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宪斌(大连杂技团有限责任公司)
杂技,作为一种特殊的“技”与“艺”相结合的艺术,在杂技教学中除将专业知识、技能、技艺传授给学员外,还应加强人文、审美、心理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将“技”“艺”和谐统一的精神旨趣贯穿教学始终。
杂技教育早期以“家学”的方式代代相传,较晚才被纳入现代学校教学体系中来。这种教学体系使杂技教学显得相对封闭,重功夫传承、专业传授,相对缺乏多元化、审美化的现代艺术教育意识。在如今杂技教学的逐步改革中,职业化教学、科学化管理已经渐渐形成。区别于传统的流水线、一把抓式教学,更重视“因材施教”“因需施教”相结合,了解每名学员的身体素养,开发其更具天赋的动作技能,如有的需要强化腰功,有的需要强化顶功,有的需要加强道具控制技能等。在基础训练中也要划分好具体科目,实现有针对性的、高效的教学,节省出的“空余”时间正好保障文化课的学习。
基本功训练是杂技必备的基础与保障。特别是小学员从儿童时期便开始进行专门的形体训练,既要保持其特殊的身体素质,又要实时关注其成长变化。如今,这种幼功不仅局限于形体动作、体能培养上,艺术审美、艺术思维的幼功也需要重视。如小学员对灵巧、强壮、线条美、造型美等概念是否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对这些没有认知,他们的腰肢再柔软、空中转体再有难度、底座与尖子配合得更好,也不能理解最终舞台呈现的效果。一旦陷入这样的训练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审美意识跟不上,舞台表现力自然大打折扣,非常不利于演员的身心健康和长远发展。
练习杂技不仅要求学员动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还要体现某一技艺的精巧设计与难度系数,除了对难的挑战也要求动作具有美的观赏性。实际上,高难度动作背后表达的是人们对极限的探索和对审美的追求。只有理解这些技巧动作背后对“惊险”的“拿捏”和对美的极致化追求,才能更好地理解训练的目的,甚至进一步参与到杂技动作的创排中来。因此,充分地对每个杂技动作的涵义进行探寻,有利于节目编排水准的提升和演员职业的长远发展。
人文素养在杂技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把这一部分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可逐步实现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多元化教学。例如,增加对学员艺术想象力、艺术灵感的培养,可以先从与杂技有“近亲”关系的舞蹈、音乐、表演等科目入手,从而全面提高学员的形体表现力、音乐感受力和表演能力等。然后,再从实践教育过渡到理论教育,适当添加一些艺术学方面的史论教育,增强学员对舞台表演的宏观认识。最后,再深入地进行审美教育,通过对从创作到欣赏这个过程中整体艺术活动的心理认知,来提升学员认知、欣赏、表现美的能力。
在教学中敦促学生重复动作、刻苦训练,主动参与到对杂技艺术的探寻中,其自身能力与个性才能更好地融入到节目创排、表演中,作品意境的呈现才会既有技术含量又有美的表现力。可见,培养学员“体”与“思”同步发展,才能在舞台表现中将“技”与“艺”运用自如。
如今,实施“教研”结合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在完成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艺水平和人文素养等方面,同时注意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将自己对杂技专业的理解、授课经验与教学实践融会贯通,实现杂技教学规范化、科学化、体系化的逐步演进。
在杂技教学中,教师要全面掌握“技”与“艺”的结合,并逐渐从以往的记忆教学中跳脱出来,充分借助庞大的互联网信息、搜集整理的视频资源等。同时,让学员参与到杂技节目和技巧动作的创新中来,这样有利于他们的职业化发展。
全面提高杂技学员的人文素质,是提升杂技创作质量的有效保障。杂技学员经实践教育、理论教育、美学教育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用自己的努力探索杂技的创新发展,在艺术创造中发掘自身潜能,这就是杂技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