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仙境
——西林园的造园观念

2021-12-01 23:59:08廖媛雨胡媛媛
关键词:林园王世贞仙山

廖媛雨 胡媛媛

(江西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江西 南昌,330006)

一 、研究现状

明代张复《西林园景图》册现藏于无锡市博物馆,该册为纸本,设色、共16开,每开纵35.8cm,横25.6cm。册后有晚清苏州收藏家顾文彬长跋,为顾氏收藏物。册上钤印有“江南陶氏”“淳庐读画”“澄怀馆”三枚收藏印,可知此册曾为现代无锡籍收藏家陶心华收藏。

关于此册的研究,有三篇文章比较重要。第一篇是蔡爱国2006年12月发表的《张复〈西林园景图〉册及其史料价值》[1]4-6。文章指出西林在明朝初年为俞公卞氏万柳堂故址,俞氏微,便归安国。安国的父亲友菊翁心悦山水,尝构筑菊乐园。安国为讨父亲开心,在菊乐园后再扩大规模,辟西林园。安国在园内湖中设有金墩、焦墩二山。后曾孙安绍芳辟出三十二景。但西林园仅80年的盛期,明末后西林园废。文章考证了胶山安氏家族为明代巨富,兴旺持续了100多年。同时考证了安国与无锡华氏家族交游、与东林党高攀龙的联姻、与吴门沈周、文征明、唐寅的交游。还通过王世贞《西林记》讨论了安绍芳时期西林的雅集及张复所作图册的图像内涵。

高居翰、黄晓及刘姗姗于2012合作完成的《不朽的林泉—中国古代园林绘画》[2]8,183-191一书中,专门有《张复〈西林园景图〉册》一节。文中介绍了西林园景是由安国(1481—1534)建造于无锡胶山南麓。山中原来有几十亩的水池,嘉靖年间无锡大旱,安国开仓赈民,要求来食者帮忙开挖水池。几个月功夫,水池扩大到数百亩。开挖出来的水池收获了大量的水产。同时他还绕堤种树,依山建亭,后传到曾孙安绍芳手中时,颇具园林风味。安绍芳选出院中三十二景各题一诗,并请王世贞写《西林记》。

高居翰根据《西林记》将园中的三十二景分为山胜、水胜、山水胜三类,分析了目前保留下来的16册内容。他认为:“张复这套册页洋溢着一种细腻柔和的诗意,极为感人,使人特别容易产生代入感。它们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则是在于对景致的捕捉……当他们(张宏和张复)笔下的景物再次出现时,我们一眼便能认出,这就是那座岛屿、那处茅亭、那片竹林。尤为难得的是,张复这套册页的‘镜头’收放,时而提到极高处进行全景鸟瞰,时而降落下来临视局部小景,时而有拉近到极近处拍摄特写,布景构图十分丰富。”[2]191高居翰注意到张复十六册的作品中有重复出现可以互相印证的景致。

阴帅天与李晓的《明无锡胶山西林变迁钩沉》[3]134-139一文对西林园的选址,西林园与安氏家族其他园林的关系,西林园各景点的平面复原,以及西林园相关诗文绘画进行了综合讨论。

本文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尝试通过解读相关诗文,来探讨西林园的构园思想。

二、安绍芳对西林园的改造

曾祖安国建造完西林园后,安绍芳(1548-1605)在万历庚辰年(1580)完成了西林的三十二景,他的同乡兼好友叶之芳在为其所写《西林纂序》中,详记了西林三十二景修葺完成后,众人雅集西林,为新景命名赋诗的轶事:

庚辰夏四月余游钱塘,泛西湖,客有问茂卿诗者,余辄并道西林之胜以报客。客既得茂卿诗,又闻西林景佳,皆欲翩翩命驾造茂卿矣已。余还梁溪,遂挟箧过西林。茂卿方疏泉于山,累台于庭,构阁于岛,结亭于池,将云栖霞,观逍遥,物表非向之,轻裘长剑,侠游武陵间志也。见即提余臂,命鹿车载壶,觞肴嬉,游溪谷中。于时,秋霞正鲜,商飚乍起,山如扫黛,潭若冰壶,聆籁音以舒啸,抚长松而浩歌。茂卿既醉,命青衣浮余大白且曰:‘西林之乐,不减商山,吾侪四三人,当皓首为盟,于此采芝,生平之事毕矣。’因与攀窈窕,历幽深,搴萝成,帷布花,为席沉冥三日夕,乃为缘景命名,畅情题咏,得诗三十二首,茂卿亦起,折竹枝,扣云根,倚歌而和之,倏忽成五言二百,有畸句,华词丽藻,霙照葩发,不觉东月霁辉,西山兢爽也。回视余诗,糠糍亡当,敢请付之劂氏。为传海内同声,广乞名篇,大起西林色云。大浮山人叶之芳知。[4]468-469

