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哲华
(河北省林业和草原信息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81)
林业规划设计是造林的先决条件,其决定着造林的成效,只有保证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才可为种苗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而造林技术的准确运用,可提高造林的质量,促进林业资源的循环发展,从而起到调节生态环境的作用。如果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运用出现问题,则会直接降低造林的质量,不仅浪费大量的造林资源,也降低造林工作的价值与环保意义。
造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才可显现造林的成效,其规划设计涉及的内容多且复杂,需在造林规划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要选择好造林的位置,然后再进行造林规模的设计,评估造林将获取的经济效益与环保效果,以提高造林工作的效率。
1.1.1 位置选择
①位置确定,像造林位置的自然与气候环境、土壤条件等,需要满足树木对生存条件的基本要求,并结合造林位置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宜种植的种苗;②改善环境,在完成造林位置选择后,需要从生态环境治理的角度出发,选择相应的种苗,比如是裸露山地,那么在选择种苗时需注重其抗旱性的选择,而种植松柏则是最佳选择之一。此外,在位置选择时,还需考虑便利性,以为实际造林、日常养护、培育研究等提供方便。
1.1.2 种植面积确定
造林面积可为林业规划设计提供依据,一般来说造林面积较大,应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而种植面积要从林业单位造林资源的情况出发,包括资金、人员、物资等多个方面,在保证造林工作有序开展的情况下,还要保证林业单位造林的效益。造林工作需要社会与政府部门的支持,鼓励林业单位开展造林工作,以充分发挥林业经济的优势,促进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
1.2.1 优先选择本地树种
树种选择要从造林位置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当地的气候特点,结合造林位置的土质条件与周边环境状况进行慎重选择,通常在树种选择上是以本地树种为主。树种选择是否准确,关系到树种日后的生存率和成长状况,所以在林业规划树种设计中,应将选择的重点放在本地树种上,本地树种是当地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非常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存活率较高,是树种选择的主要方向。
1.2.2 选择外来树种
外来树种也可选择,只不过需要进行多方论证与调查研究,像获取树种的生长习性、生长规律,以及对土壤、温度、水分的要求等,以确定外来树种的适应性。以引进落叶松为例,其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是阳光无须充足,适合阴坡种植,而且要求种植地的土壤肥沃、排水性良好,适宜沙壤土种植。在选择树种时,还要进行树种特性与造林位置各项条件的匹配,主要是土壤条件、温湿度等,对选择树种进行生存环境的综合性评估,以选择最适宜种植的树种。
在种植之前需对造林地进行清理,清理地表上的杂草与杂乱的小树木,以为树木种植做好准备。之后在清理干净的林地上进行整地,依据树木种植的需求进行整地,①全面整地,需使用机械设备深耕,深度为25cm,以改善土壤条件;②局部整地,控制造林成本,只针对种植位置进行翻耕,形成块状整地,以为种苗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2.2.1 直播技术
也就是在林地上直接撒种,遵循树种自然生长规律,任其自由生长,使用该方法消减育苗环节,造林资金投入较少,适用于大规模的造林工作。但是使用该方法有一定的劣势,其对造林地的各项条件要求较高,土壤必须水分充足,并且选择的树种要具备良好的生存能力,树种要来源广泛,数量充足,以及在后续管理中的投入较大。直播的形式主要有四种:
(1)撒播,也就是直接在林地撒种,无须整地,撒种后也不用覆土,但需注重撒播的均匀性,可使用人工撒种或是飞机撒种。撒播的劣势是成活率低,优势是操作简单,造林成本低。
(2)条播,人工开沟,控制好沟间距,在撒种时要注意密度控制,最后进行覆土,一般在林木更新中应用较多。
(3)穴播,依据树种对行距与株距的要求开挖种植穴,播种之后覆土,并注意日常浇水,使用穴播可以使树木种植均匀,操作简单,成活率较高,是应用较多的造林种植技术。
