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计

2021-12-01 14:49姜天宠北京澄澜集贤教育科技
教书育人 2021年21期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体味课程设计

姜天宠(北京澄澜集贤教育科技)

“国际理解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在日本出现的教育思潮和活动。是随着当代经济贸易活动国际化而发展起来的,旨在通过传播和掌握各国地理、经济、文化和政治等知识,适应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的需要,达到各国及其人民之间相互理解和相互关心。主要教育内容包括理解发展中国家、参与各国开发、异国文化传统以及和平教育、环境教育、回国人员教育等。主要教育形式有语文课程和社会课程的教学,以及邀请外籍人员参加学校活动和作报告等。

一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席卷全球,让我们看到了无数个同舟共济的感人瞬间,涌现出了无数“最美逆行者”,他们的身影已然成为最感人的风景线,在抗疫的路上汇成了一道光,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他们而变得靓丽多彩。这些勇敢逆行的人物,他们挺身而出,身上拥有的是舍我其谁的担当。在抗疫大考面前,全世界已然成为一个整体。对于教育界来说,新冠肺炎疫情则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好机会。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教育界停课不停学,学生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感悟到抗疫过程中人类命运与共的精神,但一直缺乏系统深入理解的契机,因此疫情期间“国际理解教育”的适当展开,有助于青少年进一步理解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也是我们思政课题的新探寻。

一、体味抗疫过程中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

一个民族的精神,可以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稳步成长,更能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中凝聚升华。抗击疫情过程中彰显出的独特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向世界彰显了无尽的风采。因此,如何体味抗疫过程中的中国精神,是我们思政课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面对当今国际形势,需要探讨的重要一课。

(一)“当城市被按下暂停键”:课程导入

本次口语交际课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通过播放视频《当城市被按下暂停键》开始教学内容的导入,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思考当生活被按下暂停键,大家只能居家生活和学习时,我们的生活变成了什么样,心里有过哪些心情和感受。学生们通过发言交流,互相谈感想,进一步深刻体味中国精神的力量。

(二)课程设计意图:构建核心价值观

抗击疫情过程中彰显了独特的中国精神,在课程的设计上这一部分的内容构建一定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本次课程实施的重要意义,旨在引导学生从世界整体出发思考问题、观察天下,培养使命感和担当的胸怀。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前提是要做好本民族的传统教育,培育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为民族和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要依此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课程预期:弘扬抗疫精神

疫情终将过去,抗疫精神必将永存。在抗疫大考中,我国书写的中国之治的“中国答卷”,集中体现了中国之治识大体、办大事、成大局的能力,在抗疫中彰显的中国精神,形成一代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之力。因此体味抗击疫情中的中国精神是本次课程的首要课题。在抗击疫情的队伍里,有一大批人都是“90后”“00后”,他们用自己最好的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敢当大任的。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青年人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责任,描绘了“大写的青春”。这是中国精神的独特彰显,是中国力量的独特汇聚,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发扬的。对抗疫中中国精神的理解,是本次“国际理解教育”课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试图通过这样的教育,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为他们在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感受国际团结合作的力量

多年来,中国之治一直彰显着我们的优势与力量,中国之治具有创新性和全局性,它不仅是推动我们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也使得中国有更大力量为全球治理作出贡献,体现了国家治理的新模式。有国才有家,没有国何谈家,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在于告诉青年学生应懂得使命与担当,我们作为中国人应积极进取不畏艰险。中华儿女必将书写伟大篇章,国家必将因千万人以身许国、默默付出而光芒万丈。前途漫漫,我们矢志不渝,初心不改,这是独属于我们的中国力量,这是独属于我们中国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也因此彰显了团队合作的至关重要性。

(一)团队意识培养:课程设计目标追求

这一部分课程采用图文展示,向学生介绍我国抗击疫情期间的宏伟壮举。从方舱医院考研哥的努力,到快递小哥志愿者汪勇的故事,以及“舞动的方舱”,展示各行各业同舟共济抗击疫情,让同学们进一步体味团结合作的力量。之后,让学生们联系实际谈收获与感悟,使他们体味到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团队合作的重要,从合作值日,到合作探究问题,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离不开合作。

(二)课程设计意图:培育团结合作精神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在国内疫情防护常态化的同时,积极地帮助其他国家,向一些国家提供物资援助和医疗队支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一个国家在短时期内独自应对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国际合作和团队协作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在“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计上的另一重要内容。

(三)课程预期:传递团队意识

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能够很快得到有效控制,取决于我们的团结合作,这再一次彰显了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精神,更使我们感受到了团结合作的力量。十天建成火神山医院,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速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精神;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情怀。三十一个省市区迅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一级响应;广大医务工作者无惧艰险,成为最美逆行者;各省医疗队驰援武汉;十九省包管十六市,建立一对一对口的支援关系。奋战在前线的人们出力尽心,一大批科研工作者争分夺秒开展新药物研制,全国上下一盘棋,党政军民学齐上阵,一场抗击疫情的阻击战有条不紊地推进。这彰显了中国之治的优势,体现中国之治的精神理念,涌现了一群令人骄傲的中华儿女,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之治的力量和团结一心的团队精神。