由序可知,安绍芳于万历庚辰年(1580)的夏秋之际完成西林的三十二景后,与好友叶之芳等人在西林为此专门雅集三日,两人各为新景“缘景命名,畅情题咏,得诗三十二首”。

一年后,王世贞来到西林,又为安绍芳写下《西林记》,为此安绍芳专门回信一封,以示感谢:“虽然千百年后,池平台圯,萧然榛莽之余,所不朽者独明公之文耳。”[4]643

《泰伯梅里志》除记录了安绍芳与叶之芳的诗文外,还有安绍芳的另一友人王叔承的《三十二景》诗[5]230。在《西林全集》中有安绍芳写给王叔承的书信,专门感谢其为西林作文:“足下此行(金陵一行)甚适,乃西林一壑遂不足御杖履耶。念之短气佳扇,恐不当点污。又有两王先生高篇在也,便觉神尽矣!如何如何。”[4]649信中“两王先生高篇”当是指王叔承的《三十二景》诗与王世贞的《西林记》。

安绍芳完成了西林园的改造,并专请当时的王世贞、叶之芳、王叔承等名家作诗文。其目的应该如叶之芳在《西林纂序》中所说,是要“传海内同声,广乞名篇,大起西林”。王世贞虽当时赋闲在太仓家中,但已经是具有极高威望的名流。王叔承为吴县人,虽为布衣,与王锡爵为好友,诗文被王世贞与王世懋兄弟所称颂。叶之芳与安绍芳为同乡,又是好友,其诗入选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在《西林全集》中可以找到安绍芳与这三人相和的诸多诗文,及频繁往来的书信。三人与安绍芳的关系应当匪浅,为西林各景作诗文自是不遗余力。

三十二景完成之后,安绍芳在当年还专门邀请吴门画家张复为西林园留影。在图册《雪舲》一开上,张复款署:“万历庚辰为茂卿先生写西林三十二景。”由此可知张复画有三十二开,可惜目前仅存十六开。通过高居翰对此册的分析,可知张复十六册的作品中有重复出现可以互相印证的景致。以上岛和空香阁为例,在《上岛》一册中,张复选取俯瞰角度,将上岛置于画面的上方。空香阁只是隐约藏于上岛的丛林之中。而画《空香阁》时,又将上岛放在画面的中下部,将空香阁的双层阁楼及楼中供奉的佛都清晰地表现出来。《雪舲》一开上岛和空香阁又一次出现在了画面之中,此开张复的视角与《上岛》一册相同,只是距离更远,视野更开阔,为全景式的描写。

为安绍芳创作的张复是吴门画家钱谷的学生,与王世贞关系密切。他画《西林园景图》册时为35岁。在六年前,万历二年(1574)春二月,王世贞因升任太仆卿前往北京,舟携张复,让他将沿途所见一一作画,共计52张(其中二幅为后来补绘)。张复的老师钱谷“稍于晴晦旦暮之间加色泽,或为理其映带轻重”。而且为了创作这套《水程图》,张复还专门住在王世懋家中。王世贞对比他小20岁的张复也十分推崇,认为他是:“元春画品在征仲、叔宝雁行,书法亦精工。”“其功夫不及仇实父, 天真过之。”因此张复为安绍芳西林进行创作,很可能是王世贞的推荐[6]279-282。

关于为西林绘景的目的,在安绍芳给秀公(此人不可考)的信中便有说明:“夕阳下山,正当师礼诵时,不敢言别。既闻复劳送出,一何相拘如此。身非陶元亮,宁烦过虎溪也。西林纂一册奉览诸景,正当于有无中求之。必欲按图索骏,便落相矣。一笑暇中,更祈一一和之。”[4]649安绍芳将《西林园景图》册赠与秀公,希望他通过图册欣赏西林的各处景致,并请求其为各景作诗。安绍芳的目的很明确,即是赠画求诗。不过我们不能确定这次相赠的是否为张复所画的这册,或许安绍芳曾请人多次为西林绘过图册。

