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入路髓内钉内固定在胫骨骨折中应用效果的对照研究

2021-12-01 00:46刘进炼刘正宇
河北医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髓内入路胫骨

孙 斌,刘进炼,刘正宇,王 振

(江苏省苏州市九龙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0)

胫骨骨折为临床常见长骨骨折,由于胫骨前方无丰富肌肉覆盖,易遭受车祸、高处坠落等暴力影响而产生骨折,随着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不断发展,胫骨骨折发病率有逐渐增高趋势。髓内钉内固定是临床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手段,具有微创特点,有助于膝关节功能早期康复[1]。临床研究发现,不同入路髓内钉内固定对胫骨骨折的疗效、安全性均会产生明显影响[2]。经髌韧带入路为一种传统入路方式,疗效尚可,但研究报道,其术中操作时会牵拉髌韧带,造成髌骨下神经损伤,引起膝关节疼痛,限制手术疗效提升[3]。近年来,研究指出,髌上入路手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可缓解术后疼痛,提升膝关节功能远期恢复效果[4]。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为炎症因子,可反映手术创伤情况;骨钙素(Osteocalcin,BGP)、降钙素(Calcitonin,CT)、总骨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otal 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Total-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为骨性标志物,表达与患者骨折愈合过程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进一步对比分析不同入路(髌上入路、经髌韧带入路)髓内钉内固定对胫骨骨折患者并发症、上述炎症因子、骨性标志物及预后等指标的影响,观察两组应用价值,以期为疾病治疗提供一定支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我院125例胫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髌上组(n=63)、经髌韧带组(n=62)。两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骨折AO/OTA分型、致伤原因、合并症等)均衡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例数致伤原因交通事故 高处坠落 跌倒摔伤 其它合并症高脂血症 糖尿病 高血压髌上组6328(44.44)12(19.05)14(22.22)9(14.29)13(20.63)12(19.05)21(33.33)经髌韧带组6225(40.32)16(25.81)13(20.97)8(12.90)10(16.13)10(16.13)18(29.03)t/χ20.8290.4230.1840.269P0.8430.5160.6680.604

1.2选取标准:纳入标准:①经临床表现与正侧位X线检查证实为胫骨干骨折;②年龄18~60岁;③闭合性骨折;④外伤所致骨折;⑤符合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指征。排除标准:①陈旧性、病理性、开放性骨折;②合并膝关节炎、凝血功能异常;③合并其他部位骨折;④既往存在同侧膝关节、胫骨骨折或手术史;⑤未成年患者或手术耐受性差老年患者;⑥合并恶性肿瘤、严重感染。

1.3方 法

1.3.1术前处理:两组入院后均牵引制动跟骨结节,抬高患肢,予以20%甘露醇静滴,若皮肤出现水泡则在消毒后采取穿刺抽吸;视患者病情与软组织条件在1周左右采取手术,手术均由同一组医护人员完成。

1.3.2具体手术方法:①髌上组:采取髌上入路手术,全麻,仰卧位,适当垫高患肢膝关节,在髌骨上极2cm左右位置行一长约3cm的纵行切口,分离股四头肌到关节腔,通过髌骨后方沿着结节间沟插入特制圆锥形套管针到胫骨表面,确认进针位置位于胫骨平台中线处,透视确定导针位置;以近端扩髓钻顺着导针钻约4cm,确保力线方向防止穿透后侧的胫骨皮质;骨折断端复位后插入3.0mm球头导针到胫骨远端干骺区,精确测定钉长,选用合适规格髓内钉;由9.0mm直径的切割扩髓头进行扩髓,而后依次以递增0.5mm直径的扩髓器逐渐增加扩髓,至超过选用髓内钉直径1.0mm,放入胫骨交锁髓内钉,远端至干骺端,近端埋入皮质10mm左右,采取X线片正侧位透视,确定力线良好;首先以电磁定向导航将远端锁钉,再通过连接杆锁定近端,撤出连接杆,放置尾帽,冲洗关节腔,活动膝关节,观测髌骨移动轨迹,关闭切口。②经髌韧带组:采取经髌韧带入路髓内钉内固定,全麻,仰卧位,患肢屈曲直到小腿与手术台垂直,于胫骨结节上方1.5cm左右偏内侧位置,髌韧带中央行一长3cm左右纵行切口;分离并朝两侧牵拉髌韧带,充分显露进钉点;于靠近髌韧带止点胫骨结节位置插入导针,透视确定导针位置;而后扩髓、置钉、锁定等其他操作同髌上组。

