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百年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论析

2021-12-01 14:49谢佳迪河南城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书育人 2021年21期
关键词:思政思想发展

谢佳迪(河南城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百年大党为什么能风华正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党对人民教育的重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过程中始终坚持教育为本,为人民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革命年代党通过教育动员民众、提高实践斗争能力;建设、发展时期党以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培养了大批致力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建设者和后备军。在百年实践中,党的教育思想成熟、发展,表现出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和服务性,闪耀着思想光辉,彰显着实践魅力,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有关键价值导向。

一、党的百年教育思想演进脉络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育与工农实践斗争联系起来

在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时期,以李大钊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初步提出应使教育成为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教育方针要结合社会实践、服务于革命需要。“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1]在这般“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进一步与工农群众发生联系,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准备了必要条件。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十分重视教育在促进民众觉醒和社会改造实践中的关键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不同时期,党立足实际,推进教育服务于革命事业需要,致力于实现人民在文化教育上的解放。

教育以唤醒民众觉悟,服务于革命斗争人才需要为目标。在党的一大时就提出发展劳动补习学校以“能唤醒劳工觉悟”。国民大革命时期组织创办的工农补习学校、干部学校等各类学校,不仅教育了工农群众,壮大了革命力量,还培养了一批支撑革命事业的干部,增强了革命队伍斗争力。抗日战争时期,党洞察时局,更新教育制度和课程内容,实行全国学习的武装训练,为武装抗日和根据地建设注入力量支持。

教育对象以工农群众为主体。开展工农革命教育是这一时期党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党的二大提出使女子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这一教育思想在苏维埃政权建设中得到进一步确认,苏维埃文化教育“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2]党在各革命阶段的教育实践表现出了教育与革命实践的紧密结合,并成为推进民族解放事业的重要力量。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19世纪70年代末: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同生产劳动结合

新中国成立头几年,党的教育工作任务是改造旧教育,发展为工农服务、为国家生产建设服务的新教育,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旧思想,培养担得起改造国家落后面貌之历史任务的人才。

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逐步推动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过渡,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改造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到来,对国家建设人才有大规模需求,因此党指明教育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运用,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产生了持久的方向性的引导作用。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承前启后,发扬了党在革命年代教育实践的光辉传统,注重从实际出发,坚持政治方向,结合国情需要推动教育发展革新。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素质教育改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改革开放要求教育改革适应新的实践环境。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关于教育方针有明确阐述,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共产主义道德教化、武装人们,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提出具体的教育方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突出青年教育的重要性。这一思想促进了教育上的正本清源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恢复发展。

党的十二大以后,确定了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战略重点地位,提出“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高屋建瓴,统揽教育与国家发展、世界变局的长远联系,促进教育展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世纪之交关于素质教育的实践实现了这一时期教育思想的丰富和完善。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加入了“美”的目标要求,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宗旨上突出办“为人民服务”的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完善了此思想。新阐释将“德育”摆在教育工作突出位置——“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调进行“素质教育”的任务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价值追求。总之,伴随党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日益积淀、思想理论结晶愈加丰富,教育思想发展和实践亦随之前进,顺应时代所需逐渐完善,因而推动着社会文明程度和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汇聚形成党和人民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支撑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十八大以来,党全面加强在教育工作中领导核心地位,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形势,高度重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加强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阐释党的教育方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和2019年的“3·18”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新时代教育思想做了更详细阐明,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其中内涵。第一,明确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教育发展中的指导思想地位,明确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增强教育办学的中国特色,回答好“为谁培养人”的很笨问题。第二,遵循教育规律,立德树人,铸魂育人,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的时代新人培养要求,以新思维、广视野促进教学创新,使教育服务于民族复兴大业、让人民真正满意。第三,立足国情,扎根中国大地,结合社会实践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培养造福人民的人才。新时代党的教育思想较以往有继承又有创新,基于对时代特征和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目标明确,方向坚定,对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党的百年教育思想本质特征

(一)教育目标体现鲜明政治性

教育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可靠保证。从促进民族意识觉醒和思想解放、革命斗争动员和能力提升,到推动人民“全面发展”、释放创造力培养创新力,再到培养时代新人、“接班人”,党的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总是与政治斗争和建设紧密相关,表征出鲜明政治导向。

教育始终是党之大计,关乎党的事业成败兴衰。在改造旧中国的民族解放大业中,革命理想教育使党的向心力充分发挥,凝聚起一大批壮志凌云、前赴后继、英勇救国的仁人义士,才汇成了28年不渝坚守信仰的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征程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恰符合国家存续、增强共识、汇聚合力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要求,坚持党全面领导教育事业,发挥政治优势,不断壮大信念坚定、厚德博学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接班人”队伍,才能办好有中国特色的、推动社会发展的优质教育。因此,站稳政治立场,明晰发展方向,这是党的百年教育思想启迪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发展把握时代性

