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型教师团队发展的现实渴求与路径透视

2021-12-01 17:55:31袁鸿祥江苏省镇江中学
教书育人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育家成员发展

袁鸿祥 (江苏省镇江中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道:到2035 年,培养造就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要深化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考试招生等方面的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的通知》《江苏省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 年)》(苏教师〔2018〕9 号)等有关师资队伍建设的文件的相继出台,使我们认识到,当下迫切需要教育家型教师群体扎根中国大地,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教育家型教师的社会渴求与现实之殇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根本任务。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之所以如此,除体制、机制因素外,笔者认为当下教育更多的是缺少用教育家理念办学或努力践行教育实践的优秀校长与教师。

随着社会及经济的发展,人民对享有“优质而公平”的教育及教育家型教师的渴求越来越迫切。那么,为何如此之多的校长及教师缺乏教育思想、教育理想甚至陷入庸常?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对教育缺乏深刻认识

翟小宁说:“教育,是呼唤情怀和理想主义的事业。心中有信仰,眼中才有光芒。立德树人,这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真正的教育是灵魂的教育。涵养美德,解放心灵,润泽生命,教育是为了生命的自由舒展和心灵的光明善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教学智慧,才使人大附中能够延续辉煌的成就,并不断向前发展、跃升。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指出:“一定要坚信科学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但是,“只要楸不死,就往死里楸”——一个“楸”字却高度概括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许许多多校长与教师对教育的片面曲解。在他们眼中似乎教育就是“应试”“刷题”。教育家陈鹤琴执着地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一个连孩子都不放在心里,只计较分数、注重升学率的人,怎能称之为教育家?”

2.对教育缺乏长期坚守

成长中的教育家型教师应当“不忘初心”,执着地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这需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学会辨别、学会选择、学会整合及优化,更需要长期的执着坚持与坚守,这是一种非常必要的“教育定力”,否则一旦偏离了教育的“本质”,便不可能生长出真正的教育家或教育家型教师。但是在现实之中,我们很多颇具发展潜力的校长与教师却远远偏离了“教育的初心”,对教育的认识日益浅显;也有很多极具发展潜质的优秀教师走上管理岗位后,渐渐失去了“光芒”。

3.对教育缺乏实践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 条建议》中,第一条就指出:请记住,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就需要我们要加强教育创新。观摩过洋思中学课堂教学的人,都会有教师讲得很少的感性认识。“洋思人”有明确的规定,“一节课教师至多讲7~8 分钟”“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8-10 分钟”“当堂训练、批改不少于15 分钟”。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看上去很简单,其实蕴含着深厚的教育内涵。让全体学生“高度紧张地学习”“让学生动脑,动得紧张得不得了”,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的本质追求,是被称之为“乡村教育家”的原校长蔡林森在“教好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想下,带领“洋思人”长期大胆实践与创新的成果晶。但是,当下很多校长及教师把学生当成了固化的“物”,将教育教学的实践创新抛在了脑后。试问长期“生长”于这种“土壤”中,何以成长为教育家型教师呢?

4.对教育缺乏高远追求

对于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的“情景教育”,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所了解,探寻她的发展之路,成功正是源于她对“情景教育”的高远追求,在不断地奋力前行中,才得以不断地发展精进。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她不是盲目地埋头苦干,而是将自己的做法随时与教育理论相“链接”,做得有理有据,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并且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与理论高度。因此,她的“情景教育”研究与实践才能一步一步走向深入,才能被教育界所追捧、追随与追求。

二、教育家型教师及团队的特质或表征

1.教育家型教师的一般性特质及表征

毋庸置疑,不是每一位教师或校长都能成长为教育家的。因此,教育家型教师需要有以下特质:

(1)对教育有着宗教般的情怀。当代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认为:“从教育家的特质来看,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对教育、对孩子执着的爱,是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改变的那种矢志不渝的爱。”如果缺失了发自内心地对教育、对儿童的深层热爱,是不可能成长为教育家的。获得“全美最佳教师”荣誉的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他把教育视为宗教,把他的56 号教室当作教堂,以对教育近乎疯狂的热爱,成就了他自己的事业,也感动了整个美国;1947年,苏霍姆林斯基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直至1970 他逝世,尽管做了校长,但是他始终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实践他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儿童”的教育理想;要“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教文育人”的教育家于漪……上述耳熟能详的教育家型教师无不彰显出对教育、对儿童的无比热爱。因此,教育家型教师团队成员应对教育有着宗教般的情怀。

