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高新区金童中心小学 刘敏威
音乐对人智力的影响,虽说有著名的莫扎特效应可解释,却也不能完全让人信服,仍还像司芬克斯之谜,未能完全解开其中奥秘。但音乐能丰富情感、健全人格、开启心灵、启迪智慧、萌发思维等作用已毋庸置疑。特别在诗歌中,音乐谐音里所隐含的奇妙的幻想、无穷的渴望、肺腑的情感,与诗歌文字间所隐藏的奇妙的幻想、无穷的渴望、肺腑的情感,往往可以互点互燃、相通相融。所以,历来诗与歌是分不开的,所谓诗以歌传,歌以诗灵。因而,在日常的诗歌教学中,笔者就利用诗与歌之间的“秘妙”,以唱为媒介,激发学生的兴趣,濡染学生的悟性,启发学生的想象,丰厚学生的积淀。
诗,是语言的贵族,隽永、凝练,回眸间又常有顿悟,在给人们带来无限回味的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能适当辅以学生喜欢的、易于激发学生兴奋点的形式——唱来学之,无意间就拉下了其“高高在上”的面纱,让学生顿觉亲切可喜,兴趣盎然。
笔者刚接手现在所教的这个班时,发现对诗歌有兴趣的学生不是很多,每学诗歌,只是把它读熟背诵到能默写,仅此而已。一日,笔者带领学生一起赏读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笔者读得有滋有味,讲得神采飞扬,学生却反应平平,表情木木。在灵机一动下,第二天,笔者就把吉他带进了课堂,学生看见,疑惑中有兴奋:“老师,你带吉他来干什么?”“唱歌呀!”笔者轻拨和弦,唱将起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学生那专注的神情让笔者不禁窃喜。一曲唱罢,群情激昂:“老师,你唱得真好听。”“这歌词真美!”“老师,教我们唱。”更有一个平时最调皮捣蛋的学生,解开衣扣,指着里面的白衬衣说:“老师,老师,帮我签名,签这儿。”学生竟一下成了笔者的粉丝,众人大笑。笑语之间,诗词的生涩、艰奥已浑然不觉了。一节课,就这样与学生投入地唱着、吟着、诵着,不需讲解,也能咂味出美感。
慢慢地,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与日俱增。
在《月光启蒙》这篇课文中,有许多的歌谣,一首首歌谣,就是一首首浅显有趣的儿童诗,里面饱含着与课文一致的情愫、思想。在教学时,笔者就以唱歌谣为切入点,再顺藤摸瓜,渲染铺陈开,构筑起浓浓的母子情深磁场,让学生置身其间品悟、体验。如,当学习母亲“唱起动听的歌谣”时,笔者就给学生唱起来:“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在学生从沉醉中回过神后,笔者问,母亲的嗓音怎么样,学生体会真切,交流所感,说母亲的嗓音轻柔和煦又清脆悦耳,温柔中透着欢快。这之间,文中语句“她(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不用讲,学生已自得。而后,笔者领着学生一起唱这首歌谣,并让学生说说从这首歌谣中品出些什么,学生说,读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子再苦,也永怀一颗热情向往之心。这样,对“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句重点句的领悟,也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咏柳》时,笔者照例与学生一起唱,把《咏柳》诗句用儿歌《柳树姑娘》的曲调来唱。先唱:“柳树姑娘,辫子长长;风儿一吹,甩进池塘;洗洗干净,多么漂亮。”再依调唱:“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相同的意境、相同的美感使儿歌与古诗融成了一体,问学生:唱着这诗,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说,仿佛看见一位柳树姑娘,正对着池塘这面明镜,在梳妆打扮,她飘洒着长长的秀发,她轻系着绿色的丝带,轻歌曼舞,摇曳在温馨的春风里……唱出了多丰富的想象啊!
唱过的诗词歌赋,很难忘记。心理学上说,记忆时参与的感官越多、体验越深,记忆的效果就越好。唱诗,让学生的诗歌积淀得更稳固。
且不说笔者与学生一起唱的诗词、歌谣让学生记忆犹新,固基培根,就是一些现代歌曲,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淀。唱诗,很自然让学生对现代歌曲也产生了兴趣,一些好听的歌曲,学生们也会争相学唱,笔者也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唱一些歌。如教学《慈母情深》,笔者就教学生唱《烛光里的妈妈》;教学巴金的《繁星》,笔者就和学生唱那首励志感人的《夜空中最亮的星》……而那一首首优美的歌词,不就是一首首通俗流畅的现代诗吗?唱着唱着,也就记住了,记住了,不知不觉就会用上了。有学生在习作《我的朋友》中写道:“朋友,就是在你需要帮助时伸出的一双手;朋友,就是在你需要安慰时送出的一句话,‘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永远是朋友》的歌词)再看学生习作《飞去的时间》中的片段:“总是觉得,我的时间很多很多,多得不知怎样用它;我的未来遥远遥远,远得遥遥不及。其实,‘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以为千里之外的时间,已来到你身边,并马上会飞开’。”(《千里之外》歌词改写)
显然,在这有滋有味、有情有趣的唱诗唱歌中,学生易感、会想、能悟的诗心,在不自觉之中酝酿着,如同江河的流水,在不经意间,已一泻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