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传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麻醉科 301700
星状神经节(SG)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节,解剖位置在第七颈椎横突根部前方。按解剖定位,称之为颈下神经节或颈胸神经节,因其形状不规则,类似星星,通常称之为星状神经节。因为SG属于自主神经的重要一环,对其阻滞(SGB)所起治疗作用几乎可以遍及全身。最早主要用于慢性疼痛或其他非疼痛性疾病的治疗,近年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手术病人的麻醉辅助。由于星状神经节附近椎动脉、颈动脉、肺尖、喉返神经、脊髓、迷走神经等重要器官和组织的环绕,传统阻滞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较重,随着超声可视化技术在临床麻醉中的日益普及,超声引导下SGB可以大幅度的降低这种现象,故SGB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泛。现就SGB在临床麻醉中用于手术病人的现状做一综述。
SG位于第七颈椎横突基底部和第一肋骨颈之间的前方,其前方是椎动脉,外侧是斜角肌群,下方是肺尖。上下长度约2cm,宽约1cm。生理上既有中枢作用也有外周作用。对中枢主要作用于下丘脑,从而调节内环境、改善植物神经状态、调整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外周作用主要由于交感神经的传导作用被阻断,出现相应的血管扩张、支气管收缩、痛觉阻断等副交感兴奋的表现。
根据颈SG的解剖位置,超声辅助下SGB常选择在第六颈椎或第七颈椎水平,入路有两种方式:气管旁入路和侧方入路,目前多选用侧方入路。选择第六颈椎水平注入染色剂,SG被染色的可能性为45%,选择第七颈椎水平注入染色剂,SG被染色的可能性为63%[1]。依据此结果判定,第7颈椎水平的成功率和有效率似乎更高。不过,实际临床操作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依据是:操作者更擅长哪个入路或哪个穿刺水平。使用药物:目前SGB常用药物为0.5%~2.0%利多卡因和0.2%~0.5%罗哌卡因或两者混合液。
实行SGB阻滞可以降低SB所支配区域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同时可以阻断交感神经的兴奋传导,因而会对心脏、脑血管、全身血管产生一定影响。临床上有很多研究正是验证、总结了这方面。
3.1 心脏方面 手术及麻醉的刺激会使得心脏产生相应的应激反应,且随着心脏病人的日益增加,麻醉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显得更为重要。SBG的作用使得交感神经活性得到抑制,而且因为SG被阻滞,导致脊髓反射的传导被阻断,减少了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使的冠状动脉减少了收缩诱因,引起冠脉舒张,更多地为心脏输送能量及氧气,心率减缓,前后负荷减轻,心脏能量、氧供达到稳定的平衡,血流动力学更平稳。SG本身属于植物神经,SGB后,植物神经会适时调整状态及时应对机体内外环境,SGB可以抑制动脉上的交感神经,使动脉舒张,增加血流量,同时SGB还可以调节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及时应对机体内外环境,对心跳节律起到保护、调整的功能,有效稳定血压、抑制心率加快。施行SGB调整心跳节律,可以达到治疗术中、术后室性早搏的发生,有效率可达100%[2]另外有人证实,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在全身麻醉下手术时,SGB可以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因冠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脏风险,增加心肌氧供、降低心肌氧耗,改善心脏功能,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3]。在选择左右侧SGB时,有研究发现:由于右SG发出节前神经纤维支配心脏的功能比左侧更有主导地位,因此实行左、右侧SGB的临床效果并不相同,右侧效果更好[4]。全麻诱导前给予右侧SGB可以减轻围术期的心血管反应,降低皮质醇浓度,从而减轻有创操作引起的机体过度应激。在颈丛阻滞前实施SGB,可以改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明显降低颈丛阻滞带来血流动力学波动的副作用:血压增高,心率增快;联合颈丛阻滞SGB可以使得HR平稳,同时改善心率变异性[5]。
3.2 脑血管方面 SG节后纤维主要分布于脑血管椎—基底动脉系的血管。实施SGB可以有效改善脑血管循环,加快血液循环,增加脑细胞的氧供,降低脑细胞的氧耗,使得氧供、氧耗达到更好的平衡,改善脑氧代谢。实施连续SGB的患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5%,明显低于对照组,为小概率事件,可有效地预防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6]。
3.3 外周血管方面 SGB还以有效改善外周血管的血流。有研究表明:SGB用于上肢血管吻合术可以明显降低上肢动脉吻合后动脉痉挛、栓塞的发生率,提高上肢动脉吻合的成功率[7]。SGB因具备扩张微小动脉的功能,加快患病部位、手术创伤部位的血流,加快局部组织代谢、从而降低了因血流缓慢、创伤刺激导致的机体应激反应,并减少了局部组织感染的可能,明显改善、减少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术后皮下积液,手术创面愈合更快、更好[8]。
