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召军 (山东沂南县辛集中学)
为筹备2020 年11 月17 日在我县召开的全国红色教育课程改革现场会,笔者被借调前去提升孟良崮实验学校的校本课程,对校本课程的教育价值有了进一步了解。作为县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心组成员,又参与了2020年度全县三组的教学评估工作,特意对各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做了调研。
作为三级课程之一的校本课程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可以让课程丰富化、个性化,克服了国家、地方课程的统一性、整体划一性,弥补了国家课程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发展的弊端,完善了课程体系,为培养个性和谐发展的学生提供了保障,特别为学习成绩落后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校本课程的开发又为教师教学创新提供了平台,传统的国家课程,在体系、内容、学时等方面做了严格规定,教师只能按部就班、被动接受,教师与教材专家只能通过教材发生联系,对国家课程的编写意图也只有通过研究教材才能领会,而校本课程则让教师实行了编、授一体化,教育功能更容易实现,而在编写过程中会提升教师搜集、加工信息,与人合作等能力,进一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校本课程为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舞台,为学生自信的培养创造了条件,会让更多学生脱颖而出,找到成长的自信支点,扬起生活的风帆;学校课程得到补充,教师专业发展得到提升,学生个性得到彰显,又会让学校办学宗旨更明显、育人目标落地,进一步让学校凝聚优势,形成特色,进而打造属于自己的教育品牌。
校本课程就是为了教师的进一步发展,满足不同师生的个性需求,体现学校特色的。这就需要顶层设计、整体规划、恰当论证,针对学校发展实际、教师特长、学生成长需要以及当地资源优势量体裁衣、见机而作。反观有的学校,为了应景所需,大家有,我也要有,对校本课程的开发随意性太大,将任务分割,要么每个年级几科,要么每个教研组几门。至于课程实施纲要、开发的目的、意义等,都不做具体要求。老师稀里糊涂地网上拼凑,到了截稿上交时间,便完事大吉。由于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重视程度不一,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缺乏内在逻辑,难以形成主题,其中更不乏错别字,词不达意、言不由衷。如果印刷出来当教材,定会贻笑大方,连学生也会反感。
有的校本课程,装帧漂亮、大气、上档次,设计精美、图文并茂,印刷成本不菲,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可是细细翻看其内容,目录章节前后不一、主题不明、层次不清,内容与形式严重脱节,只是为了开发而开发。这种盲目性的开发和实施,与校本设置的初衷大相径庭,教育目标更难以实现,只是浪费钱财,当作摆设,毫无价值可言。当然,有的校本课程并不需要教材,特别是课程初期,囿于经验,可适当采用方案式、活页式的,但必须依据课程实施纲要来执行,更需要集体的教研、学校的审核。
校本课程应该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本校的延伸和体现,是为有利于本校特点优势的发挥而设置的。而有的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学科教学的变式,注重了教师的授课,知识性强、概念化严重,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忽视了学生的学,轻视了学生操作、体验,完全没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需求。这种教材本位、学科本位的所谓校本课程只是一味地灌输学科知识,额外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失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有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追求多样化,以多取胜、以多赢人、多多益善,完全置国家课程于不顾,自己还津津乐道,当作一种炫耀,以此证明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视,这是很多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通病。没有将国家课程放在第一位,出现越位现象。
也有的学校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意识不到校本课程的育人价值,上传下达、按部就班地传授着国家课程。更有甚者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就是浪费师生时间,不如让学生多做套试卷、多背背知识点。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使学校不愿、不屑开发校本课程,显然是教育思想陈旧、教育观念落后。
要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价值,离不开课程的管理和评价。每个学校的校本课程是不尽相同的,在开发、实施、管理、评价方面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每门课程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及时修订,更需要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一定把控。特别是以教研活动的开展把脉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以学习成果的展示作为评价督促、检验课程的实施,让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桥梁。而有的学校有了教材、有了师资、安排好了活动时间,便不再问津。认为,校本课程就是放松师生,就是为了学生玩耍的,致使管理缺位。显然是未将校本课程纳入课程体系、教育范畴,其育人价值便难以保证。
教育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坚持立德树人,就是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育的载体就是课程,校本课程作为最接地气的课程也是在此教育方针基础上开发的,也应该以此为前提。凡是偏离育人目标,不能发挥育人价值的课程都应该摒弃和拒绝。马牧池中学在沂蒙红嫂、沂蒙母亲的诞生地和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沂蒙红嫂精神的发源地,开设了传承红色基因的红色校本课程系列。
明确的办学目标架构下的课程,才有意义、有价值,才能为目标服务,让师生发展向目标靠近,具体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目标的指引下学校才会得到健康发展,进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教育资源丰富多彩,学校要善于开发、利用,为教育服务。可以利用校内资源、老师的特长、家长的爱好,也可运用校外的景观资源、园艺资源、非遗资源等。开发课程资源,需要教师有课程意识,以自己的特长或地方优势,通过研发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与国家课程的距离、与老师的距离,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力、驾驭力,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爱好特长,增强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从而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高湖中学就充分利用了张金秀老师的软陶技艺开发了“陶艺”校本课程,让学生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了传统文化,还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了合作、尊重等品质;青驼中学就利用了所在地徐公砚石产地资源,开发了“砚文化”校本课程,增强了学生的家校归属感和荣誉感。
校本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契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让他们的优点、长处得以彰显,进而培养他们自尊、自信的品格。因而要以学生为本,开发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供不同学生自愿选择。很多学校都将校本课程学习时间定在周三下午最后两节课,实行学生走班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去学习。
孟良崮实验学校的红色校本课程就包括两大类:主题类课程,结合传统文化,立足乡村资源,开发了体现沂蒙红色元素的“创意树叶画”“跟着共产党走”“永恒的记忆”等,通过学习了解革命英雄人物事迹,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体验类课程,根据沂蒙革命根据地红色战役故事,开发了“传统百玩”“红色游戏”“追忆红色沂蒙”等,让学生在体验中传承红色基因。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需要从学校层面加以整合资源、多方联动,举全校之力,才可得以保障。
师资培训。有特长的教师毕竟有限,还需要教师不断深化学习,在技能、课程开发实施方面多下功夫,如借助家长之力,也要提前调查好、谋划好,让课程系统化、序列化。要定期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研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育人能力。
完善制度。完善的制度会让课程价值得到保障,让教师授课有章可循,让课程得到落地,走近学生、打动学生,发挥课程设计的初衷。改变“校本课程就是学生自由活动、就不是学习”的观念,从开发、实施、时间、场地、设备管理、评价等方方面面加以规范,让校本课程制度化,才能让其育人价值得到实现。
设施完备。有的校本课程需要设施配套,需要资金投入,让学生活动有物质保障,真正让校本课程不再纸上谈兵,实现可体验、可操作,边动脑、边动手,减少单纯书本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让学生喜欢、让学生迷恋。
其他,诸如课程开设时间、活动场地、评价等方面都得予以保障,让校本课程成为一个闭环系统,在育人环节上不缺失、不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