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威
(长春赫行实验学校,吉林长春130000)
社会的飞速发展推动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因此语文学科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仅注重文化水平的提高,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这项事业非常艰巨,任重道远,不是一代或者两代教师可以完成的,所以对于当今社会的年轻教师们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使命,更应该不断汲取经验,总结归纳,为今后的语文教学提供相对专业的指导。
中学课程种类繁多,学科语文便是其中之一,但是语文学科之所以十分被教育领域与教学论注重,就是因为它具有这种独特性和不可取代的地位。语文课不能是单纯的讲解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作为人的独立个体的健康发展方向,所以必须要重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加强人文性。
中学语文教学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意义重大,不仅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价值。
1.理论意义
要为语文学科教学研究提供可持续发展方向,完善教学理论,进一步发展教学论,不断推陈出新,必须要就中学语文学科教学研究人文素养培育问题进行深层次探讨,这体现了较强的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当前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状态在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方面还有待提高,甚至是缺失。对此现状,需要我们找到其内在因素,对于明确语文学科教学所体现的人文素养教育的价值,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的内在修为及涵养。人文素养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培养过程才能够形成,首先要从儿童抓起,加强环境的渗透,加强自身道德品质提高,耳濡目染的学习推动,让学生在培养人文素养的同时慢慢体会生活,感受生活的真谛。人有三性为心性、秉性、习性。人初本善说明每一个学生的心性都是善良的,但是由于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性格不同,从而导致每个学生的习性也不同,久而久之发生了区分与变化。所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其实就是在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更好的全面协调发展。
人文素养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表现为:
1.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新时代的祖国栋梁,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改善国民根本素养的首要任务是从孩子抓起,从小的耳濡目染有重要作用。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先决于其国民的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的水平高低。
2.中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需求
学生的青春期时期被称作危机期或过渡期。中学生与小学生相比较而言,专注性更强,目的性明显,认知水平上升,自我意识增强,成人的引导逐渐由主导变为辅助。从心理上来讲,中学生情感极其不稳定,需要更加仔细的观察,他们懂得一些道理的表象却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内在含义。另一方面,导致孩子叛逆、逆反、自卑、厌学的重要原因还有当今学校教育的评价体系,将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学生为考试而生、为升学而活,只要考上了好学校就是“优生”,反之就是“差生”,这是极其畸形的评价体系,也带给学生极大的压力,这些问题都突显了中学生迫切需要接受人文素养教育。
3.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推动力
以往教育趋向于注重理论的传达,忽略了实践的重要性。语文学科教学也不例外,向来都是为了考试而背诵诗词歌赋,为了作文而苦读经典,为了阅读而不断做题练习。然而,许多老师却忘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即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弘扬中国博大的经典文化,将传统文化传承。如杜甫般体恤民生、似苏轼般忧国忧民、像曹植般习得八斗之才。所以,这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会,注重感性的熏陶感染,而非只注重知识的传递,试卷的分数。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在当今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文明明显匮乏的时代,人文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1.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核心是主张挖掘学生的人性化,强调教师要帮助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人本主义理论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人的尊严、情感、价值对人发展的重要之处,保证人的主体地位,展现了人追求生命的意义。
2.教学最优化理论
教学最优化是通过最佳的教学过程得到最满意的结果。教学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有两个:一是使教学符合社会发展从而对教学提出具体意见,并促进学生的综合全方位总体发展;二是要求使教学活动的各种要素达到水平最佳联系,以获得最优的教学质量和成果。
1.教学安排注重应试而忽视人文性
