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
国内国家形象研究专家张昆表示,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是“自我”和“他者”形象的结合体。“自我”形象是本国人民对于自身形象的认识,而“他者”形象则是他国媒介、民众眼中某一国的形象。国家形象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含着一个国家历史沉淀出的形象。中国代表东方,历史上一直以来被看作是与西方相对立的“他者”。那自然中国对于意大利也是一个“他者”,中国在意大利的国家形象深深受到在意大利社会广泛流传的关于中国人刻板印象的影响。
传统国家形象研究重视一个国家自身如何塑造国家形象,但是忽视了国家形象的塑造绝不是单方面的问题,他国完全可以在一国不在场之下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塑造该国的形象。因此学者孟建就认为:“中国形象的建构和传播呈现出严重的他塑现象。在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格局中,中国形象很多时候只能被他塑为‘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沉默他者’。中国形象的‘含混’和‘失语’,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西方的舆论机制将中国形象‘定型’,使中国形象处于‘被塑造’的不利境地。”[1]
国家形象研究的先驱者范红就提出国家形象的多维认知[2],国家形象和一个国家的政府、企业、文化、国民和舆论都密不可分。其中中国人的国民形象和中国国家形象紧密相连。很多时候外国人会将中国人和中国国家形象等同起来,因为正是中国人直观地反映着中国的国家形象。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意大利社会流行的关于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从而探讨刻板印象对意大利塑造中国“他者”形象的影响。
“国家形象的形成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三部分。认知指个体对其所处的环境以及本身所持有的看法,涉及国家的外在形象;情感指人们对于事物的感受,代表国家在人们脑海中的刻板印象,最为长久和根深蒂固,认知与情感则构成了行为的依据。”[3]人类在认知过程中有将具体事件概括归纳成为经验的能力,但是过分的归纳与概括则会导致对事物形成“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最大的特点就是一旦形成,就根深蒂固,难以被改变。‘刻板印象’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不幸的是,负面的‘刻板印象’居多。”[4]
无论是否来过中国,外国人在评价中国国家形象的时候主要还是从刻板印象出发,把中国和中国人定型化。每个不同的国家定型中国的方式会有细微的差异,但是大的方向基本一致。就意大利来讲,在社会上流行着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一些刻板印象,一些意大利网站将这些刻板印象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关于“中国人的十大刻板印象”[5]。主要涉及中国人的饮食、外形外貌、交际习惯以及中国的产品等方面,以下举例分析其中一些刻板印象。
1.中国人吃狗肉
这是意大利人对中国人最深的刻板印象之一。当然在中国的确有极少数的区域有吃狗肉的习惯,但是这些狗并不是那些作为宠物的狗。这些被吃的狗是所谓的“肉狗”,也就是那些专门被养来供人食用的狗。类似的情况就像养猪牛羊、鸡鸭鹅一样。但是在意大利,中国人就被以偏概全地认为都吃狗肉,以致于很多来中国的意大利人都很关心狗在中国的命运,他们在街上看不到狗就认为都是被中国人吃掉了。而这恰恰是刻板印象形成的一种方式,以“我者”熟悉的环境来评判“他者”,只要和“我者”不同,“他者”就是异类:因为意大利街上到处都是狗,人去哪里狗就在哪里。因此,中国街上没有狗,所以证明狗就是被吃了。
2.中国人抢了意大利人的饭碗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意大利的媒体就开始报道关于所谓“中国移民入侵”的新闻。“在意大利的中国人被媒体塑造为意大利经济的破坏者,意大利寻常百姓也自发地把中国移民看做是入侵者。”[6]主要原因来自两方面:第一,意大利自身经济发展走下坡路,陷入经济危机难以脱身,影响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第二,在意大利的中国人却似乎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商店继续开,甚至有的中国商人还买了店铺、买了楼甚至买了一条街。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巨大反差使得意大利人心理异常不平衡,他们不管中国人在意大利从事的很多职业是不是艰苦,是不是那些意大利人都不屑于做的工作,他们只看到“中国人抢了意大利人的饭碗”。
同样是上世纪90年代,具体是在1996年,第一位来自中国浙江的中国人来到了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的小镇巴尼奥洛和巴尔杰。这两个小镇主要以石料开采和加工为主,但是这种又苦又累的工作意大利人是不愿意干的,因此中国人在这里找到了机会。中国的工匠勤劳但是报酬不高,矿主也很喜欢雇佣中国石匠。在不到12年的时间里,这里的中国人达到了近800人,考虑到这两个小镇的总人口也才12700人而已,截至今天这里共生活着超过1300名中国人,巴尼奥洛和巴尔杰也成为了欧洲华人比例最高的地区[7]。但是意大利人只关注到这里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却忽视了中国人在这里的辛勤劳动。从而导致意大利人对于中国人的态度也非常矛盾:一方面意大利人希望中国人多来意大利消费,另一方面意大利人又害怕中国人来意大利抢了他们的工作机会,抢了他们的商机。
