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雪锦
庄曜是我国优秀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其音乐创作领域广泛,代表作有小提琴曲《高原情愫》、古筝曲《箜篌引》、管弦乐组曲《青海溯想曲》以及钢琴组曲《花儿》等。本文所讨论的《新疆舞曲》是庄曜先生1992年创作的钢琴作品,是一首充满了新疆地域风情、具有极强舞蹈性的作品。作品短小精湛、欢快活泼,将帕米尔高原的神秘和新疆人民能歌善舞、热情豪爽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形象地描绘了辽阔草原壮丽多姿的风光以及青年男女载歌载舞的热烈欢腾的场面。
“萨玛”一词源于阿拉伯,意为“苍穹”“宇宙”,本是一种原始文化的名称。[1]萨玛舞,是新疆维吾尔族带有信仰色彩的礼俗性民间舞蹈。在钢琴作品《新疆舞曲》中,萨玛舞元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示“强力度”的记号有:f、mf、ff、sf 等。强劲的力度给人激动、振奋的感觉。本文中的强力度在作品首部主题(9-24 小节)中表现,中强的力度结合2/4 拍的规整节奏,好像是做舞蹈动作时呼喊出有节奏的口令,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这样表现突出了萨玛舞动作的朴实有力,充满生活气息。随着萨玛舞特定的曲调,舞者合着鲜明有力的鼓点沿着逆时针方向前进,鼓点与落脚的一致有力,展现出萨玛舞很强的震撼力和凝聚力。
非均分节奏主要有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前八后十六节奏以及前十六后八节奏等。其中的“切分节奏”是旋律在进行当中音符的强拍和弱拍发生了变化和强调。本文中突出使用切分节奏(第11、15、19、23 小节),由此带来的重音的变化打破了2/4 拍的强弱规律,使其更为生动[2],就像萨玛舞中特有的动作:左手朝前右手朝后,双手甩起旋转180 度或360 度,动作根据鼓点的不同,脚步有些变化。利落的舞姿与节奏的配合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呈现出萨玛舞刚正直率的特点,从而达到沉稳有力的效果。
在乐曲中以“跳音”奏法来呈现。跳音又称跳奏,是断奏的发展变化形式。本文中运用的跳音奏法,声音轻巧,给人干脆、有力的感觉,使乐曲主题活泼而有弹性,给我们描绘出一幅欢歌载舞的画面。新疆人民自发地云集到清真寺广场跳起萨玛舞,随着舞蹈节奏渐渐转快,动作也转为激昂热烈,舞者开始做萨玛舞特有的动作:单步跳转、擦地跳转、连续跳转等,观众和舞者相互呼应,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最后在欢腾的齐舞中结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一个刚直有力、欢快热情的独特舞蹈形式。早前,萨玛舞的参加者都是男性,用歌、鼓、舞的形式向自然界多种神灵祈求狩猎和农业的丰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改变,萨玛舞逐渐演变为劳动群众年节时的集体娱乐活动。乐曲中萨玛舞的呈现,为我们展示了劳动人民的信仰以及劳动生活的场景,同时表现出新疆人民坚毅、豪爽的性格特征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赛乃姆”在维吾尔族语言中有“神像”“美女”等语意,是新疆民俗舞蹈中流传最为广泛的自娱性民间舞蹈,它继承了古代龟兹乐与西域舞遗风,动作优美抒情、富有变化。[2]在钢琴作品《新疆舞曲》中,由7/8 拍、延音踏板以及装饰音三个方面呈现出赛乃姆舞元素。
塔吉克族特有的7/8 拍,由于节拍重音的多变性,给人以西部地区的神秘色彩,而它不对称、非方整性的节拍增添了摇动、摆荡之感。乐曲(81-10 小节)旋律甜美富有歌唱性,7/8 拍每小节3 个节拍的重音突出,对乐曲的高潮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展示了赛乃姆舞曼妙的舞姿,描绘了新疆少女翩翩起舞的唯美场面:少女头戴花帽,面纱轻拂着皎洁的面容,轻盈的舞姿宛若花间的精灵一般,旋转的身影在葡萄架下的月光中影影绰绰,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异域之境。
钢琴延音踏板的运用,使钢琴音色得到延长,声音更加宽广,音乐感情得以表现。乐曲中(89-96 小节),将两句相似的旋律移高八度演奏,踏板的加入使作品画面由近及远逐渐拉伸,层次感分明[3],如同赛乃姆舞中自娱性的表演:首先由一人起舞,音乐遵循由慢到快的规律,随着邀请其他舞者加入,表演者越来越多,最后集体群舞,将气氛推向高潮。这样表现增强了乐曲旋律的流动性,也展现了赛乃姆舞抒情的特点。