三、人间仙境

关于安绍芳总体的造园思想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安绍芳、叶之芳和王叔承三人的《三十二景》诗一探究竟。从这些诗文可知安绍芳所设景点与道教思想有直接关联的有18处之多,即凫屿、中洲、上岛、回梁、萧阁、景榭、素波亭、虚籁堂、遁谷、汘汘泉、晨光坞、层磐、花津、鹤径、松步、爽台、含星濑、疏峰馆。他似乎想要将西林创造为一个人间仙境。

园林中主要的三岛“凫屿、中洲、上岛”的设计是以道教仙山中的蓬莱岛为蓝本。安绍芳《凫屿》诗“中流见孤屿,突兀浮虚无。藻荇一何深,凫鹥一何多。秋空候羽节,倘有王乔过。”建于镜潭中间的凫屿,仿佛是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作为道教仙人的王乔曾到此一游。叶之芳《中州》诗:“蓬瀛不可到,仙杖忆庐敖。明月挂星汉,秋风吹海涛。寻君中州隐,芙蓉石路高。安得采芳杜,慰我别心劳。”中州就是那遥不可及的海上仙山蓬莱与瀛洲。上岛虽然建有供奉佛像的空香阁,但王叔承《上岛》一诗“鳌飞钓丝短,吹落蓬莱岛。苍茫蜃市通,仙楼插云表”,明确指出上岛就是传说中的海外仙山蓬莱岛。处于凫屿上的萧阁、素波亭、景谢也被赋予了神仙意味。安绍芳《萧阁》:“阑干逼星辰,萧然挟羽翰。窗中窥日月,出没如雨凡。坐此邀飞仙,千秋以盘桓。”坐于萧阁中便能与天上的星辰相接,即可邀请仙人前来,畅谈千年之久。王叔承《素波亭》:“兰浆翻瑶雪,鲛宫月色开。素娥寒不耐,水上弄珠来。”寒夜中,坐在素波亭赏景,可以看到龙宫的仙子在水中弄珠。将各岛连接起来的回梁更是具有通联十州的功能。安绍芳《回梁》诗“鞭石驱作梁,虹霓故夭矫。不知第几曲,却是蓬莱岛。吾家安期生,迟我拾瑶草。”王叔承《回梁》诗“一曲朱阑渡,飞梁翦断虹。隔溪山对面,传道十洲通”。以上诗文都说明安氏的三岛与道教神仙思想的海上仙山有关。

这种仙境园林构思来自于安绍芳的曾祖父安国造园之初所设的“中为二山,以拟金、焦”。金、焦二山是镇江口岸的名胜,是在辽阔的长江上浮现的两座小岛,岛上建有佛寺道观。金山和焦山在历史上有“玉浮”之名,而“玉浮”来自于《道藏》,是从玉京诸峰中分流出来的仙山系统。明代中期乔宇(1457—1524)在《金山游记》中形容金山“楼阁飘激若蓬莱在海上,有非世间境界”[7]38。文征明曾画有《金山图》,并在上面题款:“金山杳在沧溟中,雪厓冰柱浮仙宫。乾坤扶持自今古,日月仿佛悬西东。我泛灵槎出尘世,搜索异境窥神功。……蓬莱旧闻未曾往,壮观绝致遥应同。”诗中文征明便将金山比喻成为蓬莱仙岛。而金、焦两山的组合方式在安国时期似乎比较流行。与安国有往来的文征明与沈周都以两山为对象进行了创作。文征明画过《金焦落照图》,沈周曾绘《金焦二山图》。而文嘉也画有一幅《金焦两山图》。钱谷为王世贞画的《纪行图》及钱谷与张复合作为王世贞画的《水程图》册中都有《金山焦山》。

