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学府实验小学校 刘 艳
作为一个数学老师,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质疑的精神。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好的数学课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知识产生的过程,最终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学生可以随着教师的引导,慢慢深入核心知识,但也有少部分学生上课时就像是一个看客,看着别的同学热热闹闹地讨论,听着别人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自己的脑子却并没有转动起来,不参与课堂活动。这时候,如果创造出一种辩论的氛围,吸引了学生的兴趣,那么整个课堂的氛围就会活络起来。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我给出三个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将图形对折的基础上,判断它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判断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关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就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一开始,有一个学生说:“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发现它没有完全重合,所以它不是轴对称图形。”很多学生听完后默默点头,这时另外一个学生反驳道:“沿着折痕剪开,就发现它们两部分是完全重合的,所以它是轴对称图形。”班级里顿时安静了,30 秒后,一个学生起来说:“只有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剪开后再重合根本不符合要求。”此时其他学生纷纷表示赞同,有学生自言自语道:“剪开后这个图形就不是原来的图形了。”就当大家纷纷开始坚定“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又有一位学生默默地举起手说:“长方形和正方形不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可它们却是轴对称图形啊。”大家又陷入了安静,然后开始有声音冒出来:“菱形也是平行四边形啊,它也是轴对称图形呢。”听到这里,我即刻剪出了一个菱形,请一位同学验证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大家都确定了菱形也是轴对称图形。最终,学生总结道: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但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却是轴对称图形。
这节数学课上,学生的质疑就像是一个突破口,让更多的同学思考起来。正是这种智慧火花的碰撞,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轴对称图形的判断方法也更加清晰。这样的思考过程比我预期得更完整、更准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完整,思维越来越深入,这种学习数学的方式带给学生的快乐感和满足感,也是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所无法匹敌的。
作为老师,我们在学生的心里是非常神圣的,似乎我们是不会犯错误的。之前,为了维护在学生心目中“高大伟岸”的形象,我总是要求自己不能出错,后来我故意出错,当学生找到我的错误时,学生脸上更多的是开心,有时候整个班级都是沸腾的,甚至因为我犯了这个错误而互相提醒对方不要犯这个错误。
例如,四年级下学期,在教授完“运用连除简算法”这种简便计算的方法后,给学生出了几道类似的题目,其中有一道是:3200÷24。课堂上,我呈现出答案:
此时,有学生说:“老师,你们俩都不对,因为我验算了一下,133×24 +1=3193,133×24 +2=3194,而真正的被除数是3200。而且我用列竖式的方法算出来,商和你们一样,余数是8。”这时班级里沸腾了,有学生说:“余数8 肯定不对,因为无论是第一种方法还是第二种方法,你的答案中的余数都比后来的除数大,而余数应该比除数小!”好家伙,二年级的知识依然历历在目!当我提示学生想一想四年级上学期学习过的“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 的除法”在列竖式时是如何计算的,有一些学生似乎想明白了,以“3300÷40”为例,学生纷纷开始列竖式,最后写余数时,学生都知道,虽然竖式里余数是2,但实际上真正的余数是20,为什么呢? 虽然一开始我们把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去掉了一个“0”来简便计算,也就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了10 倍,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我们知道商并不会改变,但是余数会跟随着变化。也就是说,竖式里的余数2 也是除以10 之后的结果,那么原算式的余数要还原成2×10=20。这样想来,方法一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了8,那么余数也要除以8,就变成了1;方法二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了4,那么余数也要除以4,就变成了2,学生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模样!
从学生质疑老师开始,到互相质疑,再到解决问题,学生“无所不用其极”,利用以前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在面对的难题,不仅把以前学习的数学知识又重新温习了一遍,让有些不太明白的知识变得通透,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强大的连贯性和内在的逻辑性,获得了战胜难题的满足感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如果说质疑同学、质疑老师是学生在思考之后做出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本能反应,那么面对课本这样的“权威”,很少有学生敢去“挑战”它!实际上,书本上的东西并非无可非议的。你瞧,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中《商的近似值(2)》,在学完《商的近似值(1)》后,学生已经知道要求商的近似值,一般先算出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的商,再按照“四舍五入”法写出结果。当学生读完例题13 后,知道一个足球的单价是45 元/个,要求300元最多能买多少个足球时,学生借助口算和估算直接说出了答案,完全没有用到笔算。考虑到这道题计算简单的特点,我也没有强求学生列竖式,而是打开课本观察书本中已经列好的竖式。这时就有学生指出,根本不需要像上节课学到的那样计算到“下一位”,也就是“十分位”,因为足球的个数肯定是整数,所以只要算完整数部分就可以了,剩下的不管余数是多少,我们最终的结果都只能选择“去尾”,因为余下的钱不够再买一个足球了。这位学生说得有理有据,从实际生活出发,想出了与教材不太一样的计算过程,但是结果却“异曲同工”!谁说课本就是“权威”,我们必须按照课本的方法一步步走下去?大胆质疑课本,让数学知识活起来,让我们的思维活起来。数学来源于生活,最后应用到生活中去,我们从生活里积累的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数学。
“质疑”不仅仅是“怀疑”,是在认真思考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质疑的过程就是深入思考、慢慢探索,最终成长的过程。当然,要想让学生形成质疑精神,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如果老师只是教导学生“拿来主义”,那么学生更多的是“接受”,渐渐地迷信权威,最终丧失挑战的勇气和探索的精神。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大胆质疑,让知识的学习更加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