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锦
(武汉轻工大学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乡村旅游作为第三产业,满足着居民日益提高的美好生活的需求,推动城乡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银行金融的存在为乡村旅游经营者提供宝贵的资金支持,有助于扩大经营规模、提升相关服务的标准化水平、降低成本,促进乡村旅游业加速高质量发展。此外,乡村旅游带动了乡村劳动力回乡,给农村注入高质量的劳动者,把城市里的行业知识、市场经验带入农村地区,为农村地区居民素质的提高、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基础。
乡村旅游本身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它产业相互联系。乡村旅游业带来的游客要饮食、住宿、娱乐、购物,于是,餐饮业、住宿业、文娱业、贸易都被带动着一齐发展。因而,银行金融不仅可以服务乡村旅游产业、推动乡村旅游业的繁荣,还会带动其它相关乡村产业的发展壮大。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造成农村劳动力缺乏的衰落景象。乡村振兴的关键点在于人的流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有利于带动农民创造收入,促进在外务工人员的回流,推动农村的经济、文化再次繁荣。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带动相关一系列产业的联动发展,包括餐饮业、住宿业、养殖业、交通运输业、文化业,进而增加农民各类收入,服务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的银行金融在其中大有可为,同时也功不可没,间接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近年来历史文化乡镇、避暑小镇、温泉小镇、艺术小镇等各类特色小镇成为乡村旅游服务的新兴品种,用主题化的方式对郊区或乡镇进行建设运营,以各具特色的亮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观光度假。作为需要较大规模资金支持的项目,特色小镇的建设经营也是银行应当顺势而为、扎实推进贷款业务的子产业,
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壮大,文化旅游衍生品行业也步入快步发展的阶段。顺应时代回乡创业的农民工、大学生以及其他群体中,有部分投身于文旅作品创作,把自己的创意实体化为具体的文化产品,再设立工作室、创业空间对其进行管理、运营。银行金融可以服务乡村旅游创客基地的建设、运营,为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宝贵的平台与机会。
乡村旅游产业是那些经济贫困但生态资源优良、旅游资源丰富的乡村地区摆脱贫困。创造财富的最优选择。2020年全面脱贫的实现、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有着广大乡村旅游产业从业者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其提供资金、弥补资金缺口的银行也同样功不可没。银行金融将继续服务于乡村旅游产业,继续服务于乡村的产业脱贫时代工程。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发展与社会治理的重要议题。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基础条件。美丽的乡村社区需要完善的水、电、道路、照明、通讯、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等基础功能的保障,还需要建设、维持优美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发展目标。无论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生态环境的改善,都需要较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可见,银行金融角色服务着农村社区的新发展。
虽然农村信用体系还在逐步完善,但在较长的时间内,信息不对称问题仍将广泛存在。而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乡村旅游经营者作为传统经营主体,其碎片化而广泛分布的信用信息获取成本太高,有关的信息来源严重不足。与一般上市公司相比,乡村旅游经营者的信用信息难以得到靠谱的搜集,信用信息的不透明带来银行资金对乡村旅游产业的疏离。
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周期较长、运营回收期较长,而所需的投入资金却较大。由于乡村旅游经营者信息不透明,银行难以判断其经营风险水平与信用风险水平,往往会要求较高的利率。如果经营者要以较低的资金成本来借入贷款,就需要向银行提供价值足够的资产作为抵押物担保自己的信用。然而,由于集体经济组织的特殊性质,相关法规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常常租赁资产来经营有关产业,往往难以提供商业银行放贷所要求的合格自有资产来作为抵押物。
随着消费场景的不断拓展,传统的银行金融服务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乡村旅游资金需求。对于乡村旅游游客而言,随着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在旅游过程中吃、喝、玩、乐、游的需求水准也在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的网络消费贷业务把丰富多彩的消费场景带入乡村旅游空间。银行在乡村旅游消费金融场景的覆盖率较低,但这也给银行金融业务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银行需要借助金融科技来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提供方式,来为广大乡村游客提供便捷的小额信贷。
从数量上看,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大部分都是个体户,金融借贷的资金难以直接与这些乡村旅游个体户从业者的信用信息对接起来。这种信息流的阻塞导致资金流的匮乏。信用信息半透明甚至不透明的现状,导致金融借贷机构的资金不敢贸然流入。但即使只是个体户身份,乡村旅游经营者也需要在工商机构办理注册,在税务机构办理登记,在水电汽提供商留下交易痕迹。可惜的是,这些信用信息是分散的。如果能够跨越不同的基层政府部门与相关供应商,把这些信息整合起来,搭建信用信息数据库并加以完善,供银行使用,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乡村旅游中金融服务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加乡村旅游产业经营者的信用信息透明度,降低银行借贷风险以及相关的风险溢价,降低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借贷成本。整合不同渠道的信用信息,加强政府、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合作,乡村旅游的资金需求将得到更有效的解决。
单个乡村旅游经营者只是很小的信用单位,如果专门研究这一个小小的信用单位,将耗费较大的风险分析成本。在现代产业链作用下,可以将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的个体信用聚集起来,将其转化为集体信用,使得不同经营者之间相互监督甚至相互担保,提高每个经营者的违约成本。在这种机制下,银行所面临的乡村旅游产业借贷规模将更加可观,而所需承担的信用风险明显降低,所要求的资金回报率也随之下降,于是这种共保共担作用也将显著降低经营者的借贷资金成本。
与大部分其它行业企业相比,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者固然拿不出优良的现有资产作为贷款抵押品,但乡村旅游产业本身就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所能获取的来源稳定的未来收益就能成为贷款的优良抵押品。银行想要从事高质量的贷款业务,就需要创新抵押品的界定范围,不拘泥于传统的抵押物类型。在政府政策不断给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支持、广大游客对乡村旅游的丰富内容流连忘返的宏观背景下,银行可以通过扩大合格抵押物的方式来创新性地解决乡村旅游经营者缺少传统抵押物的难题。除了着眼于乡村旅游经营者所从事业务的潜在现金流,银行还可以把门票收入、会员办理注册登记时的预付款等与游客相关的当下现金流作为隐性担保,给乡村旅游从业者提供他们亟需的资金。此外,对于那些资金需求较大的经营者,不同银行之间还可以联合推出贷款,分担财务风险,共享收益。
随着城镇化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城镇与农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趋势,广大的农民群体不再执着于外出赴大城市谋生。相反,有越来越多的农村籍贯居民回到家乡,投身创业,用自己在大城市积累的技术知识、行业经验与市场嗅觉,在家乡就业致富。无论是冒出的工厂、办公楼,还是民宿、果园、鱼塘、农家乐,都意味着农村的发展随着高教育水平劳动力逐渐回流呈现前所未有的生机。有经济生机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资金需求。面对幅员辽阔的农村,种类千差万别的资金需求,银行的借贷业务同样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乡村旅游在这种空间里,只是资金需求源头的一部分,而只有当大部分产业都能得到金融借贷资金的支持,获得不断发展壮大的机会,不同产业之间相互影响、实现有机合作,乡村旅游的发展才能日新月异而有更强的可持续性,进而使得农民更富裕,农企有更强的创新力,农业获得更高质量的稳健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更美好。因此,金融的支持角色不仅对应于乡村旅游产业,也对应着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业态,成为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坚强助力。
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上,银行会不断创新传统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升级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适应更多的差异化需求,更好地覆盖乡村旅游客户群体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丰富的消费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