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张渚小学 朱顺珍
当数学遇上项目式学习,会引发怎样的精彩呢?本学期,我们着力于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项目式学习主题开发与研究”的研究,以数学课程为基础,通过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将多方面的资源进行整合,开发一些有意义的项目主题进行深度探究,为学生构造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时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学生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不规则图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特别是认识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后,对探究生活中大面积土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提出疑问:我们的校园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我们生活的小区(村庄)的面积大约是多少?牛犊山公园的面积大约有多大?我们镇区的面积有多大?怎样测量大面积土地?
1.组织成立项目团队
(1)学生团队:五年级学生全员参与,各班级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明确分工,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参与项目学习全部过程。
(2)教师团队:以五年级数学教师为主的教师团队,负责指导学生制订活动方案,参与学生的研究过程,其他学科教师辅助指导。
(3)研究方法:实地测量法、计算法、查阅资料法、采访访问法。
2.小组讨论,拟出研究问题
(1)想测量哪些土地的面积?准备如何测量?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学生提出想测量学校操场的面积、学校小树林的面积、学校的总面积,牛犊山公园的面积、张渚镇的面积等)
(2)全面认识自己的学校,了解学校各区域的面积与功能。
(3)还想深入解决的问题有哪些?(我校人均占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张渚镇的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等)
(4)了解世界人均绿地标准,了解绿植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我们学校的绿地大约能产生多少氧气?又能吸收多少灰尘和二氧化碳?符合人均绿地标准吗?)
一是测量计算,小组分工合作,测量并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小树林的面积。统计全校学生总数,计算人均绿地面积。
二是走进社区,实地勘察牛犊山公园,估算公园面积,再与公园管理处核实公园面积。
三是采访镇规划馆,了解张渚镇规划,了解张渚镇绿地的分布与面积。
四是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绿植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世界人均绿地标准,查找森林释放氧气与吸收二氧化碳、灰尘的相关数据。对比学校绿地面积和张渚镇绿化情况,是否符合这些标准。
一是根据测量数据和世界绿地标准,给校长办公室提建议,因地制宜,帮学校设计一些花坛,增加学校绿地面积,美化校园。
二是根据采访收集到的张渚镇绿化情况,给镇长写一封信,对家乡绿化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是“我为家乡来代言”,写一份张渚镇旅游宣传文稿,把张渚镇推向世界,开展争做家乡代言人演讲活动。
在这次项目式学习过程中,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以问题驱动学生展开项目学习,学生从设计方案到解决一个个问题。学生在运用测量、计算、走访、查阅资料等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了课本上所学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对组合图形、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算方法有一定的拓展,对平面设计、园林布局等方面的知识也有了初步了解,整个活动过程体现了现实性、趣味性、开放性、延展性,通过“做项目”,知行合一,对知识进行深度学习,培育学生多方面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被激发,思想情操得到提升,更是立下从小学好本领,长大报效祖国的宏愿。
1.项目实施,从课堂走向课外
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打破传统意义的班级授课制的单一形式,走出传统意义的课堂,有的个人完成,有的需要以小组、班级、年级为单位合作完成,使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开放,构建了更为全面、完整、综合的数学核心课程,让数学学习更加多样、丰富、有趣、饱满。
(1)源于教材,超越教材。项目式学习关注知识的整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辅助者。本次活动由学生提出研究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对活动内容进行再加工,提取有意义的项目内容,提升教材的教学价值,提升活动的有效性。
(2)基于学生,发展学生。学生总是会对感兴趣的事心动,想去进一步了解和探索,这种内在产生的需求,会持续推动学生去探究,哪怕面临困难和失败,也会始终保持热情。在本项目中,由测量学校的绿地面积,到帮学校设计花坛;从调查牛犊山公园的布局到探究张渚镇绿化发展远景,学生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围绕项目主题开展学习,经历了项目式学习的问题提出、方案设计以及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的人格。
(3)取于生活,回归生活。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最终又服务于生活。本项目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取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项目的实施过程就是与生活的深度对话过程。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大显身手,主动探究未知领域,汲取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服务学校、服务社区。
2.项目设计,从传统走向灵动
(1)项目式学习的导向性。在学生设计项目式学习方案时,教师不是简单给学生一个任务,漫无目的地让学生去解决,而是要根据课程标准、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设计出详细的项目学习方案,项目的主题要明确,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重点;目标要清晰,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可操作性要强,以解决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为主。以问题为驱动,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借助一切资源解决问题,扩充学生知识范围,提升学生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项目式学习的灵活性。项目式学习的研究方式灵活多样,比如本方案就有测量、计算、走访、采访、查阅资料等方法,形式不拘一格,根据活动目标开展个性化研究,学生在一系列的考察、探究、反思中,开展以自主、互动、开放为特征的项目研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解决问题,在活动中积累知识,在运用中深化知识,在反思中提升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项目学习的实践性。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活动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学生是研究者、探索者、发现者,在实践中不断扩充知识、开阔眼界,在实践中修改、调整,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始终是知识的践行者。
在项目学习中,学生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提出问题,如“我们学校的绿地面积有多大”产生继续深入学习的需求,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所学、积极探索、合作交流。此次项目学习以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校园作为研究主题,然后延伸到家乡的景区、城镇的绿化发展,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断产生的问题和冲突丰富了课程素材,也推动了活动的进程,让学习从狭义走向广阔。
此次项目学习以数学学科为主,涉及语文、美术、科学等其他学科,最终学生获取的知识逐步丰满,各项能力都得到提升。学生在交流中升华了项目式学习的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想解决的问题,课堂的反馈和交流,都成为项目设计主题和方案的资源。学生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同时拓展了数学视野,改变了思维模式,提高了应对挑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