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艳
《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赠予后生以示劝学之意的一篇文章。作者对于同乡后生,以亲身求学经历示之,勉励其要刻苦读书。将道理寓于具体事例中,将真情实感融于说理中,质朴真切、发人深省。文章中,作者并不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层层递进,采用躬行说理、对比说理、情理交融等表达技巧,动情于中,寓理于事,将叙事与说理融合,结构紧凑严谨,要点明确突出,砥砺年青人奋起读书,有理有情,显示出高超的表达艺术。
一、躬行说理,质朴感人
文章开篇,作者便讲述自己年少时求学的艰辛经历。贫寒的家境使得作者无法买到自己喜爱的书籍,所以只能向有藏书的人家借来抄录,并约定送还的时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在砚台成冰的寒冷冬日,写字时手指弯曲都十分困难,但即使是在这样艰苦的境遇下,作者仍然坚持抄录书籍,坚持按约定的时间送还书籍,从不曾违背约定。“借书”一事,既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仍不放弃读书的嗜学精神,又体现了恪守约定的诚信品格。正因年少时的“借书”“抄书”经历,才使得作者饱读群书,增长了见闻与学识。作者本“嗜学”,却奈何“家贫”,故而“无从致书以观”,这看似是求学道路上难以调和的矛盾,但是作者并没有轻言放弃,年少时期即勇敢踏上了充满困难的漫漫求学路。
接着,作者讲述了自己成人之后的求学经历。青年时期的作者对圣贤学说更加仰慕,却因无名师指导而感到忧愁,曾“趋百里外”从师,可见作者求学路之艰辛。这一时期的求学,学问更加深入,须有名师硕儒的引导,而名师门人学生众多,想求教实为不易。要想获得真知,就必须“色愈恭,礼愈至”,对待老师,既要尊重谦顺,又要善于察言观色,在合适的时机请教。成年后的求学路,依然充满着辛酸,但是作者并没有过多感慨这段经历的辛苦,而是庆幸地认为“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可知,无论是在何种境遇中,作者的求学心态始终如一,保持一颗好学之心,尊重师长,感恩所得。
后来,作者到外地求学时更是度过了一段万分艰辛的时光:“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通过对过往亲身求学经历的讲述,作者求学之不易跃然纸上。艰难的求学历程没有磨灭作者的意志,知识的获得令他倍感欣慰。作者始终以积极向上的心态看待自己贫寒的出身与艰苦的求学路。作者以亲身经历说理,能够使后生理解师长求学路的不易,并以此反观自身,弥补自身的不足,因此能够达到较好的说理效果。
二、对比说理,令人信服
在说理艺术当中,对比说理是一种常见的方式,通过对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对比,有利于使说理的中心更加突出。在《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作者同样运用了对比说理的方法。
由于家境贫寒,所以作者在外求学时期,生活十分艰苦朴素:“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能果腹便好,哪里还奢求新鲜美味的食物呢?紧接着,作者呈现出一组鲜明的服饰对比:“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烨然若神人”,而作者却“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身着旧袍破衣的作者与身处衣着光鲜的同学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身处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因为处境窘迫而失落消沉,但是作者并没有这样,而是“略无慕艳意”,说明他始终坚持求学之本心,没有因为外界环境的影响而磨灭自己的斗志。通过这一鲜明对比,让我们既看到了作者求学环境的困窘,又让我们读懂了他对待学问的专一精神,不为外物所扰,专心致志于求学。与同学求学条件的鲜明对比,实际上是对如何处理“客观环境与主观精神之关系”的回答。在宋濂讲述的亲身经历中,“主观精神”指始终如一的嗜学、求学之心,而“客观环境”则指的是可能给学习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的外界因素,这些因素是客观存在的。联系学习实际可知,在个人学习过程中,如果有外物之纷擾则很难做到专心致志,也就是说,“主观精神”常常不可避免地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但是作者处理好了二者的关系,既没有抛弃求学之初心,又没有受客观环境的牵制,相比较于单一的说教而言,对比式的说理很容易突出重点、做出强调,尤其作者以自己和同学的经历做对比,言之有物,更加令人信服。
三、情理交融,升华主旨
作者说理时将真情实感融于道理的讲述中,质朴而动人。情理交融的说理方式使得文章的主旨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在文章最后一个部分,作者首先指出自己的身份:“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谦逊地说自己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实际上这时的宋濂,早已凭借渊博的学问、过人的才识而官居高位,功成名就。这样说一方面体现了他的本性谦逊,不自诩高名;另一方面,作者想以一位长者、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劝导后生勤奋学习,拉近与后生心灵上的距离,言辞恳切,情感真挚。“犹幸预君子之列”,点明自己虽成就不高,但所幸还居于君子之列,实际上是告诉后生,自己的品行、学问有值得学习之处,这也是“劝学”的重要前提,倘若作者自己德行低劣,学问浅薄,又何谈以身相示,劝导后生呢?
虽然作者的求学之路颇为艰辛,但如今,那样的时代已经过去,和自己相比,后生们拥有良好的读书条件,享受着朝廷供给的膳食,穿着父母准备的衣服,不再挨饿受冻,更不需要再借书抄录。可以说,客观条件已经非常充裕,年青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勤奋读书呢?“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如果在如此优渥的学习环境下,读书者仍然学业不精,那么只能归咎于读书不如自己专心了?作者在此实际上是以一种“诘问”的语气要求年轻的学习者审视自身是否做到了专心致志地学习。从这句话中既能够看出长辈对晚辈的担忧和期待,又不失师者之严厉,警示学子在好的学习环境中更要用功。
文章的最后,作者赞誉了马生的德行,同时表明写作此文的目的是勉励同乡后生努力学习,点明“劝学”的主题。作者希望身处于“顺境”中的学习者们,能够珍惜好的学习条件,专心、勤奋,学到更多的知识。整篇文章字里行间都倾注着期盼和鼓励的思想情感,因此才能够如此打动人心。倘若作者仅说理而无抒情,那就与“板着面孔说教”无异,难以取得良好的规劝效果。
这篇劝学文章,表达的高超艺术性就在于生动形象的“说理”,不管是讲述亲身经历般的“躬行说理”,还是突出重点式的“对比说理”,总归都使情理融合,以“劝学”为目的,主旨明确。这篇文章对于今天的学子依然有着深远的教育启示意义,虽然,生活在美好时代的我们已不至于踏上作者亲历般艰辛的求学路,但对待学问的初心却应如作者般始终如一。虽是说理,但绝不牵强附会或据理力争,而是以真情实感融入字里行间,使人感动又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