3.中国人都长一个样
在意大利人眼中,不仅中国人一个样,乃至整个亚洲人都是一个样。这样的刻板印象来自于对亚洲、对中国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意大利人,会很清晰分辨出中国人与日本人、韩国人,甚至可以对中国南北方的人进行区分。这说明只有深度接触和了解才能消除误会、减少摩擦。
关于美和丑是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中西方审美观点不同,这是中西文化不同所导致的。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被西方人认为是美的中国人,但在中国人眼中却不这么看。审美不是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但是我们关注审美标准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因素。中国文化和意大利文化是非常不同的,大家对于美有不同理解,但在固有成见的影响下,意大利人心中的中国人形象也是固定的、刻板的。
关于这一点,最具代表性的是2018年11月意大利著名时尚品牌D&G陷入辱华风波的事件。本来原定于在上海举行的大型时装秀也被迫取消了。事情的导火索就是D&G品牌发布在网上的一则宣传视频。在这个视频中一位模特用筷子吃意大利的三种特色事物,很多中国人看过该视频之后都认为D&G品牌刻意丑化和侮辱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从而导致了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从文化角度来分析,意大利设计师不懂得跨文化交际,从而酿成了大祸。可能意大利人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个视频有什么问题,因为他们只是在“客观”地表现在他们刻板印象中中国人的形象:穿旗袍,小眼睛或者眯眯眼,用筷子吃饭。归根结底,是意大利社会所流行的关于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导致了此次的风波。虽然最后意大利两位设计师录制道歉视频发布在网络上,但是对于D&G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还是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甚至断送了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未来。
4.中国人都很封闭
这也是很多意大利人提到的关于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之一。中国人的封闭体现在不会意大利语,不和外界社会沟通。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沟通的工具,如果不会意大利语,必然无法和意大利人交流和沟通;越不沟通,就越是无法学会意大利语,从而愈发加剧和外界沟通的难度,这样的恶性循环也加剧了意大利人对中国人封闭的印象。意大利是非英语国家,官方语言是意大利语,早期移民到意大利的中国人主要集中在温州一带,基本不会讲意大利语。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又身处异国他乡陌生环境,加上中国人的性格相对内敛含蓄,因此会给意大利人造成中国人很封闭的印象。
5.中国人都不会老也不会死
这完全是因为文化原因所导致的误解。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意大利人会死,中国人也会死。但是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落叶总是要归根的,一生在外漂泊,最后总是希望在死后能够回到故土。真正能留在意大利一直到死的中国人基本上都是少数。死亡这件事情在中国人眼里都是很忌讳的事情,只会通知亲朋好友,而不会广而告之。尚且不说中国和意大利丧葬习俗的巨大差异,即使在中国国内,不同地区的丧葬习俗也都各不相同。不能因为不了解就妄下定论,这是一种无知的表现。
6.中国产品都模仿欧洲产品
这是中国制造曾经存在的短板。意大利时尚设计走在世界尖端,所以正走在发展路上的很多中国产品都曾经模仿过意大利的设计,这一点让意大利人非常不满。但是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随着接触的文化越来越多,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单纯的模仿和抄袭是没有未来的,越来越多的中国设计师也都意识到这一点。“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创造”转型,就以2018米兰时装周为例,三位中国设计师的品牌与世界其他知名品牌共同亮相米兰时装周。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中国越来越多的产品走上自主设计、自主生产之路:华为、小米、中兴都是有力的说明。只要使用过微信的意大利人,没有不称赞的。当然,我们也必须划清“学习借鉴”和“模仿抄袭”的界限,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艺术设计,每一个发现和进步都是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没有人能一步登天,没有前人打下的基础,后人不可能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设计和生产亦是如此,“学习借鉴”是必要的。意大利拥有创新的设计理念、先进的技术设备,这是中国要学习的地方,但是单纯“模仿”也许会带来一时的成功和收益,但对于中国设计制造的未来是没有帮助的。