中学考试内容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交流表达。因为教师会针对考试大纲删减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从而对知识的扩展性有所欠缺。在初中的语文学科学习中,三年的课程往往会有“直通车”,老师们总结历年来中考试卷的经验教训,将之传授给学生,学生学得这些所谓的答题技巧便不亦乐乎。事物具有两面性,在带来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这是个堡垒,必须攻破它,攻坚战应该从头开始。
2.教辅材料没有体现人文素养
初中时期的语文学习,只是针对于知识的刻板训练,答题技巧的强化,教师不断教导学生如何揣摩出题人的思路,如何答题会得到高分,如何学习能升学顺利,好的高中决定好的大学,从而决定一生的道路。所以就出现了大量的辅导资料供学生强化技巧,练习揣摩出题人的心思。学生每学期配备教材,还必须有配套的练习册、导学方法、教师版详解攻略等辅助资料,为了考察学生各种各样的测试方法和考察内容也应运而生。然而辅导材料也有弊端,即量化后导致质量无法保证,于是辛勤的师资团队就开始自行编辑辅导材料,东拼西凑各类的成果最后被定格为“精品”。直至初三下学期,各个中学的一二三模试卷供学生每周一练。
3.教学不注重人文素养培养意识
当前的教育存在只关注教学内容及表达,把丰富的教学内容变为单一的知识传递运动,忽略了学生的承受范围的现象。语文的学习与生活脱离,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定式,应试能力强而创造力极低,学生的积极性下降。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4.对教学中人文素养评价缺失
许多学校在评价学生时,往往以学生的成绩为基本准则,总是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将分数作为唯一标准,重视应试而忽视实践。这样一来,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也被忽略。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感受书中的故事,从而产生自己的理解,领悟生活的意义。以自己的审美去再现读物的意境与形象,体会作者写作之时的情感变化。
1.经济文化片面发展导致
教育对人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人类历史发展的任何时期,受过教育的人无论是素质、教养、智慧等往往优于未受教育的人。受教育程度也会成为区分人与人地位的条件之一,然而什么样的知识可以被教育大纲所吸纳,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答案。现代社会的经济理性主义令人倾向于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学校教育变成了商业活动,失去了教育的本质,知识变成了商品,学生及家长变成了消费者。这样的教育活动传达给学生的是他们作为一种“商品”在学校进行加工然后推销给社会。现代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输出,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似乎缺少了对传统文化人文精神传承的重视。
2.重理轻文思想较为严重
“学好数理化,可以走遍天下”的思想导致许多工作单位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文科生不受重视。文科生的就业形势也显得略逊于理科生。这种观念到今天都未得到改善,学好数理化就是高智商的表现,思维不趋向敏感活跃的孩子才会选择文科。学生在数理化三科的成绩稍显不佳,家长愿意花高价聘请教师补课,对数理化的高分成绩势在必得。至于语文,家长普遍认为,自己说的语言没有学不会的道理,语文的学习也没有实际用途,长大了自然就会了。家长们的思维不转变,对于学生的功利心态就不会消失。
课内教学资源依托于教材课本,从语文学科课本出发,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在含义,而非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快速浏览,只注重题目而忽略了语文教材自身的人文素养培育。另外,师资力量也要不断丰富完善,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个人人文素养,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学习。
学生除了完成课内的学习任务,也应该注重课外知识的语文学习,其中,家长在此环节起了关键性作用。家长要重视孩子的语文学习以及人文素养的培育,而不是把责任都推给学校,改变认为孩子教育不好完全是学校责任的想法。其实,家庭教育的发展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也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当前的教学环境中课外辅导机构比比皆是,家长们不应仅仅盲目跟随重理轻文的思想脚步,不停地补习数学、物理,不停地学习英文,不停地涉猎才艺,跳舞、跆拳道、球类、棋类、画画等一系列的课程,在家长看来,这些学科的重要性皆大于语文学习。家长也应在语文学习上关注孩子发展,带领孩子多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将其传承,汲取先人的经典智慧,这样才能使家庭与学校、课内与课外完美结合,从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另外,做语文类的补课机构应该多增加一些关于家庭教育问题、如何培养孩子人文素养的公益课程,让语文走进生活,贴近学生;走进家庭,切合实际,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身临其境”。对于素质教育,要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相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1.将人文氛围贯穿教学各个环节
语文教学的环节有很多,比如说有环境上的熏陶影响、教材上内容的循序渐进、教师为主导的以身作则,整体散发出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我们要将这种人文气息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当中去。语文书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仔细挑选而得来的,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教师不应该只要求学生追求分数,也应该适当的停下脚步,追求传统带来的力量,体会文人墨客的内心情感,从而使学生领悟文章的人文情怀。
2.利用教育环境提升人文素养
