专业群建设将“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6-20].http://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trs=1.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2019-04-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17_378489.html.
[3]崔志钰.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设:意义辨析、问题剖析、策略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7).
[4]丁倩倩.工业4.0背景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新区,2019(07).
[5]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N].人民日报,2013-09-10.
[6]吴升刚.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与重点任务[J].现代教育管理,2019(06).
[7]覃川.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定位与内涵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3).
[8]王亚男.高職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构:内涵意蕴、逻辑及技术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20(6).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山市2020年教育科研重点课题“智能制造特色专业群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编号:A2020044)。]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