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闫艳红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粮改饲政策的实施,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比例逐步提高。草食畜牧业发展带动了饲草产业发展,但高质量的饲草生产及青贮加工已成为制约现代草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青贮饲料常常腐败严重、品质不稳定,严重制约了该地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2020年统计数据表明,四川省青贮饲料的年需求量为3970万吨,供应量为70万吨,仅占全省需求总量的1.8%,缺口巨大。
开发高产质优的新型饲料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成了必然的选择。西南是典型的间套多熟地区,玉米—大豆间作新农艺是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大力度推广的新技术,也是农业农村部“优质青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研究示范的重点任务。该项目是西南推广应用的主要间套作模式,常年种植面积1000多万亩,其中四川省达500多万亩。其土地当量比高达1.4以上,具有资源利用率高、产量高、蛋白质含量高等优点,可有效缓解养分利用率低、土地短缺等问题。然而,玉米—大豆带状间作主要用于粮食生产,且有超过50%的粮食产出用作饲料,近60%的秸秆燃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若将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后一起收获调制青贮饲料,既省时省工,提高产量和青贮品质,还可减轻农副产品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对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中国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玉—豆—畜”是利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与混合青贮技术,收获玉米、大豆混合青贮饲料,是一种为牛羊养殖提供优质原料的绿色可持续种养结合新模式。玉米生物产量大、饲料能值高,是畜禽饲料的能量之王;大豆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平衡、适口性好,是畜禽饲料中不可替代的蛋白之王;两者搭配是典型的黄金搭档。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与混合青贮技术传承了传统间套作优势,创新形成了“选配良种、扩间增光、缩株保密”核心技术,结合分带轮作、化控防倒、绿色防控等配套技术,可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大豆,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减少玉米氮肥投入量,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等目标。青贮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每亩较青贮玉米多增加0.5~1吨混合青贮饲料,显著提升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在提高土地产出的同时,为畜牧业发展提供足量优质的饲料供给,提升养殖产出。
近3年,在农业农村部“优质青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的支持下,项目组在山东、四川、新疆、河北等地试验示范了青贮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与混合青贮技术。该技术生物产量高,混合青贮料营养全面、价值高,饲喂牛羊增重和产奶效果好,深受养殖户欢迎,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高度肯定。试验示范表明,一是青贮玉米青贮大豆带状复合种生物产量高,亩产青贮饲料5~6吨;二是同播同收同青贮,省时省工效率高;三是能量饲料与营养饲料混合青贮,实现豆科作物青贮,青贮料的粗蛋白含量提高3个百分点,钙磷含量提高50%~80%,有利牛羊生长发育,日增重提高40%;四是大豆每亩固氮8千克,有利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牦牛养殖大户祝国乾说:“夏天草料丰富,牛长得好。但是冬季牛只能吃干草料,一头牛一个冬天要瘦不少。”泸定县海拔较高,每年10月到次年4月,养殖户都要为牦牛的“伙食”发愁。饲料营养跟不上,牦牛不仅不爱长,肉的营养价值也不好。每年冬春季,他的养殖场都要亏10多万元。“优质青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组成员在康定、松潘、金川、若尔盖和泸定等地,推广青贮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与混合青贮技术。祝国乾表示,在项目组指导下,他流转了100亩土地间种大豆和玉米,共做了450吨青贮饲料。冬季他养的牦牛首次没吃干草料,一水儿的“草罐头”,每天可增重1千克。
“优质青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优化了玉米大豆“牵手”技术,实现了高能量和高蛋白原料的结合,开创了青贮新模式,破解了豆类作物难以青贮的难题,克服了单一玉米青贮料蛋白质缺乏的短板,为优质青贮饲料生产提供了新思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与混合青贮技术一次性同时收获、同时青贮,省时省工,具有开创性,省去了常规混合青贮按比例称重混料环节,极具推广前景。通过项目的实施,四川、新疆、山东、内蒙古等地将该技术列为主推技术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