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琼 刘波王选平
(1.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兴义市向阳路小学;3.兴义市阳光书院高中部)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师的角色地位、教学方法手段等提出更高的挑战,国家越来越重视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水平。早在2014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设置“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3个系列的课程,共27个主题,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里明确提出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行动计划;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里明确到2022年要基本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发展目标,其中一个提升就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当代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而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与普通大学生相比在信息技术素养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地方高校与普高校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提升地方高校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就显得十分重要。
信息技术素养是指在信息化社会中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包括,信息技术意识素养、信息技术知识素养、信息技术能力素养、信息技术道德素养,信息技术意识在个体信息技术素养中起导向作用,信息技术知识是个体信息技术素养的基础,信息技术能力是个体信息技术素养的核心,信息技术道德保证着个体信息技术素养的整体发展方向,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可以理解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师范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意识素养、信息技术知识素养、信息技术能力素养、信息技术道德素养,以及教育信息化知识、教育信息传播和信息教学能力,以及将教育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方面的技能素养。
高校可分为部委属、省(直辖市)属和市属高校等。而本文的地方高校指市属高校,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的高等院校。
《教育辞典》将“师范生”定义为在中等和高等师范学校就读的学生。而《近现代辞源》将“师范生”定义为在师范学校读书或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本研究中的师范生定义借鉴王龚在《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建构研究》一文中的定义,指在师范学校就读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在毕业后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报告》中提及“互联网+”,而赵龙刚在《智慧教育——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转型》一书中认为“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杨剑飞在《“互联网+教育”:新学习革命》一书中认为“互联网+”就是借助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平台,将其与传统行业进行全面结合。综上,“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又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当前地方高校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现状呈现多种问题,集中体现在师范生信息技术意识薄弱;师范生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不全面;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亟待提升;师范生信息道德不够高。
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指教师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涉及的事或物的信息敏感力、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及对信息的创新能力。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师范生基本上都认识到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对当今教育的影响,也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缺乏从学科教学角度思考如何让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的意识,不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使用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体系,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低。
教师信息技术知识指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掌握的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知识,例如,利用网络搜索、下载、编辑与整合教学资源。师范生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着他们未来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强弱。但目前地方高校师范生对与职业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不够,表现在获取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知识欠缺、教学平台和APP的应用知识不足、教学空间的设计知识不足、不了解微课的制作。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包括信息化教学认知能力、信息化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组织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他们未来信息化教学的效果。但目前地方高校师范生对与职业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师范生虽然已经认识到“互联网+”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冲击,也愿意接受和参与现代信息化教学,但对信息化资源整合能力还有待提升,特别是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能力十分欠缺;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创新能力不足;信息化教学组织实施能力弱,特别是在信息化教学课堂管理、课堂突发事件处理方面的能力有待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弱,不能很好地利用新式的信息技术评价方式。
教师信息道德即教师要懂得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道德、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具有较强的信息免疫力。是否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决定着师范生能否有效排除一切负面信息的影响,将所获得或拥有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合理地整合到教学资源中,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整体上看地方高校师范生基本能自觉遵守有关的信息道德规范,能规范地使用数字化教学信息网络资源,但网络安全和知识产权等问题的认识有待提高,特别是缺乏遏制不良信息资源危害的能力。
当前地方高校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除存在上面几大问题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问题存在,例如,对于师范生来说,学校开设的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缺少相应的实践性环节,师范生学习了大量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但缺少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弱。
师范生范生信息技术素养提升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要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慢慢锤炼。因此,师范生范生信息技术素养提升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交互制约与影响,既受到地方院校相关领导信息技术教育观念影响;又受课程体系设置影响;既受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影响;又受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影响;还受师范生因素影响。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教育部也多次出台相应政策,但在条件比较落后的地方高校中并没有很好地将文件落到实处。“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素养作为衡量未来教师的标准,越来越成为未来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职前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水平的高低,也应作为评价师范生的指标,2018年在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文件里明确提出将学生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而当前相当一部分地方院校没有把信息技术素养纳入对师范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中,从而导致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意识淡薄、教育信息处理能力较弱。
课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设置对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水平的高低影响力很大,应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作为师范生培养课程的必修模块。但从部分地方院校了解到,大多数地方院校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开设在大一,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理论与技术,例如:Windows操作、Office的基本操作;对于师范类专业学生来说,还有一门重教育技术课是其提升信息技术素养的核心课,但开设的课时少,上课形式过于程式化,学生实践机会少,课程的内容缺乏与学科的有机联系;另外,在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课程设置上学科教学法及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缺少与中小学相对应的有关信息技术教育内容,致使地方高校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不能与基础教育发展联系起来,而文献检索类课程基本没有开设,在其他学科课程中也很少融入信息技术素养内容,较少关注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整合。总之忽视了师范生信息技术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道德等方面的引导,导致师范生部分信息技术素养的缺失。
