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建构高效学习课堂

2021-12-01 23:50史向前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通才建构素养

史向前

(吉林省实验中学,吉林长春 130022)

一、语文课堂学习现状

近几年,语文课堂学习模式经过不断的发展创新,有了长足进步,基本上可概括为三大传统类型:一是把学习当作一种简单、机械的记录,知识的获取通过一个随时待命的、空白的、始终专注的大脑来进行,学习被看作知识传递的直接结果。二是建立在训练基础上的学习,教师将学习任务分成相应的不同活动部分,设计相应情景,提出相应问题,学生被给予相应肯定或修正。通过这种条件反射,学生将会选择适当的学习行为,这种学习就是让学生形成“趋利避害”的条件反射。三是“建构”的学习,从学生需求出发,遵循学生“天然”兴趣,不再满足接受知识传递,主张思想自由表达,提倡自主发现、选择探究。这种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备受青睐。但学习不是全部内在过程的结果,本文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为中心,探究建构高效学习课堂的理念及策略。

二、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更新理念

(一)重视学生的学习及学习需求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教学在学生身上产生的效果,因此必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人的生命形式具有学习能力,斗转星移,这种能力成为一种进化的动力,从这个角度看,学习是生命的必需品。所以,教师重视学生的“学”比重视“教”更重要。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引领学生享受获取知识的过程。海德格尔曾说“真正的老师让人学习的东西只是学习”,教知识的终极目标也是教学习,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让每一个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在学生身上留下思想准则和行为能力,这无疑也在告诉我们教会学生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建构高效的语文学习课堂,首先,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需求是什么?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开篇主旨即“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无疑,学生学习的“刚需”即为求知,这种求知要内化为学生持久、终身学习的能力。对应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善于把这种“刚需”学习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次,对学生的学习需求,执两用中。对全体学生的共同学习需求,对一些学生的部分学习需求,对个别学生的特定学习需求,教师要能甄别出哪些需求必须满足,哪些需求非必要满足,哪些需求需要调整或进一步引导。比如部编教材必修(上)第三单元,尽管多数学生渴望探究古代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及诗意的表达,但个别学生关注词人李清照生活中的再醮,那么,教师可否因势利导让学生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来体察诗人的精神境界,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二)懂得学生心理及思维方式

“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由瑞士“教圣”慈善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提出。以心理学为基础来提升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才华,是探索有效学习方法的起点。在课堂学习方面,他提出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认知规律精化学习内容;在学习内容方面,提出从简单要素过渡到复杂要素的“要素学习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需要有适合学生本性、符合学生心理学规律的循序渐进、登堂入室的方法。例如:部编语文必修教材的单元篇目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课堂学习则把这些篇目以变化的姿态重新排列,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理论加工整合,于是新的思想、认知油然而生。这样,“我们的学习就能从混乱走向确定;从确定走向明白;从明白走向清晰”。只要教师认真研究学生认知世界和掌握知识的思维过程,并把这种思维过程应用到学生课堂学习中,就会极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培养适应俯就学生的能力

“正如紧口瓶子不能容下一下子大量流进的液体,却能为慢慢地甚至一滴一滴地灌进的液体所填满,所以我们也必须仔细考查学生的接受能力。他们远远不能理解的东西是不能进入他们的头脑的,因为头脑还没有成熟到容受他们。”这句比喻已经解答课堂上谁适应谁的问题。第一,教师要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现实中存在“乘兴”上课,“败兴”下课的教师,心中大有爱之深责之切的“情怀”。殊不知,当学生不能接受所学内容时,教师要学会调整,或内容或形式,或教法或学法,正因为“弟子不如师”才以你为师,不要以学生能力不足超出你的预设而难为,此时,教师应该学会俯就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才可能与学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第二,昆体良认为“一个高明的教师,当他接受托付给他的学生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楚学生的能力和天赋素质”。每个学生个体能力素质不同,学习节奏和效果也不同。课堂学习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天赋,将自身长处最大程度发挥。例如,学生有善于诵读的,有善于写作的,有善于逻辑分析的,有善于审美创造的,在课堂上也应适应学生,让其尽展才华,这也是建构高效学习课堂的一种理念。

(四)拥有通才教育意识,永在学习

“现在各国教育改革关注的核心要点: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批判思维、跨学科视角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核心素养的人才,学习者应具备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这就要求学习者具有通才的能力。“对于通才,不同的成功者给出不同的理解: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迪恩·基思·西蒙顿认为通才是‘有创造力的人’,美国发明家安德鲁·奥德科克认为通才的必要条件就是‘跨学科’,美国科学家杰伊斯里·塞思认为通才都是‘T 型人(T-shaped-people)’,‘T’上的竖线表示在单个领域中相关技能的深度,横线表示与其他领域的专家跨学科协作以及将知识应用于自己领域以外的知识的能力”。自1985 年社会对专才的需求达到顶峰之后,通才体现的优势逐年上升,实践发现,通才有两大优势:一是通才较专才更易适应较为复杂的任务,二是通才较专才显现出更强的匹配能力,更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例如,屠呦呦除对现代医学感兴趣,对中国的历史也兴趣盎然,她发现的青蒿素就是借鉴四世纪炼金术士的配方,以局外人的优势攻克了现代药物医学治疗疟疾的难题。高中语文课程肩负着学科素养独有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使命,培养具备通才能力的学生是高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也必定要不断学习,不仅要扎实系统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理论,更要以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态度阅读非专业书籍,课堂上灵感的闪现离不开平时的积淀,不仅在慎独中学习,也要在交流中学习,这样才能取长补短,才会成为切磋琢磨的“有匪君子”。