环境育人的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学校的一花一树都渗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学生身在其中,就可以深刻的感受到这种生活气息。学校要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尤其是人文环境的建设,促进学生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学校的这种育人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在不知不觉中持续进行的。
1.准确把握和用好教材
中学的教科书应该更多地引入关于人文素养的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让学生无时无刻不被人文气息所影响。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多多汲取书中的经典句子,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地发掘教科书中的名篇佳话,利用“摘抄本”将自己的随时感悟与发现记录下来,并通过背诵的形式“记录”下教材中的优秀诗文及篇幅。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而老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多听多看多感受,用心体会生活,观察在身边出现的一切,积累写作素材。
2.合理利用教材渗透人文素养
教科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不可动摇。教师应当教学生仔细学习书中的内涵,挖掘潜在的人文精神,而非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要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受语文学科学习带来的乐趣。
1.树立科学教育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教材的完善,也要注重提升个人素养。教师的个人能力上升,才会有更深厚的学识和人文知识来教导学生,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让语文教学从课本走回现实,从死板变为活泼,让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
2.加强语文教育理念创新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是学生学习的必然要求。因为语文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实践性,在阅读、写作,甚至是与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处处都体现着语文学科的身影。它是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并非试卷中呈现的。
语文教师应一直坚持教研先行、在“双新”引领下,一方面结合学校特色,在教学中注重“语言构建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这四方面的提升,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另一方面,也应该明确教育评价改革应追求超越现有范式的努力方向,积极探索未来语文教育评价改革的内在逻辑和应循路径。语文教学确实应该“打破学科本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实践”来理解语文学科内容。在实践过程中的关键就是要冷静、理性分析当下情况,紧紧围绕语言应用与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类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理念创新。
1.优化人文素养教学评价方式
正确的评价方式应当是以鼓励为主导。学校与教师的评价方式应该把学生的成绩与生活,行为与内涵相结合,双管齐下,而非只看重成绩而忽视学生的道德培养。学校及教师要避免培养出高分低能学生。
2.改进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时间推移,进入到现代教育之后,我们的教育评价已经由偏重于鉴定、筛选之功能,改变为反馈矫正之功能,基本目的也发生改变,由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对象”变为为了诊断评价对象的现状,以便发现问题,使我们的教育工作不断完善、不断适应教育对象的需要。
所以我们的语文教育评价一定要符合教育评价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要符合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自身的规律。要适时改进语文学科教学评价体系,要摒弃单一化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如果一味地凭借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优劣,甚至是将考试成绩的优劣变为评定一个学生本质的优劣,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一纸试卷有太多的偶然与不稳定性。
但是知易行难,语文不仅是文字的呈现,亦是文学的熏陶,既有文化的渗透,也有文明的传承。我们在评价中,应从字、词、句、段、篇开始,到达表情达意作文,明道践道做人。例如考察学生经典诵读能力,在诵读中感知,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从而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尽量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倾听学生心声,重视学生真情实感体验。但是改进教学评价之路依然任重道远,这需要所有教育人为之思考与奋斗。
当今语文教学缺少人文性,原因是多样的,例如时代、社会、思想、中高考、教育管理等原因。但这些原因不能成为阻碍教育改革发展的绊脚石,教育工作者应该从自身开始,重视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教育,真真正正把学校做成教书育人的殿堂,而非只要分数,唯分是用的旧学堂。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第一要素并不是策略方法,而是教育者的思维活跃程度。只有学校、教师真正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不再以分数评定学生的好坏,能够开展多样化、具有综合性的评价,不再为考试而忙忙碌碌,不再为升学而辗转反侧,那时候才是素质教育到来的最佳时刻,也是广大家长学子的悦耳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