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良好的信息化设备是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基础条件,对地方院校来说,经济条件限制大多数学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配备,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硬件方面,教室媒体展示设备、交互式白板、计算机机房、智慧教室等设备陈旧及欠缺;软件方面,例如教育云平台、教育APP、西沃系统等一线教学所需的软件及平台无法满足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的需求。学校软硬件不能支持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自身信息技术意识、知识、能力、道德等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目前,高校教师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信息技术素养参差不齐,特别是学科教学法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水平低,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的意识弱,大部分教师只会简单的PPT播放,很少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课堂教学中,对于一线中小学采用的交互式电子白板“班班通”、希沃白板等不了解,从而导致师范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很难适应一线中小学的信息化教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水平低对学生的引领师范性就相对弱,例如,大部分学生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首先是借鉴老师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思路,师范生今后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也受教师的影响。
“互联网+”给教育带来了很大冲击力,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流程,教师需要学习新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但对于师范生来说对“互联网+”认识停留在表明,仅仅意识到“互联网+”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没有领略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所带来的魅力。“活到老,学到老”也是现代教师的精神所在,而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更应该具备这种终身学习的意识。但对于地方高校师范生来说,对信息化教学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不足,不能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未来所教授学科相关的知识,过分依赖教师,缺乏正确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学习,对于专业相关的信息软件运用能力差。
作为一种“互联网+”时代的合格师范生和未来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信息技术素养,其提升不是单方面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多方面作用,既要加强地方高校信息技术资源建设;又要提升学校信息化领导力;既要优化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课程体系;又要提升教师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水平;还要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意识,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果“互联网+教育”是时代号召,那么学校的硬件设施就是物质保障。要有效地跟上时代步伐,高校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完善学校的信息技术资源建设,这将成为“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有效提升的保障。具体建议如下:首先,完善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硬件设施设备,应实现学校的全网覆盖,保证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收集查找资料,也可以网络教学顺利进行;增加微机室及设备,使电脑教学能够满足全校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硬件设施是提高“互联网+”时代地方高校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的首要条件。其次,加强软件资源开发及管理,加强一线中小学课堂教学教育云平台建设,促进学校自身教育APP的开发与管理。最后,地方高校应加强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环境建设,服务信息化教学需要。
学校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会对地方高校师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产生巨大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学校管理者的信息时代的领导力、信息化建设的执行力。具体建议如下:首先,学校管理者要提高自身对“互联网+教育”的认识,要能全面认识到“互联网+”时代给学校管理者带来的管理方式的改变、给教师带来的课程组织与实施及评价的改变、给学生带来的学习方式的改变,以便将“互联网+”时代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在学校范围内传播与扩散。其次,学校管理者应统筹建立数字校园专门保障队伍,彻底解决学校运维保障力量薄弱问题。使学校信息化教学有序进行,从而促进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水平提升。
一套科学合理的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课程体系是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的前提。地方高校应紧紧围绕2014年《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及《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构建新时代信息技术素养课程体系。例如,可建立“分专业+可选模块”的师范生信息素养课程培养体系,课程模块可由师范生信息素养基础模块、教育技术模块、信息化学科教学模块、基于信息化的实习实训模块四大模块构成,师范生信息素养基础模块可以公共课程开设在大一学年,教育技术模块以专业必修课程开设在大二、大三学年,信息化学科教学模块以专业选修课程开设在大三学年,基于信息化的实习实训模块可开设在大二、大三、大四学年,这样使得信息技术实训与信息化教学实训贯穿师范生整个职前教育阶段。
在信息技术的繁荣发展下,教育与信息技术相辅相成,教育为信息技术提供了新的发展领域,信息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视野、新科技、新方法。而教师作为知识的开发和传授者,要深刻认识到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素养在信息化教学中的重要性。首先,教师要强化自身的信息技术意识。除应具有的基本信息获取意识外,更有强化学习及应用新信息技术的意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意识、更要有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意识。其次,教师应丰富信息知识,加强对政策的理解。教师需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积极主动的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更要与时俱进的了解“互联网+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新政策。再次,教师要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要能多渠道获取数字教育资源,深入了解及灵活运用相关教学软件;最后,教师要增强自身信息道德知识,为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做出榜样。
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主体,是信息化教学的主力军。2018年在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文件里明确提出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师范生对信息化教学的态度与意识,直接影响其未来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师范生对信息化教学的态度与意识强,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及应用相关信息技术,努力尝试将所学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树立新的信息化教学观念及方式。相反,如果师范生对信息化教学的态度与意识弱,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能力就弱。因此,师范生应该具备信息化自主提升的意识。此外,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不断积累的实践过程,师范生应该积极参与相关部门举办的有关技能竞赛(课件制作、教学设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微课大赛等),通过参与具体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提升的内驱力。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及开拓了教育新的领域,出现了“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学”“互联网+课堂”等新形式,这使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面临新的要求。首先就是教师角色,教师角色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给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组织者,此外,教师还应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拥抱者、学习者、践行者和思考者。其次是教师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手段应从传统教学手段进入现代化教学手段,由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进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最后是信息技术要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师范生作为新一代人才的培育者,其信息化技术素养直接影响未来教育的质量,应在职前就做好应对“互联网+”对教师的挑战及要求。然而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过程。地方高校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应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应该引导师范生用全面发展的眼观认识信息技术素养,另一方面应该培养师范生进行数字化自主学习的能力。总之,师范生只有具备高水平的信息素养才能在未来信息化教学中站稳脚跟,沉着应对“互联网+”对教师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