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水平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深化了我们党对人才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为新时代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擘画了路线图、发出了动员令,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根本遵循。回顾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近代意义上的大学自诞生以来,就是人才汇聚之地,哪个国家的大学最出色、最卓越,哪个国家就会成为世界人才的中心。中国要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中国的大学就必须担当起历史重任,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汇聚人才、持续培养人才、全面团结人才、积极成就人才,全力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为我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坚持党管人才,确保正确政治方向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人才工作,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激励各行各业人才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成长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站上了新的历史起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充分证明,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是人才工作最根本的政治优势,也是最重要的成功经验。
高校是培养优秀学生、吸引高水平师资的重要园地。从立德树人的角度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从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角度看,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要把打造过硬的政治素质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因此,高校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创新工作机制,把吸引、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高校党委是学校的领导核心,要充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用战略思维和系统观念确立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实施举措,制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配套政策,不断完善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
在高校,院系处在教学科研一线,能够精准掌握学科建设需求和本领域内人才动态。因此,在高校坚持党管人才,要重心下移,压实院系党组织的责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进一步推动院系党组织认真研究人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以及学校的政策框架下研究符合本單位人才队伍实际的工作方法,投入更多精力为人才排忧解难,想人才所想,急人才所急,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实现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使各类人才紧密围绕在党组织周围,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把握时代机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优秀的学者汇聚到哪里,哪里就是学术的高地,哪里就有一流的学科。近年来,北京大学大力实施“博雅人才计划”,强化高层次人才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人才吸引力,在全球范围内引进关键领域杰出人才,培育和引进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队伍。截至今年6月,北京大学共有全职教学科研人员3400余人,规模达到近十年新高,其中约有1200人次入选各类高端人才计划。这是北京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率先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最重要的基础和底气。
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创新最活跃的时期,高校人才工作迎来了最好的战略机遇期。但也要看到,我国高校人才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在高校内部也存在教学科研人才比例不均衡、老中青梯队不健全、部分领域人才青黄不接等结构性问题。这些都是关系到新时代能否打赢人才工作攻坚战的关键问题。
做好新时代高校人才工作,应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主动对接好党和国家的人才战略布局,充分利用好国家和各地的人才政策,鼓励校地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之间、院系之间、学科之间开展人才队伍的协调合作,更好地实现跨学科的人才资源共享和有机整合,最大限度发挥人才队伍效能。
要突出人才队伍建设的“高精尖缺”导向,紧密结合立德树人、学科建设、科研攻关等发展布局,开拓引才视野,面向全球积极引进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人才,汇聚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有序优化人才梯队结构,进一步提升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核心队伍结构比例,为国家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着眼国家需求,培育战略人才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大学“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高水平人才是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高校应坚持实践标准,积极创造条件为高水平人才提供施展身手的用武之地和广阔舞台。
积极发现和培养战略科学家。在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中,战略科学家是“帅才”,是“关键少数”。历史上,北京大学的许多老一辈专家学者,为国家关键科技的创新和突破作出了突出贡献,充分展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科学素养、战略眼光、人格魅力。我们要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认真总结梳理历史经验,传承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激励青年人才,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目前,北京大学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在全国高校中居于前列,要为国家输送更多战略科学家。北京大学要积极发扬光荣传统,弘扬科学家精神,积极对接国家实验室建设,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优化整合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学术带头人创造有力平台和条件,让他们在科研攻关布局、凝炼重大科研方向、组建大科研团队等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战略引领作用。
造就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问题高度复杂,高校只有形成以领军人才为龙头、高水平团队为支撑的科技攻关格局,才能产出更多突破性、颠覆性成果,有力解决综合性、系统性难题。对此,在充分发挥学者个体智慧的基础上,高校应加强有组织的科研,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建立以学校科研和学科发展战略布局为依托、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团队组织和管理机制,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加强产学研协同攻关,在开展重大攻关、承担重大项目中培养更多领军人才,打造一流团队。
造就一支潜力突出的青年人才队伍。我国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要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并努力进入世界一流前列,现在的青年人才就是未来的顶梁柱,谁拥有了最优秀的青年人才,谁就拥有了未来。近年来,北京大学在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了显著进展。2020年至今引进的人才中,70%为35岁以下青年人才,40岁以下的人才比例达到90%。面向未来,我们将持续引进、悉心培养一批基础扎实、潜质突出的优秀青年人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改革体制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生态
高校作为为国家汇聚优秀人才的重要阵地,能不能让各类人才都留得住、发展好,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要靠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营造人才成长的优良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要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这为高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激励、管理服务等体制机制提供了重要遵循。
结合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用好人才评价的“指挥棒”,完善导向鲜明、激发创新的人才评价机制。高校要根据学科特点进一步完善分类评价体系,根据人才结构进一步完善分梯队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积极营造有利于激发人才创新的学术生态系统。
完善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人才激励机制。持续加大对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点项目的资源投入力度,用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保障条件吸引一流人才。结合高校教师的岗位特点和职责要求,持续完善分系列管理制度,营造公平公正的人才成长环境,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脱颖而出的通道,安得下心、沉得住气、坐得冷板凳,使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完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服务保障机制。在高校,人才管理和人才服务是一体两面,应当做好全面统筹,不断提升管理服务的精细化水平,在硬件保障、空间保障、生活服务保障上下功夫,全力解决好人才的后顾之忧,不断提升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
面向民族复兴,大力培养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明确提出,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是高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同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
到2035年、2050年时,今天在校的大学生将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力军,是推动民族复兴最重要的战略力量。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全面创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问题。立德树人始终是大学的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创新人才,是高校在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中必须肩负起的光荣任务和神圣使命。
着眼于国家提升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大力培养基础研究人才。集中最优秀师资力量,把“强基计划”、“拔尖计划”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办出特色、办出高质量,引导学生更好树立起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挥好高校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
立足解决综合性复杂难题的需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高校多学科优势,厚植通识教育,大力发展交叉学科,促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加“定制化”和“个性化”的教育,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心、创造力。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科研攻关、社会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成为精于理论、专于实践、富有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
持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更多社会主义優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调发展,用党的创新理论凝聚青年、教育青年、引领青年。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四史”教育,引导学生从“四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定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崇高信念。
(作者: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陈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