1.以偏概全
就拿吃狗肉来说,在中国极少数区域吃的狗肉并不是那些作为宠物的狗,而是所谓的“肉狗”,但是在意大利中国人就被以偏概全的认为都吃狗肉。还有一些刻板印象是根据历史的曾经来判断当今的中国和中国人。这些都说明意大利人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了解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而是停留在历史形象中。没有来过中国的意大利人对中国的认识是平面的,意大利社会或整个欧洲社会对中国的“社会表征”影响着意大利人对于中国的印象和看法。没有来过中国或者在来中国之前,意大利人没有什么途径接触到真实的中国,对于中国的印象来源于媒体舆论,或者来源于一些只言片语和零散的信息,他们不经考察,也不考虑这些信息是否真实,就盲目地以偏概全,从而形成了关于中国和中国人的“刻板印象”。
2.建立在“他者”殖民思想之上
具体来说就是以自己的价值观为出发点来判断他人,以“我者”熟悉的环境来评判“他者”,只要和“我者”不同,“他者”就是野蛮的异类:意大利街上到处都是狗,人去哪里狗就在哪里,而中国街上没有狗,所以证明中国是吃狗的野蛮人。亦或是从皮肤的颜色、眼睛的大小来判断中国人,这也是典型的“他者”殖民思想,“他者”意味着落后,黄皮肤的中国人与白皮肤的意大利人相比就是落后的;在意大利人眼中不仅中国人一个样,整个亚洲人都是一个样。因为和西方人长相不同,所以中国人这样一个“他者”形象就是被“刻板印象”所禁锢的。
综上所述,在意大利流行的这些刻板印象有些是无稽之谈,有些则是道听途说、以偏概全,亦或者建立在西方社会“他者”殖民思想之上,去判断与西方文化有差异的文化。无论这些关于中国人的刻板印象是不是真的符合事实情况,但这就是意大利人对中国作为“他者”的印象。而刻板印象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一旦形成难以改变,不管时代如何改变,也不管中国和中国人到底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在意大利人的脑海中,就是按照这些刻板印象来评判中国人并塑造中国形象的。
每个国家都在“自塑”自身的国家形象,同时每个国家也在“他塑”着其他国家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的塑造从来不是单方面的,需要“我者”和“他者”的互动塑造。单方面的“自塑”难免会陷入盲目自夸;单方面的“他塑”则往往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难免会过分贬低“他者”的形象。
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评估过程中,中国和意大利互为“我者”和“他者”。在中国国家形象的自塑过程中,中国是“我者”;在中国国家形象的他塑过程中,中国是“他者”。但换一个角度,在他塑中国国家形象的时候,意大利是“我者”,他们依据自身的文化来评价作为“他者”的中国,产生了关于中国的“刻板印象”。因此“我者”与“他者”的身份在两个国家互动交往的过程中是不断进行转换的。
“不同他者眼中的特定国家的国家形象,对于特定国家而言相当于‘镜中我’,特定国家通过‘镜中我’,不断地调整对于自身的认识和评价,以形成一种理性的、客观的、全面的对于自身的认知和评价,从而为国家的本体发展和形象塑造提供得到文明人类认同和支持的基础性前提”[8]。据《旧唐史·魏征传》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曾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每个国家就是一个放大了的人,需要通过镜子不断调整自身的形象,这面镜子就是其他的国家,在镜子中展现出来的就是这个国家在其他国家心中的形象。
想要有效地塑造国家形象,首先要做到的是了解自己。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是“认识自己”[9]。但是认识和了解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优点是件让人愉悦的事情,但是同时要去面对自己的不足和缺陷却不是那么令人愉快了。对于一个国家亦是如此,要塑造好国家形象,首先应当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优点需要发扬,缺点需要改正。鉴于每个人仅凭一己之力认识自己的能力有限,我们需要镜子和他人的帮助;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也离不开他国的映射和帮助。他国人民心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可以反映出中国的缺点和不足,我们需要虚心地接受指正,并加以改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这面镜子是正常的镜子还是一面哈哈镜,根据正常的镜子中的镜像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衣着打扮,从而使自己的形象趋于完美;如果这是一面哈哈镜,那形成的镜像就和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或者是过分夸大又或者是过分缩小,这都不是真正的一个国家的形象,所以我们也要加以区分和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