(2)长期致力于教育实践探索。教育家型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及发展自己的教育主张、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因此,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必须向下沉潜,必须长期致力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探索,这是教育家型教师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通途。

(3)形成独特的理论及话语体系。洪宗礼先生说过:“只有教学实验和理论研究两翼齐飞才能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从‘匠’到‘家’的转化。”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与“教学做合一”;陈鹤琴的“‘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的“活教育”;于漪的“教文育人”教育思想;李吉林的“情景教育”;李庾南的“自学·讨论·引导”教学模式;魏书生的“教学民主”“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的六步教学法;洪宗礼的“五说”“双引”“语文教育链”等理论,从中不难发现,我国现、当代影响深远的教育家型教师无一例外地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教育思想及理论体系,并且都有自身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

(4)具有深远的教育影响力。教育家型教师应具有深远的教育影响力,“影响一定超出学校围墙,如果一位校长、一名教师,只有这个围墙里的人知道,出了围墙没人知道,称不上教育家”。这种影响力除应具备高尚的道德、独特的人格魅力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在实践及理论上有建树,实践及理论体系都是被实践证明的、符合规律的、科学的、有效的,并且被教育界普遍认可,唯有如此才能产生深远影响,才能称之为教育家型教师。

2.教育家型教师团队的特质及表征

团体的集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在团队中个人能够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这是建立教育家型教师团队的现实价值。作为向更高层次不断攀登的成长中的教育家型教师团队,除须具备教育家型教师的一般性特质,还应具备团队发展的特质或表征。

(1)共同的教育愿景与价值认同。教育家型教师团队是一个发展共同体,共同体的高效益运行、运作首先取决于共同的教育愿景与价值认同,每一个发展团队都应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格与突出的行动特征。所有团队成员都要有共同的发自内心的教育理想,他们应具有强烈的组织文化,不计较个人利益,且具有超强的凝聚力;他们应具有共同的教育追求与使命,对团队的研究方向、研究目标具有高度统一的价值认同。

(2)突出的研究基础与学术涵养。教育家型教师应是思想者,更是“教育哲学家”。因此,教育家型教师团队绝对不能等同于一般性的“拜师结对”或“师傅带徒弟”,团队中的每位成员都应当是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都应当是具备超强发展潜力的教师,并且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超越自我。他们在教学中有着很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能够自觉通过对重要教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高度与思维品质。

(3)明确的研究主题与实践方向。具有明确的研究主题与实践方向是教育家型教师团队发展应具有的又一特征。这需要教育家型教师团队对研究主题进行聚焦,不断研究与实践探索,从而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涵养每一位成员,进而促使团队成员能够自觉根据学校或自身实际逐步形成各自的实践体系、思想体系、话语体系。只有如此,才能助推、助力教育家型教师团队的发展,推动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成长与发展。

(4)宽松的环境氛围与实践土壤。成长中的教育家型教师必须得到所在地区及学校尽可能多地支持,除必要的经费、研训机会外,他们的“非教育教学性”事务应尽可能地减少,同时所在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凝练教育思想或教学主张,提供必要的“实践土壤”,为他们特色办学的彰显或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奠定重要基础。反之,如果教育家型教师团队成员的发展得不到足够的外部支撑,缺乏宽松的教育环境、必要的“话语权”,即便个人能力再强,也难以成长为真正的教育家。我省知名教育家“南通二李”(李吉林与李庾南)的成功,也正是因为有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给她们创造了宽松的环境氛围与“实践土壤”,她们才得以在“情景教育”“自学·议论·引导”的教育主张下深耕不辍,推动了当地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家型教师团队发展的现实路径

1.教育行政部门应突破区域局限倾力组建团队

教育家型教师团队的组建至关重要。除教育家型教师团队负责人应精心挑选每一位成员外,团队负责人所在县、市,甚至省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协调,帮助其尽可能地在广泛的区域中选择团队成员,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教育家型教师团队的持续发展、高端发展;才能确保团队教育思想体系的系统建构与深入实践;才能确保团队教育思想及实践体系能够产生广泛影响,从而从团队中真正走出社会认可的教育家型教师。笔者认为,除教育行政部门应突破区域局限倾力帮助负责人或“领衔人”组建团队外,还须为教育家型教师团队配备高层次的导师组,导师组成员应包括大学教授、教科研研究人员、当代一线教育家等。