(4)块播,在造林地的一个位置集中播种,种子用量较大,造林经济性较差,并且实际操作繁杂,在造林中应用不多。
2.2.2 分殖造林技术
分殖是利用树木根部和枝干进行造林,消减育苗环节,成活率高,造林技术难度较低,资金投入较少,种植之后幼苗生长速度快,成林效果良好。①插干法,直接将处理好的树木枝干埋于土中,像杨树枝干,插入土中后可以生根,然后长成一棵树苗,使用的枝干直径大约3cm,长度0.5~4m,需要2~4 年生的枝干。当枝干长度小于1m 时,留在外部的枝干较少,要深埋土,长度大于1m 的枝干,要选择粗细与长度相差不多的枝干,挖大坑埋土,然后人工踩实;②埋干法,主要用于杨树与柳树种植,枝干长约1.5m,粗为2~3cm 之间,开沟深度为20cm,将枝干平埋在沟中,最后合垄踩实。
2.2.3 栽植技术
栽植需要提前育苗,然后将树苗移栽到挖好的栽植穴中,栽植是应用最多的一种造林技术,其成林速度快,受到造林地与树种的影响较少。栽植对造林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在造林之前需要育苗,并且需事先进行整地,然后开挖深度为40cm,宽度为50cm的栽植穴,种植密度为每亩150 棵,间距大约为2m。在实际的栽植中,需用手扶正并稍微上提树苗,让根部自然伸展,填土后踩实,并适当浇水,以保证树苗的成活。
在完成种苗种植后,应结合造林土壤条件与水分情况适时进行施肥与灌溉,以为苗种的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与水分,提高苗种的成活率。林业技术人员在养护幼苗期间,需要对其生长条件、种植密度、树种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合理利用灌溉和肥料资源,节约造林成本的同时,保证造林的生态效益,使用多样性的树种搭配方案,以提高林区生态治理能力。由于林业单位侧重于造林工作,而忽视了后期的养护,使幼苗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营养与水分,降低幼苗的成活率,需要技术人员在造林过程中注重于水肥管理。另外,还需注意后期的养护管理,定期除草施肥,做好树木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理工作,加强幼苗抚育,尤其是要注意补缺工作,以保持树木的种植密度,提升成林的质量。
管护是造林工作中的重点项目,以为幼苗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对幼苗的有效管护,可以确保幼苗的健康生长。以移栽为例,苗木需要经过缓苗、生根、生长三个环节,在这三个阶段通过水肥管理和精心的管护,可提高苗木成活质量。为了确保管护的效果,可借助通信技术、监控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对苗木进行实时监管,提升林木管护的水平,监控苗木的生长状态,可及时发现苗木遭受病虫害,或者是遭到人为破坏等问题,以保护造林的安全性。
在造林树种选择时,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多选择几个树种,然后穿插种植,以构建一个多元化的林业生态系统,增强林木的抵抗能力。通过对造林地的实际调查,确定造林地的植物种类、动物、土壤、气候条件等诸多信息,然后结合调查信息进行多样树种的选择,在实际的种植中,可将造林地进行规划,划分成多个树种种植区域,以完善造林地林木的结构,提高林区的生态治理水平。
需做到高低与混交搭配,构建多层次的林区结构,在成林之后,可形成一个完整的森林生态体系,保证森林生物的多样性,从而提升植被的抗性,实现林区资源的持续发展。在移栽苗木之前,需要先进行试验种植,确定树苗的生长情况,计算成活率,然后再确定是否进行大面积种植,以保证造林的成效,如果成活率较低,则要更换树种,以选择出最优种植树种。
病虫害威胁着苗木的健康生长,其也是造林工作中的重点。①加强造林人员培训,使其在日常工作中提高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视程度,并在发生病虫害后,可以有效的进行治理;②在树种选择时,应以抗病虫害的能力作为选择的标准之一;③种植密度要合理,保证森林的透光性,以促进苗木光合作用,吸收到充足的营养物质;④树种的多样性,可降低病虫害对林区的影响,即使一个树种被病虫害侵蚀,其他树种也可健康生长,从而保证造林工作的效果。
造林工作的有效开展,可实现造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而造林的质量与效果则受到林业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两个方面的影响。林业规划设计是对造林工作的前期设计,包括造林地与树种的选择,这两项工作决定着后续造林工作的质量,需要做好实地调查与规划工作,以为后续造林技术的运用提供指导。而造林技术则是具体实施阶段,包括整地、种植技术、水肥管理、安全管护等几个方面,以为苗木健康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