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由”走向“规则”*
——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路径探析

2021-12-01 15:35张露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书育人 2021年8期
关键词:自由规则意识

张露瑶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规则是指约束、要求人们遵守正确的指引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规范条例。规则意识是个体关于规则知识的内化,是人们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人们意识到规范地做某种行为是正确的,并且主动、自觉地去遵守规则。是指指引人们行为的规范准则的倾向性。规则意识不仅仅需要个体自身想要“规”的欲望,也需要外界引导认知规则,再内化为愿望去行动。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培养规则意识、发展综合能力的关键期,在小学时期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增强规则认知和加深规则情感,不仅有利于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还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于学校教育的轻视、家庭教育的忽视、社会的大环境影响等原因,造成小学生规则意识的缺乏,迫切需要一些适用的培育途径。

一、小学生规则意识现状考察

(一)小学生对规则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规则有其自成体系的概念、原理、原则、策略等知识,而对于小学生而言,所要学习的规则内容主要分为日常生活规则、行为规则和学习规则三种类型。小学生理解规则内容时容易存在认知偏差,会本能地将“自由”与“规则”相对,由此否认和拒绝规则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以学习规则为例,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完成课后练习并提交是基本的学习规则,但小学生会觉得自由选择时间完成作业即可,就会忽略时间和空间要求,导致推迟练习完成时间或者变换地点完成等问题。

(二)小学生对规则缺乏理性认同,规则情感淡薄

皮亚杰在《儿童道德判断》中曾说,“规则意识是在服从命令的时候,也在不知不觉中就全部吸收了这些规则的感情和思想”。规则意识是与情感、思想有关联的,它具有情感性、自觉性和转化性。小学生无法理解规则的约束性和强制性,对规则的认同感不强,也就导致规则情感淡薄,那么实际上小学生并未完全接受规则的教化作用。以中小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为例,“不能在走廊上追逐打闹”“不能大声喧哗”“禁止践踏草坪”等标志性话语,从文字本身可以凸显出强烈的约束感、命令感与权威感,但此类语言侧重成人角度的表达,小学生并未将此类话语置于意识之中,也并未感受到此类规则的重要性,没有达到共情共鸣作用。

(三)小学生的规则意志薄弱,规则行为不一致

童世骏在《论规则》一书中指出,“规则意识所涉及的,不仅是行动者关于规则的知识懂得多少,而是行动者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并且能够自觉地遵守规则”。在个体规则意识的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规则意志的形成,需要个体将规则知识内化为规则意志,从而自觉自愿地指导个体正确的规则行为。小学生的自制力差、意志薄弱,特别容易引发规则行为脱节,以“红灯停绿灯行”交通规则为例,2020 年,河南济源一名四年级学生为了赶一趟公交车,闯红灯过马路时,被一辆正常过马路的车撞倒。小学生并未将规则知识内化为自我的道德信念,也未外显为自身的行为习惯,由此表现出来的就是学生个体的规则意志薄弱,规则行为脱节。

二、小学生规则意识缺乏的成因寻绎

小学生的规则意识现状从总体上来看存在对规则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不足、对规则缺乏理性认同感、规则意志薄弱、规则行为不一致等问题,而小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的合力共同作用的,笔者对小学生规则意识缺乏的成因寻绎从四个方面出发。

(一)学校教育重点的偏移

学校是小学生进行规则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但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偏移与不完善却是造成小学生规则意识缺乏的最重要的原因。首先,学校教育的理念始终是以智育为主,尽管国家一直提倡素质教育,要求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最突出的重点依旧是以智育为主,德育的地位可有可无的现象,规则教育是德育的重点,忽视德育的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忽略了规则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学校进行规则教育的教育方式过于单一,强调以知识传授为主,强调教师权威为主,规则内容也着重以书本教材为主,教师对于规则知识内容的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学生对于规则的认识和理解,但是若在大程度上忽视实践的必要性,则会导致小学生规则行为脱节,知行不合一的现象。最后,学校对小学生规则教育的结果评价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规则意识是心理学上的概念,是作为直接经验的个人对于客观规则之心理现象的总和,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7],学校对小学生是否符合规则的评价主要从简单的外显行为来判断,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失公准的。