2.深层次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教育家型教师团队形成后,团队负责人要采用个人学习、集中学习、团队交流、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带领全体团队成员深入、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经典理论与实践知识,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理论素养与层次,为团队发展及成员各自教育思想体系与教学主张的科学架构奠定必要基础。系统学习过程中,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应进行深入反思,并在教育理论的正确指导下逐步凝练出个性化、具体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略,从而为教育实践与试验的深入推进提供保障。

3.建立健全发展保障机制与过程监管机制

“外部条件也很重要。比如,校长(或成长中的教育家型教师)要去改革,但是他有没有权力去改?他需要时间著书立说,去交流学习,他有没有这个时间?管得太死就没办法走出一条好路。”成长中的教育家型教师应得到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等强有力的支持,这需要政府部门出台必要的保障机制、过程监管机制,确保成长中的教育家型教师团队能够有集中研讨、研究的可能;确保他们能够潜下心来,按照教育的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大刀阔斧地把他们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诚然,当下的学校教育环境实在太“喧嚣”了,各种行政化、形式化的事务层出不穷,如果不能从机制、体制上给发展中的教育家型教师团队“松绑”,要想“培养造就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就只能是“水中月”“雾中花”。

4.在灵魂人物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共生共长

教育家型教师团队中需要有一位“灵魂人物”,他或她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被实践证明的,且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思想或教学主张,如李吉林与她的“情境教育”,洪宗礼与他的“洪氏语文”等;他们应当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从而引领团队成员在相关“教育思想”或“教学主张”指导下深入开展研究,实现共生共长,不断产生高层次的研究成果,不断扩大每一位成员的影响力。为团队成员未来“自立门户”及凝练、实践自身的教育主张做好积淀。

5.帮助团队成员凝练教学主张助推其发展

很多教师在工作中都缺乏自己的教育主张,这其中也包括很多成长中的教育家型教师团队成员。这就需要导师组及教育家型教师团队中的“灵魂人物”进行系统的理论指导,不断拓展团队成员的眼界,进而帮助团队成员超越“常规教学”思维,站在“育人”的高度上凝练教学主张;或者,帮助他们把教学实践经验凝练成教育理论,再帮助他们进一步去实践、提炼与推广,进而助推其发展。

6.系统地制定与论证团队中长期发展规划

成长中的教育家型教师团队中、长期专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不仅是对团队成员进行考评的有效依据,而且有利于团队成员反思、调整、修正与强化自身的发展目标,帮助他们成长为颇具人格魅力、专业威望的教育家型教师。发展规划的制定,可以是3~5 年,更甚至是10~20 年的长远目标。没有较长时间的积累、积淀,不可能形成系统的教育思想及实践体系,更不可能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发展规划的制定应涵盖“规划背景”“目标定位”“研究方向”“制度保障”“实施系统”“阶段成果”“评价办法”等方面,并进行逐年考核,及时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甚至对不打达标的成员进行淘汰。

7.依存又不拘泥于学科培育各自教育哲学

教育家型教师发展团队中的成员,必须依靠、立足于自身所教学科,在学科教学、学科研究中不断滋养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大教育”的视野、理念下凝练自己的教育哲学,逐步形成自身的教育思想体系,这就要求团队中的成员要有共同的或大致相同的学科背景。只有这样,团队成员的教育哲学、教育思想体系才能“根深蒂固”“枝繁叶茂”。

8.持续宣传研究推广发展团队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家型教师团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媒体对团队成员的教育思想给予广泛关注、持续宣传;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及专家团队对他们的教育经验进行总结、推广;需要教育学术界对他们的教育思想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传播。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给予他们充分的认可、积极的支持、必要的投入。发展中的团队及团队成员也应主动宣传已取得的成功经验、研究动态与教育思想等,从而不断提升团队的影响力与发展张力。

猜你喜欢
教育家成员发展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教育家与儿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教育家
留学(2017年5期)2017-03-29 03: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