1.3.3术后处理:术后24h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采取有效镇痛管理,并在麻醉清醒后鼓励患者采取髋关节、膝关节功能与肌力舒缩训练,在术后12d拆线;出院后采取无负重功能训练,逐渐过渡至部分负重、完全负重训练。

1.4观察指标

1.4.1围术期手术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d疼痛程度,其中术后3d疼痛程度应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分值0~10分,分值越低疼痛程度越低。

1.4.2炎症因子、骨性标志物水平:①分别在术前、术后1d、3d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样4 mL,应用离心机以3000 r/min转速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20 ℃冰箱内冻存待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IL-1β、TNF-α水平,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②分别在术前、术后2周、4周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样4mL,离心取血清,方法同上,-20℃冰箱内冻存待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BGP、CT水平,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Total-PINP、β-CTX水平,试剂盒均购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有关操作均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3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临床功能: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测定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屈膝、伸膝最大角度)、膝关节功能、临床功能情况,其中膝关节功能应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American Special Surgery Hospital,HSS)评分系统评价,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膝关节功能越好;临床功能应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Johner wruhs scoring system,Johner-Wruhs)评价,总分100分,评分越高临床功能越好。

1.5统计分析: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与配对t检验,不同时间点、组间、交互作用下计量资料应用重复测量分析,计数资料用比较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围术期手术指标: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组骨折愈合时间较经髌韧带组短,术中透视次数、术后3d VAS评分较经髌韧带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围术期手术指标比较

2.2炎症因子:整体分析显示,两组血清IL-1β、CRP、TNF-α水平组间、不同时间点及交互作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组血清IL-1β、CRP、TNF-α水平提高幅度更小。进一步两两比较,组间比较,两组术前血清IL-1β、CRP、TNF-α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组术后1d、3d血清IL-1β、CRP、TNF-α水平均低于经髌韧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术后1d、3d血清IL-1β、CRP、TNF-α指标水平均较本组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比较

2.3骨性标志物:整体分析显示,两组血清BGP、CT、Total-PINP、β-CTX水平组间、不同时间点及交互作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组血清BGP、CT、Total-PINP、β-CTX水平改善幅度更大。进一步两两比较,组间比较,两组术前血清BGP、CT、Total-PINP、β-CTX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组术后2周、4周血清BGP、CT水平均高于经髌韧带组,Total-PINP、β-CTX水平均低于经髌韧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术后2周、4周血清BGP、CT水平均较本组术前提高,Total-PINP、β-CTX水平均较本组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手术前后骨性标志物比较

组别例数Total-PINP(ng/mL)术前 术后2周 术后4周β-CTX(μg/L)术前 术后2周 术后4周髌上组6364.27±16.1348.37±11.29ab38.96±9.84ab0.70±0.120.46±0.07ab0.30±0.05ab经髌韧带组6266.84±15.0457.39±13.08b46.49±12.10b0.67±0.100.53±0.08b0.41±0.07bF组间,P组间F=9.174,P<0.001F=17.826,P<0.001F时间,P时间F=12.826,P<0.001F=22.958,P<0.001F交互,P交互F=10.938,P<0.001F=20.764,P<0.001

2.4并发症:髌上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经髌韧带组低(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5膝关节活动度:整体分析显示,两组屈膝、伸膝最大角度组间、不同时间点及交互作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组屈膝、伸膝最大角度改善幅度更大。进一步两两比较,组间比较,两组术前屈膝、伸膝最大角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屈膝、伸膝最大角度均大于经髌韧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屈膝、伸膝最大角度均较本组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度)

2.6HSS、Johner-Wruhs评分:整体分析显示,两组HSS、Johner-Wruhs评分组间、不同时间点及交互作用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组HSS、Johner-Wruhs评分提升幅度更大。进一步两两比较,组间比较,两组术前HSS、Johner-Wruh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HSS、Johner-Wruhs评分均高于经髌韧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HSS、Johner-Wruhs评分均较本组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7。

表7 两组手术前后HSS Johner-Wruhs评分比较分)

2.7典型病例:经髌韧带组,XX,男,46岁,入院证实为胫骨骨折,采取经髌韧带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折复位较好,症状减轻,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髌上组,XX,男,42岁,入院证实为胫骨骨折,采取髌上入路手术,术后骨折复位良好,症状显著缓解,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典型图片,见图1、2。