党在不同发展时期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教育方针、配置教育内容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规律,探索教育方式创新,培养了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队伍,进而增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也使源于实践又给予教育事业发展以重要指导的党的教育思想结晶闪耀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光辉。

从启发工农群众革命性、培养干部的政治军事教育,到推翻“三座大山”之后更加注重人民的科学文化教育、社会主义觉悟和理想教育,培养新中国急需的国家建设人才;再到明确教育要“三个面向”,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教育发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导向,形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内容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和更高质量发展;百年来,党的教育思想始终顺应时代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在实践中实现了新民主主义教育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大发展。这是党的百年教育思想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三)教育立场坚持服务性

党的百年教育思想及实践的立场,即党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教育事业运行的根本落脚点,就是为国家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立场坚持服务性充分表现于教育在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它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社会进步休戚与共,促进了百年来党从“星星之火”生长为“燎原之势”,从革命斗争胜利前进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兴则国兴。

党的教育思想始终坚持服务于时代和人民需要,回答好社会发展不断提出的新课题和人民群众的新要求。一是为谁培养人、教育为谁服务,这一定程度上是教育的性质问题。教育为工农服务,是为革命事业培养人。启发工农思想、增强斗争本领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要求。教育为党治国理政服务、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是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培养人,要求教育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凝聚人心并且要增加其中国特色、风格和气派。如虽聚天下英才而用,但最根本的一点是用于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这是根本立场问题。二是怎样培养时代需要的人,什么样的人才队伍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教育为人民服务,人才培养既要与社会实践结合开发人力,成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践的智力支持,又要在教育实践中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社会整体素养和思想文化水平。教育发展评价总是与其服务性达成度密切联系着,这也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在教育领域的实践表达。

三、党的百年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价值导向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研究党的教育思想是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在要求。从现实意义上讲,深刻理解党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政治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学史增信,这是坚定教育道路自信的根源;从实践层面看,学史力行,把握党的教育思想发展脉络,从中汲取智慧,对未来教育发展和改革创新有重大实践价值。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教育思想百年演进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坚定价值导向。

(一)强化问题导向

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为着眼点,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思维的起点影响实践创新的结果。也就是说,首要的是明确实践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即改革的关键点。如思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师生有效互动问题、课程内容感染力问题、线上教学实施力度、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模式革新,等等,“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4]

问题的来源是国家发展对教育的要求,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都需要从不同阶段社会实践出发,发扬党百年教育思想的实事求是路线、与时俱进品格,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已有问题深刻反思、追根溯源,对潜在问题仔细查找、未雨绸缪。问题导向本质上依然是强调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党和人民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所有问题的解决皆服务于此教育目标,都是在为此人才培育任务铺平道路。问题思维的起点就是教育发展坚持的方向问题,关乎旗帜,关乎道路。

(二)把握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形势使当今时代国家安全不可缺少意识形态安全这一要素。高校思政课受众是成长在新时代的年轻一代,通过有限的课程内容讲好“四史”,增强青年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认知从而建构社会主义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牢“四个自信”,在青年一代中筑起意识形态安全可靠防线,是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思政课教学的核心任务,也是教学改革的政治方向。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科学理论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教学改革中更加关注学生,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探索用通俗易懂、更接近学生理解力的方式和话语体系,仍必须坚持思想性这一根本性课程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在我国实践中创造和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融入课堂教学,结合理论精华和实践经验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理服人,让学生真懂真信,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学理基础,在理性认同之上建立情感确信,增信而后力行,使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道德教育、红色文化教育等体现思想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思政课教学改革须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先。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思政课教学改革应积极推动“思政课程”对话“课程思政”,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另一方面高校要发挥带动、辐射作用,落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任务,促进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同时,教育实施中要重视家风对青年学生“三观”塑造的影响,使家庭熏陶和学校教育形成联动育人效应。科学性也包含教学方式的合理创新。从思政教学实际探究翻转课堂、BOPPPS等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学方法持续更新,教学手段方面尝试新技术应用,以教学效果、育人质量为平价导向激励教学创新。

总之,继承和发展党的教育思想,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做到服务于国家发展、政治建设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播科学理论,以实践成果为支撑,讲好“四史”,实现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三者相统一,实实在在地以提升育人效果和人民的教育获得感为目标追求。

参开文献:

[1]李大钊文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4.

[2]江西省教育学会.苏区教育资料选编(1929-1934)[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46.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5.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猜你喜欢
思政思想发展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