如果说安国模仿“金、焦二山”设计西林园,那么安绍芳“三山”似乎与“京口三山”有关。从先秦时代起,海上三神山的形象就已经形成和固定。在后世,人们常用孤山(三座)于海上的形象来象征仙山,或说孤山(三座)于海上的形象常常会引发人们对仙山的联想。南朝时期,由金山、焦山再加上北固山的“京口三山”就引发了人们对仙山的联想:“荀中郎在京口,登北固山望海云:‘虽未睹三山,便自使人有凌云意。若秦、汉之君,必当蹇裳濡足。’”[8]160明代出现了大量的京口三山的图像,如《京口三山全志》《三才图会》《海内奇观》《五岳游草》等书都对“京口三山”有所记录。屠隆所写《京口三山志序》中,即把“京口三山”比附作海中仙山。明人关于京口三山的诗文中,有大量把京口三山与仙山挂靠的句子。例如“波心涌出小蓬灭”[9]327“何必望藏洲”[9]332,等等①。

除了在曾祖安国金、焦二山的基础上创作了“海上三山”样式的仙家园林外,安绍芳本人即热衷于求仙访道。安绍芳在《答方计部》的书信中曾谈论到当时求仙圣地东海:“迩来,东海盛谈神仙之事二三,名公皆黄冠荆履萧然,霞表不肖。虽尘缘未断,与时浮沉,然足下所云,息肩驻足之地,当在此矣。”[4]645-646

苏州名宦皇甫汸曾为安绍芳《芳草编》写序:“因为茅山之游,访道金庭,探玄玉岌于岁春也。客路迂回,无非芳草仙源,迷处尽是桃花。”[4]470-472可知安绍芳曾专门去过茅山访道。而文中的“芳草仙源,迷处尽是桃花”的茅山仙景也被安绍芳搬到了西林园中。西林的遁谷是胶山中的自然之景,叶之芳《遁谷》诗“谢彼汉世人,只尺花源迷”直接点明遁谷之名来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这片桃花源在安绍芳的眼中便是一片用于修道成仙的自然桃源,其作用正如王叔承所说“遁迹还遁心,谷神澹玄理。浮名一出山,空洗颍川耳”[5]230,即能够在遁谷中澄明心境,参悟天地之玄理。而通往遁谷的“花津”从安绍芳的“薄暮渔郎来,迷却花深路”和王叔承“迷却问津船,一片桃花水”可知也是来自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这花津也与求仙有关,叶之芳便在诗中说“武陵仙路寻难入,千树桃花万叠云”[5]228。

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儒、道两家之间逐渐趋于融合的时代。不仅是儒、道两家,“儒”“释”“道”三家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现象。陶渊明的思想即是儒释道三家的融合。其中,陶渊明所受天师道教的影响或可归因于家族信仰的熏陶。陶渊明倍为推崇的祖父陶侃即是天师道教信徒。另外历代哲学家也有关于陶渊明道教思想的论述,宋代朱熹认为渊明笃信道家:“渊明所说者庄老。”陆九渊说:“李白、杜甫、陶渊明,皆有志于吾道。”(《象山语录上》)。现在已有学者研究指出,陶渊明所写“桃花源”的故事即包含了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其中道教思想在于通过渔人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别有洞天”的奇异境界,即是道教的“洞天”思想和避世观念的体现②。

安绍芳将胶山之中的自然山谷命名为遁谷,正是符合桃花源与世隔绝的地理要求,而其中的“道人隔岩宿,独藉孤云眠”的晨光坞、“壶中天地好,万叠翠微宽”的层磐无疑皆是修行道教的天然场所。安绍芳所写谷中的《汘汘泉》一诗,有“抱瓮出云中,夕阳下西麓”之句,其中“抱瓮”典出《庄子·天地篇》,也体现安绍芳来自于老庄思想的自然观。

除去体现海上仙山特性的“三岛”和具有“洞天”含义的遁谷诸景外,西林园中的其他景致,如“忽来银汉槎,恐是昆仑邱”的含星濑,“鹤破青冥来,蹁跹一羽客”的鹤径,“日尽不逢人,独自披鹤氅”的松步等也都体现了安绍芳所造园林的仙家气质。

无独有偶,安绍芳并不是唯一将园林打造为人间仙境的造园家。他的好朋友王世贞从嘉靖四十五年(1566)开始造园,先在太仓城内隆福寺西建经阁,名曰“小祗园”,此园专门供奉佛经,反映了王世贞的佛教思想。随后不断扩大“小祗园”,先后形成了由中弇、西弇和东弇为主的弇山园。弇山园大约在万历六年(1578)年完工。次年王世贞对于由三弇组成的弇山园的设计有专门的论述:

园所以名弇山,又曰弇州者何?始余诵《南华》而至所谓‘大荒之西,弇州之北’,意慕之,而了不知其处。及考《山海西经》,有云:弇州之山,五彩之鸟仰天名曰鸣鸟,爰有百乐歌儛之风。有轩辕之国,南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不觉爽然而神飞,仙仙傞傞,旋起旋止,曰:‘吾何敢望是?’始以名吾园,名吾所撰集,以寄其思而已。乃不意从上真游,屏家室,栖于一茅宇之下,偶展《穆天子传》,得其事曰: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天子遂驱升于弇山,乃纪其迹于弇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则是弇山者,帝妪之乐邦而群真之琬琰也。景纯先生乃仅以为‘弇兹,日入地’。夫奄兹在鸟鼠西南三百六十里,其中多砥砺,固可刻,而去陇首不远。二传皆先生笔,遂忘之耶?则不佞所名园与名所撰集者,虽瞿然愧,亦窃幸其于古文暗合矣。[10]

可知,王世贞的山园就是以传说中的弇州为理想居所而设计的。而文中的“景纯先生”则为两晋著名的方术士郭璞,他是正一道教徒,除家传易学外,还承袭了道教的术数学。王世贞的弇山园除了最初的藏经阁“小祗园”是专为供奉佛经之所外,其总体上还是以道教神仙思想为主,中、西、东三弇也应该是取传说中的海上三山之构成。

万历八年庚辰(1580)安绍芳的西林园三十二景完成后,王世贞并未在当年写文。因为这年王世贞一直忙于修道之事。二月,开始立志学道。三月,拜昙阳子为师,入恬澹教门。九月,侍昙阳子仙化。十月将家业付与儿辈,入昙阳观修行。十一月,移昙阳子龛入观。这年冬天,作成《昙阳大师传》并梓行。[11]532到了万历九年辛巳(1581)的冬日,王世贞才将《西林记》完成。

对于安绍芳改造后的西林园,王世贞发出了由衷感叹。与自己的弇山园相比,西林园有着令人羡慕的地理优势。王世贞对于自己的弇山园的遗憾之处在于“家有园,颇见称说,游客亦以近廛市,且不能得自然岩壑以为恨”。弇山园虽然被誉为“城市山林”,但毕竟都是人工造景,缺乏自然丘壑之美。

王世贞认为西林园除了有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外,与其他园林相比也可以说是胜出一筹:“凡山居者,恒恨于水;水居者,恒恨于山。山水居者,或狭且瘠,而不可以园。适于目者,不得志于足;适于足者,不得志于四体;适于四体者,不得志于口。是四者具矣,而多不得志于人与文。懋卿之‘西林’,儋得之哉!”[4]470-472西林园有山有水,可居可游,可赏美景可尝美食。正是一处天然景致与人工造景完美结合的适于休闲雅集居住的人间仙境。

结语

《西林园景图》册、《三十二景》组诗及《西林园记》,让我们看到,以道教仙境为核心的西林园承载了安绍芳的诸多文化理念。作为安绍芳进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西林园的设计包括建造、雅集、赋诗、纪文、图绘、赠画等系列环节,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园林文化体系,其蕴涵的文化意象可以说是当时园林艺术发展到明代的一个缩影。

注释:

①许彤《明代中晚期“京口三山”的视觉表达及其文化内涵》,2013年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关于“金焦两山”和“京口三山”的仙山寓意可参见此文。

②孙晨《陶渊明“桃花源”故事诞生的文化阐释》,2014年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关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与道教的关系问题可参见此论文的第四章《道教思想对“桃花源”故事的影响》。

猜你喜欢
林园王世贞仙山
仙山福洞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54
多层螺旋CT诊断肠梗阻的价值分析
健康护理(2022年3期)2022-05-26 02:27:49
明代复古诗学与家族之关系——以王世贞家族为考察中心
回乡
李攀龙、王世贞复古文风在朝鲜朝文坛的传播与影响
东疆学刊(2021年4期)2021-02-12 01:51:02
看水 听涛
文化交流(2020年12期)2020-12-28 03:02:30
泉州九仙山
银装素裹九仙山
海峡姐妹(2018年1期)2018-04-12 06:44:29
九仙山奇石 等
蓝色的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