(二)家庭教育的忽视与缺乏

家庭是小学生培养规则意识的第二主要阵地,同时也是小学生习得日常生活规则的主要场所,因此,家庭对于规则教育的忽视与缺乏是造成小学生规则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首先,家庭的规则教育理念偏差,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那么学生在品德意志、习惯行为等方面的养成就是学校的责任,因此,忽略对于小学生在家庭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同时部分家长对于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培养也不够重视,认为学习知识、提高成绩才是第一要务,以智育为主,德育为辅。其次,家长的行为举止、待事态度等并未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小学生处于易模仿和易打破规则的阶段,若家长时常破坏规则,如闯红灯过马路、给予孩子的约定不实现等,会造成小学生对规则的忽视,影响小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形成。最后,家庭缺乏和学校的合作,教育需要通力合作才能达到最优化,若家庭不配合或者与学校的规则教育相左,容易抵消小学生在学校所习得的规则效果。

(三)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学生的教育是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但社会教育提供的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导致小学生规则意识缺乏的重要原因。首先是传统文化中有关人情文化的影响,人情文化是我国社会交往的重要的特征,重“人治”轻“法治”,重“人情”轻“规则”在中国传统社会意识中占据重要地位,情理重于法理、人情重于规则的人际交往容易打破社会秩序和规则,挑战规则的权威性。其次是互联网、微信、快手、微博等自媒体传播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与不良引导,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媒体软件更新换代,小学生不可避免地参与网络活动,看抖音、刷微博、打游戏等,轻易受到他人的不良蛊惑和思想诱导,如中国式过马路、游戏里相互指责骂脏话、过马路闯红灯、排队插队、公共场所抽烟吵架等,社会网络所呈现的关于规则教育的负面教材,无意中造成对小学生的错误示范,导致小学生的规则行为脱节。

(四)学生自身的发育不成熟与自我意识的发展

规则教育是教育者传授规则知识,受教育者能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会影响自身的规则意识的培育。首先是小学生在心理发展的特点会存在注意力不稳定、自控力不强、意志力较差等特点,规则意识的形成是需要个体学习规则知识,并且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再转化为外显行为,小学生的心理发育不成熟,会影响小学生对复杂的规则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对规则意义的理解与认识不够深刻,间接地影响小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形成的整个过程。其次是小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去认识事物的发展,但又易于被他人诱导,尤其是同龄人诱导小学生打破规则的约束是十分简单的事。

三、培育小学生规则意识的路径探讨

基于小学生规则意识缺乏的成因分析,小学生的规则意识缺乏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造成的,但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能轻易转化与改变的,而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最主要的场所是学校和家庭,因此,笔者重点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入手,探讨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具体的培育路径。

(一)发挥课程教学的教育性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渠道,在各科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各科独特的学科特点、发挥课程教学的教育性,引导小学生认识和理解规则的知识与内容,加深小学生对规则的印象,培育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对于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包含文科性质的学科,教师可以利用规则故事、规则案例等内容,让小学生体会规则,从而来认识规则;对于数学、科学等包含理科性质的学科,教师可以利用其所特有的关于知识的思维逻辑性,如公式、定理等内容,提升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规则,培育小学生的规则意识。

(二)发挥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榜样性作用

教师是小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最重要的对象,在教育教学、日常交往的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待事态度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对于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发挥好榜样表率作用。教师自身要做到言行一致,不轻易破坏学校的规定和守则,如不迟到、不早退,上课期间不玩手机、不与其他老师闲聊等,从日常的课堂教学、人际交往做到守规则、守纪律;教师要平等尊重地对待学生,当小学生触犯规则时要有耐心地指引,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小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

(三)发挥班团会、课外实践、文体等活动的育人作用

学校举办的各式各样的活动是培养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传递的教育作用来完成,尤其是开展专题的规则教育活动,如在班级的班团会活动里,可以开展爱国教育、交通规则教育等活动,让小学生在这类班团会活动中加深对规则的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对于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开展社区环卫工人体验活动、交通规则引导员体验活动等,让小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升华规则情感与规则意志;对于学校的文体活动,可以开展文明之星、文明班级等评选活动,激发班级和小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通过优秀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小学生培育规则意识。

(四)转变家庭教育理念

家庭的教育理念对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综合能力等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培育小学生关于日常行为规则意识的最重要场所,家庭要承担起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的责任重担,家长需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作用来影响小学生,如早睡早起、生活规律、说到做到、遵守交通规则等;家长需要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注重小学生的个人品质的培养,在小学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注重培养其规则意识。

(五)推进家校合作,发挥教育合力

家校合作需要学校教师与家长共同承担小学生成长发展的责任。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引导家庭教育参与合作育人的责任意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增强对小学生规则教育的重视度。家校合作方式多种多样,如教师家访、家长会、家校合作平台、微信群等,教师和家长共享小学生的教育信息,共同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入手,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加深对规则的认知和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规则情感与规则意志,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矫正小学生的规则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达到培育小学生规则意识的目的,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自由规则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奥斯卡的规则变了!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让规则不规则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