图1 经髌韧带组典型病例图片

图2 髌上组典型病例图片

3 讨 论

髓内钉内固定属中心性弹性固定,能防止应力阻挡,降低再骨折发生几率,在胫骨骨折治疗中受到广泛青睐[5]。但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同手术入路会对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效果与安全性产生一定影响,选择一种更为安全有效入路方式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髌上入路、经髌韧带入路两种入路髓内钉内固定应用于胫骨骨折的效果,结果发现,髌上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经髌韧带组,术中透视次数、术后3d VAS评分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经髌韧带组,术后各时间点屈膝、伸膝最大角度与HSS、Johner-Wruhs评分高于经髌韧带组。表明应用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可减轻术后疼痛感,促进骨折愈合,提升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及临床功能,降低并发症,整体效果优于经髌韧带入路手术。叶猛等[6]研究报道,与经髌骨韧带入路比较,采取髌上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干骨折可有效减轻术后髌前疼痛,提升膝关节功能,支持本研究结果。分析原因为,传统经髌韧带入路手术因膝关节弯曲,为获得正侧位片,常需多次调节C形臂X线机位置,若胫骨较长,因屈曲位关系,会造成胫骨近端透视困难,增加透视次数;且术中髓内钉置入与维持复位骨折较困难,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现象;术中不可避免的会损伤髌韧带与髌骨下神经,对机体损伤较大,术后疼痛感较强,延长住院时间,增加髌前部疼痛发生几率;术后疼痛感强,骨折愈合较慢,也不利于功能康复训练顺利进行,易影响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功能及临床功能恢复[7]。而髌上入路手术术中胫骨水平轴和手术床接近平行,透视相对简单,利于降低透视难度与次数;术中膝关节处于伸直位,对髌韧带牵拉作用较轻微,易准确确定进钉点,且复位困难时可采取阻挡钉技术进行骨折复位,可避免由于骨折复位不良造成的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现象,维持良好下肢力线;切口避开髌韧带,可减轻对髌韧带与韧带附近软组织的损伤,减轻手术损伤,降低术后疼痛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髌前部疼痛发生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此外,有研究报道,髌上入路手术术后疼痛感轻,利于早期采取功能锻炼,且骨折愈合快,利于进行负重训练,加速患者功能恢复[8]。

此外,临床认为,机体创伤程度与炎症因子表达密切相关,创伤越严重,机体炎症因子合成与释放水平提升越显著,且与胫骨骨折患者预后关节功能状况有关[9]。IL-1β、CRP、TNF-α均为炎症因子,机体出现炎症刺激时,其表达可显著增高,且水平与炎症刺激程度呈正相关[10]。在骨折愈合过程中,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活性会发生显著变化,测定有关指标水平可客观反映骨重建过程。BGP、CT、Total-PINP、β-CTX均为骨性标志物,其中BGP可反映成骨细胞的成骨能力,CT可降低破骨细胞活性,阻止骨吸收,提升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痂形成及重建;Total-PINP、β-CTX可反映破骨细胞活性,高表达可提示骨吸收程度较高[11]。本研究显示,髌上组术后血清IL-1β、CRP、TNF-α与Total-PINP、β-CTX水平均低于经髌韧带组,血清BGP、CT水平均高于经髌韧带组。提示应用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机体炎症反应较轻,且可促进骨性标志物水平改善,利于骨折愈合,亦从侧面证实应用髌上入路治疗的优越性。分析原因为,与经髌韧带入路手术相比,髌上入路手术对髌韧带与附近组织损伤轻,术后疼痛感轻,术后可早期采取功能锻炼,利于骨重建及愈合,且骨折复位良好,也利于降低由于骨折复位不良引起的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或不愈合现象,进而更有利于改善骨性标志物表达。

综上所述,应用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能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加速骨性标志物水平改善与骨折愈合,提高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及临床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且机体炎症反应轻,效果优于经髌韧带入路手术。但本研究未对术后各炎症指标与骨性标志物的关系进行探讨,仍需将来进一步探究。

猜你喜欢
髓内入路胫骨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胫骨内侧开放楔形高位截骨术中矢状位截骨倾斜角度对胫骨平台后倾角的影响
髓内钉加钢板钢缆联合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正中入路手术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壮族人群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性研究
青少年双侧胫骨近端对称性疲劳骨折1例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锁定加压钢板与顺行磁力导航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