三、建构高效学习课堂的策略

(一)发挥动机机制,主动学习

没有动力就没有学习,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那么一切方法都是好方法。

首先,要建立动机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感受到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联,具体方法:一是发展动机,让学生意识到所学内容“有用”,至少“可能有用”;二是弥补动机,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感到“匮乏”或者“空虚”,“如饥似渴”的学习,是因为在学习中填补了空虚,获得了满足;三是持续动机,如果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习得“元认知”的愉悦,以及自身能力微妙的变化,那么学习动机就持久且稳定。例如,语文必修(上)第一单元,抓住“青春飞扬”主题,在学生奋斗目标懵懂时,营造人生哲学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会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因释惑而有成就感,因习得“元认知”而感到愉悦,因探寻到心智结构的起色而产生持续学习的渴望。

其次,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学习过程的真正创造者就是学习者本人。运用建构主义理论解释,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课堂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是构建高效学习课堂的要素。开启高效学习课堂有效方式:自我发问法,只有学习者本身开启了提问环节,他才有意识去学习探究;对质法,“语文核心素养要求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这种批判思维的体现就是学会与文本对质,与他人对质,在对质的表达、协商中思辨学习;建网法,构成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目一篇篇分割解读,浅尝辄止,单元教学则篇篇联系,这种调动联系就是学习中的创造。一方面强化了已有认知,另一方面激发对未知领域的学习探究。例如,中国古代官职变动的文化常识就可以采用这种建网法。就像中国建筑构造中的斗拱,只有把知识点如网络一般建构起来,主动探究学习,才能达到斗拱的持久荷载力。所以说“拥有主动学习能力的人往往能使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或者比原来的自己走得更远,甚至,在遇到挫折时,总可以依靠自己力量重新出发”。

(二)情境结合境脉,快乐学习

情境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常态,情境学习与境脉学习结合则是锦上添花。境脉学习理论(Contextual Learning)认为,学习者自身原有的记忆、经验、动机和反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内部世界,学习者在处理新的信息和知识时,与其内部世界发生意义。“境脉学习”必须有内部的“陪伴”。结合与外部互动的“情境学习”,构成快乐学习的条件。同时,快乐学习会加速和优化学生内驱动力,更高效地炼制知识,也是建构高效学习课堂的一个策略。挖掘快乐学习因素:兴趣,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鼓励,斯宾塞认为“鼓励是进行快乐教育的有效方法”。学生在肯定的期许中感受到被爱,并把爱传递开去,不仅爱他人,更内化为爱求知,爱真理。实践,核心素养体系中突出强调“创新实践”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中强调“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例如,语文课程中对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让学生课堂实践体验古代位次、社交、叩拜、称谓等礼仪,相信学生一定是在快乐情境与境脉的结合中实现高效学习的。交换,利用数据网络和数据库进行知识交换。快乐源于轻松的心态,课堂学习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的知识进行轻松的交换,会营造快乐氛围,既然互联网可以使语文学科从传统教学的“终点”再出发,那么“互联网+语文”的模式加上情境与境脉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将成为学生快乐高效学习不竭的动力。

(三)师生生活融合,陪伴学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建构高效学习课堂,离不开生活源泉,要让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并不都只在课堂。实际上课外获取的信息、建议等对课堂学习发挥着催化剂的作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明生活的积淀可以让课堂学习厚积薄发。

本文开篇提到,学习不是全部内在过程的结果,意味着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课堂学习的“旅伴”,要陪伴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及时鼓励指正,适时给予建议和提供信息。理解学生的困惑,学生才理解教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肺腑。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在最近发展区内,学习可以在受到促进的情况下发生。与教师开展学习活动,可促进学习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学生自我思想的表达。当学生坚信自己始终在教师的陪伴中并能够得到及时的辅助时,学生更易接受认知并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告诉我们“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掌控者,根据事先计划好的进度传授知识的某些方面,而是变成了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中间人’,在一个所谓‘交际’的社会中,身为‘中间人’并不意味着作用下降。相反,‘中间人’促进、丰富、创造着学习的条件”。相信,以生活的活水浇灌学习课堂,以导师的身份陪伴学生学习,建构高效的学习课堂水到渠成。

(四)注重多元方式激励评价,互动学习

语文课程评价要综合发挥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不仅要关注学生外在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内在的学习品质,注意通过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觉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上,无论是纸笔测试、现场观察,还是对话交流、小组分享、自我反思的评价方式都要提高评价效率,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这些也都要围绕激励性的评价,从正面对学生加以引导。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在人类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望就是受到赞美”。当一个人没有受到激励时,他只能发挥自身能力的20%~30%,但当这个人受到激励时,他的能力能发挥到自身的80%~90%。所以,建构高效的学习课堂离不开对学生多元的激励评价。比如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的学习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儒家、道家的思想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为此,课堂学习活动设计为选择唐宋时代儒家与道家风格代表作各一篇,再分别以道家与儒家思想对其进行改写,在改写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提供细致描述性反馈,结合激励性评价,提出具有引导性的建议,也可以激励学生的自评、互评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思辨,学生在激励的评价与参与互动的学习过程中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激发思维的独创性,以此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课堂上,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能力,而不是让学生成为“驼满知识的驴子”。正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指出“好教师并不在使学生完美无缺地掌握学校所学的知识,而在使他们具备生活的本领;并不在使学生养成盲目服从的和被迫勤奋的习惯,而在使他们做好独立行动的准备。”建构高效学习课堂,目的是进一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最终使学习者不仅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更要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翘楚。

猜你喜欢
通才建构素养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浅析实施通才教育的意义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建构游戏玩不够
做质量人需要通才还是专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