用于提高免疫能力方面上,也有诸多研究得出了正面结论。SGB可抑制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所引起的应激反应,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并且抑制应激反应和抗炎的效果和SGB所用局麻药物的阻滞时间长短不成正比关系,表明:SBG联合全身麻醉下实施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和应激反应[9]。SGB还可以对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起到脑保护作用,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从而减轻脑内炎症反应及脂质过氧化损伤,减轻患者术中、术后脑损伤[10]。因SG是交感神经系统的重要一环,SGB本身就有抑制交感神经,促进胃肠蠕动的功能,使得副交感神经可以更好地促进胃肠蠕动,同时可以调整免疫系统,调节包括胃肠功能在内的多个系统的功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肠麻痹等症状,降低手术等有创操作引起的胃肠功能的抑制,促进胃肠道蠕动从而减轻、减少患者胃胀、腹胀的术后并发症。超声引导下SGB联合临床麻醉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原因是SGB减轻了患者术后的炎症反应[11]。还有不少研究从炎症因子方向得出结论:(1)SGB联合麻醉下手术,可以明显增加患者术后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血清浓度,且明显降低白细胞介素8(IL-8)的血清浓度,证明SGB可以提高患者术后抗炎症因子(IL-10)的浓度,降低致炎因子(IL-8)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导致的伤害[12]。(2)TNF-α、IL-8、TNF-al血液浓度水平明显低于未做SGB者,而IL-10血液浓度则较高。提示了SGB联合临床麻醉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炎症反应的发生,缓解因炎症所致疼痛,使患者能早日康复[13]。(3)联合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SGB能降低患者术后血清A13-42、IL-1B、TNF-et并改善脑氧代谢[14]。
在改善认知、减轻谵妄方面,主要机理跟SGB增加脑血流、增加氧供、降低氧耗,影响多种因子的释放有关,有效地保护了脑细胞,从而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发生率。SBG联合麻醉患者术后的空间执行力、语言表达力、记忆力显著高于未SGB者,这三个指标的提高表明了患者术后思维能力的改善。有研究发现,SGB具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善脑血流状况,抑制血清β淀粉样蛋白(Aβ)-42及tau-181蛋白表达,改善术后早期认知功能[15]。除外以上两种因子外,还有观察提示:SGB还可有效抑制白细胞介素6(IL-6)的产生,为改善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提供了另一个理论依据[16]。另有一项研究指出:施行SBG的患者术后S-100p蛋白和NSE水平出现明显增高,表明了SGB可有效降低脑细胞的损伤[17]。
麻醉中的喉镜置入、气管插管、气管导管拔除等都具有较强的刺激,会导致血流动力学波动,加重心脏负担。SGB阻断了由于气管黏膜受刺激导致的交感神经兴奋的传导,降低儿茶酚胺释放,抑制了心血管的应激反应,同时SGB也可以使得冠状动脉扩张,增加心脏氧供及能量供应,同时交感兴奋性的传导阻断,导致心脏自律性降低,使得应激反应较轻,心血管反应平缓。有人指出:右侧SGB联合表面麻醉用于困难气道的清醒插管,可明显抑制交感神经兴奋,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张力,重新达到张力平衡状态,说明右侧SGB可以适当调节自主神经的兴奋性,防止气管插管的刺激导致交感、副交感失衡[18]。拔除气管导管方面,有研究在手术结束后,拔除气管导管前行SGB,发现SGB可以降低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浓度,从而抑制拔除气管导管时常见的血压和心率的波动,达到抑制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目的[19]。因为左、右侧SG节前纤维的分布差异及对心脏神经支配的程度不同,使得左、右侧SGB会产生不同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右侧SGB能较好地抑制插管即刻的心血管反应,其原因为:(1)交感神经遍布心脏、肺、脑等重要器官和组织,SGB后交感神经的兴奋传导被阻断,使得交感作用不能有效作用于相应器官和组织;(2)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神经肽Y血清浓度的增高,降低了应激反应,使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3)SGB所用局麻药也增强了全身麻醉的麻醉效果,抑制了心脏节律的传导,减轻了心血管的应激反应。超声引导SGB后再实施全身麻醉,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表现更加平稳,与术前基础血压、基础心率比较无明显波动,说明在临床麻醉前实施SGB可以有效缓解因麻醉操作带来的各种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表现更接近术前生理指标。
在防止不良反应方面,可能也跟SGB能改善脑细胞代谢相关。SGB可以引起颈部、脑部的动脉扩张,解除动脉痉挛,增加血流量,增加脑细胞的氧供,改善脑循环,维持脑细胞的正常代谢,抑制催吐中枢的活性,从而减少患者术后头晕、恶心、呕吐的症状和发生率;同时SGB还可以调节中枢下丘脑功能,改善自主神经系统、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的功能,既有效保证了血压、心率的稳定,还抑制了不利因子和化学物质的释放,从而减轻、减少了各种不良反应[20]。
综上所述,SGB联合临床麻醉,给多种手术病人带来了多器官、多方面的益处。心脏、脑血管、脑细胞、血管、免疫、镇痛、抑制不良反应等。随着研究越来越多,临床应用日益增多,未来发展前景必将会更加广泛,给手术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SGB虽然有超声引导,但是超声图不能明确显示SGB的精准位置再加上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不一,所以超声引导下SGB虽然可以减少SGB穿刺的并发症,但仍不能完全避免,所以临床中仍然需要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