三、形成正确的“国际理解”

(一)“唇枪舌剑”:感受“国际理解”教学设计

这一部分可以采用辩论赛的形式,设置“疫情期间你是否会选择到国外支援”的辩题,让学生们在唇枪舌剑中感悟国际合作,形成正确的国际理解。提前将班级分为两个团队,打破传统辩论赛的独特形式,在自由辩论环节中班级每一位成员都可以参与,集中体味,集中探讨,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升华活动主题。

(二)课程设计意图:增强“国际理解”意识

虽然“国际理解教育”日益普及,但仍然存在学生不知何为此的问题,因此在“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设计上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理解”,让学生明白“国际理解”是一种精神和力量,不仅仅是观念,更是行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类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理念日益深化,我们要让青少年懂得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扶持,进一步感受世界这个大家庭的美好。

(三)课程预期:传递国际意识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是世界近百年来发生的波及范围最广、危害力度极大的一次病毒袭击,也是对于国际社会发展和全球治理的一次重大考验。抗击这次疫情需要全世界所有人携起手来共同行动、共同参与,不仅仅是医疗行业,而是每一行每一业各司其职、各尽其力,为抗击疫情助力。作为一名教师,在疫情期间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有利于进一步让青少年感受到彼此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国际共同体,让同学们感受到我们处于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状态中,从而进一步培养我国青少年的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

四、促进“抗疫精神”的传承

(一)弘扬“抗疫精神”:教学设计目标追求

这一部分采用答题竞赛的模式,将学生整体分为五组,题目包含抗疫中的榜样、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抗疫精神的传承等,题库内容尽可能地多样化,让学生在答题比拼中积累知识、感悟力量。实行分组比拼,形成竞争意识,让学生们在比中学、在学中思,在思考中不断加深理解和认识。

(二)课程设计意图:弘扬“抗疫精神”

体味抗疫过程中我国党和人民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命运共同的伟大抗疫精神;进一步体会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对于国外疫情的有效援助;让同学们进一步加深对抗疫过程中形成的无私奉献、齐心协力的抗疫精神的理解。

(三)课程预期:传承抗疫精神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青年人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责任,彰显了“大写的青春”。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一个个榜样的人物。在这支队伍中,也有很多与我的学生同龄的人,他们挺身而出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一定会让同学们备受感动与欣慰。并在感动的同时,坚定同学们为祖国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竭尽自己所能投入到时代的建设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面对时刻变化的社会,面对形形色色的思潮,作为当代青年人,更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更需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

五、传承文化基因,渗透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民族,家国情怀是所有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基因,经过几千年来的传承生生不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落地生根。因此,在疫情期间以及后疫情时代,继续传承文化基因、渗透家国情怀,也是促进“国际理解教育”发展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渗透家国情怀的教学设计概说

通过综合实践课开展“哈尔滨抗疫励志故事”“冰城发展史”微调查活动,帮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感受默默奉献的志愿者;在调研中进一步了解哈尔滨市关于“冰城”的由来,体味所属的城市文化,从而进一步增强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课程设计意图:强化国家民族认同感

将具有中国特质、家乡特色的优秀文化传递给同学们,使其能够产生自信与强烈的民族国家认同感,从而进一步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精神和力量就在自己身边,促进他们日后能够站在全国甚至全球的大背景下,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认知和改造世界。

(三)课程预期:以文化基因促家国情怀生成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位教师授课的课程导向,更是每个中国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中国学生理解和认同他国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开展此次调研活动,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身边的城市文化,更好地将其上升于家国情怀,在传统文化的体味中,增强国际理解。

当今中国的“国际理解”,不再是狭义地定义为国与国之间的理解,而是更广泛、更具体化地涵盖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与彼此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包含了“世界大同”的价值观,还体现了作为大国应有的态度与使命感,更为我们后续“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指明了方向。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特别是当下的“疫情时期”,我们要明白“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培育具有国际化潜力的人才是我们当今发展的要求,我们要立足本土,积极探讨,不断创新,让“国际理解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相融合,进一步开拓新课程,构思新方式,呈现合理的“国际理解教育”的课堂,让“国际理解教育”在我们的校园中有序开展。

猜你喜欢
国际理解教育体味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你身上的体味怎么来的
康体养生,体味别样的健康生活
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三星堆考古启示下的儿童美术项目化课程设计
怕“体味骚扰”,日男人大买止汗剂
体味预报器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浅谈国际理解教育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措施
以国际化助推中国梦、教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