装饰音是用来修饰旋律的临时音符,又称花音,多用来丰富曲调,给乐曲增加特色与效果。本文中的装饰音多运用上波音,级进的音程关系起到润色的作用,增加过渡性,其轻盈、多变的特点,与赛乃姆舞中摇身晃头、移动颈项的动作相契合,像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惯用华丽的装饰音一样[3],凸显了赛乃姆舞灵动的特点。这些动律特点和装饰性的动作与音乐节奏紧密结合,将赛乃姆舞的婀娜多姿在钢琴上演绎出来。
赛乃姆舞与新疆人民的生活习俗、性格、表演道具等特征是分不开的。新疆人民把生活中简单的动作如托帽、挽袖、拉群式等融于舞蹈中,当他们遇到开心的事情时,头部和颈部会情不自禁地摇动,创造出丰富的舞姿,展现出新疆人民风趣乐观的精神面貌。作品中赛乃姆舞元素的表现,富有动律感以及表达出对美好爱情的憧憬,新疆少女犹如舞蹈精灵,婀娜柔软的舞姿配合着眼神传情达意,散发着青春的朝气,勇敢的表现对爱情的向往。
“刀郎”,又记“多郎”“多兰”,是今南疆叶尔羌河中下游麦盖提县的古地名。[4]刀郎舞是维吾尔族舞蹈中历史悠久、形式完整的礼俗性舞蹈,动作粗犷豪迈,多反映当地劳动人民战天斗地的场面。在钢琴作品《新疆舞曲》中,刀郎舞元素从速度、节奏以及音区方面展现。
迅捷的速度给人快速、矫捷的感觉。乐曲中再现部的主题(105-120 小节)是刀郎舞元素的呈现,在速度标记上,较快的速度描写了“狩猎”活动时激动紧张的心情,好像是伴奏乐器小手鼓轻快活泼、铿锵有力的击打,引领着舞蹈的节奏与情绪,展现出刀郎舞特有的动作:滑冲和微颤,与伴奏鼓点配合一致,最后以竞技性的各自旋转形成高潮。体现出新疆人民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形成粗犷洒脱的性格特点,也为后面欢快的再现做准备,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
规整有规则、有序之意。规整性节奏给人整齐、清晰的感受。乐曲中(105-120 小节)规整性节奏以2/4 拍体现。2/4 拍的强弱规律产生有力的步伐感,简单整齐的节奏展示舞者动作的整齐划一,像是新疆人民辛勤劳作时喊出整齐的口号,突出草原游牧民族勇猛的性格特征,使我们感受到刀郎舞蕴含着蓬勃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又如最原始的生命的呐喊和倾诉,突出了刀郎舞刚健有力的特点。
根据音高的不同,音区可简单分为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低音区有沉重、浑厚、踏实的感觉。乐曲(105-120 小节)在低音区开始,饱满、厚实的音色引发对“狩猎”场景的联想:舞者动作随鼓声变快而转向激烈,随即双手拉开似弯弓,好像是发现猎物、准备展开搏斗的身姿。在低音区的进行,也体现出刀郎舞舞步的平稳扎实,突出刀郎舞表演性强以及雄浑有力的特点。
作品中刀郎舞元素的呈现,塑造出新疆人民坚强勇毅的形象。新疆人民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民族,长期的放牧生活使他们的性格中带上了草原特色:开朗豪爽、热情好客。作品中,双手齐奏的部分好似新疆人民齐心协力用智慧和双手开垦荒地,不畏艰难险阻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依然用欢快的舞蹈和悠扬的歌声来表达坚定的信念,赞扬了新疆人民精诚团结、乐观向上和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从20 世纪40 年代起,具有新疆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开始慢慢出现[4],如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储望华的《新疆随想曲》、孙以强的《春舞》以及郭志鸿的《新疆幻想曲》等,作曲家将西方作曲理论和创作技法与新疆音乐调式相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风格。庄曜先生这首《新疆舞曲》是中国钢琴作品中新疆风格的典型代表作品,作品层次分明、旋律轻快、优美动听。与其他新疆风格钢琴作品不同的是,庄曜先生创作的《新疆舞曲》涵盖了多种民俗舞蹈元素,使钢琴作品“舞蹈性”十足,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通过钢琴丰富的音色创造出具有异域风情、富有民族音乐风格的作品,从不同的民俗舞蹈元素方面,侧面描绘了新疆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这首《新疆舞曲》对创作具有地域和民族特点的作品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思路,对加深中国音乐中民族风格的认识和理解具有独特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