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舒曼,袁博丽
外科换药是外科相关医务人员的敲门砖,是体现外科操作技能的基本功。表面看来好像很简单,但实际上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机械性工作,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应用的外科操作基本技能。换药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尽可能祛除病因,提高肌体修复能力,促使伤口正常愈合。换药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体医疗质量,是外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在换药工作中树立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如何规范操作流程,减少换药过程中的违规做法。如何能够引起医务工作人员对换药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确保医疗质量、保护患者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近5年来在门诊或住院患者换药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1.1 清洁伤口 对于清洁伤口,一般要求2~3 d换药1次,如炎热天气可适当缩短间隔。清洁伤口换药的目的是观察伤口是否清洁和有无被污染的迹象。按照清洁伤口的换药方法,从内向外消毒。常用消毒药品是碘伏或者碘酒、酒精组合[1-2],碘伏刺激性小,应根据伤口情况优先使用。碘酒、酒精组合皮肤刺激性大、患者耐受性差,可酌情使用。按照上述药品的使用要求进行操作,一般清洁2~3遍,注意清洁间隔时间,并注意兼顾好伤口周围皮肤消毒,以防引起伤口污染化脓。覆盖伤口和消毒伤口的药品相同,这样所用药品品种简单,可持续发挥作用,治疗效果确切。为防止渗出粘连可采取无刺激油膏或凡士林纱布覆盖,有条件者可外喷表皮生长因子。换药后应将相关注意事项给患者或陪护交代清楚。伤口愈合期间,患者要保持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清淡饮食,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证充足睡眠等。伤口局部尽量抬高,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采取预防性措施尽量防止伤口被污染,一旦发生伤口污染要及时重新换药。为减少伤口污染机会,不要间隔时间过长,并且辅料固定一定要牢靠,防止摩擦或外力作用下脱落或移位。通过医患相互配合,全身和局部配合,清洁伤口正常愈合就能在可控之中。总之,换药过程中如能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消毒和治疗药物,灵活掌握换药时间和方法。嘱咐患者做好相关配合,既可保证清洁伤口正常愈合,也可以减少抗生素的全身应用,一举两得。
1.2 污染伤口或肉芽水肿的感染伤口 对于污染或肉芽水肿的感染伤口,一般要求1 d换药一次或间日换药1次,分泌物多者可1 d换药2次。通过换药可有效清洁、消毒感染伤口,清除变质坏死组织。确保伤口引流通畅,尽快控制伤口感染。感染伤口消毒时,应从外向内消毒,且全面消毒不留死角。消毒要彻底,尽量反复多遍消毒,每次消毒要注意时间间隔。如果用碘酒、酒精消毒一定待碘酒晾干后再进行脱碘,确保碘酒的消毒效果,清创前、后都要消毒。由于操作时间相对较长,换药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规范操作,以防止新的污染和感染。感染伤口换药使用的药物除消毒药物外,还要根据伤口局部情况使用杀菌药物[3],以保证换药后能够有足量的抗菌药物在局部持续杀菌控制感染。常用杀菌药物有夫西地酸乳膏、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乳膏等,根据情况规范应用。同时应用清洁消毒敷料湿敷,杀菌药物要涂抹均匀,尤其是伤口深处和死角要作为重点部位,保证效果。涂抹抗炎药膏后,为有持续的消毒效果,也应将消毒药品如络合碘等湿敷在纱布条上,将纱布条填塞到伤口的应有部位,这样消毒药品和抗炎药物共同起效,对伤口好转起着双重作用。消毒敷料覆盖,可以根据环境温、湿度进行调整,原则上尽量保证覆盖效果。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配合红外线局部理疗或局部热疗,促进感染伤口的控制和愈合[4]。
1.3 分泌物多而肉芽不水肿的伤口 分泌物多而肉芽不水肿的伤口可隔天换药1次,寒冷季节可适当延长时间。对于分泌物多而肉芽不水肿的伤口,既要有效清除分泌物又要尽量保护好新生的肉芽组织,原则上应使用刺激性小的消毒药物,如碘伏消毒。消毒后同样消毒药品和抗炎药一起使用。处理重点是深部伤口,局部消毒药物和抗炎药物用量要足,覆盖或涂抹均匀,不留死角。表浅伤口也应在先覆盖消毒药物的基础上尽量多涂抹抗炎药物,确保药物能持续发生作用。通过局部合理应用消毒和抗炎药物,减少组织分泌物,有效控制感染,保护健康肉芽组织生长。
1.4 肉芽组织超出皮缘的伤口 对于肉芽组织超出皮缘的伤口,在去除无用肉芽组织前,同样需进行严格的局部消毒处理,确保肉芽组织不被新的污染。原则上应用碘伏等刺激性小的药品消毒。用无菌剪刀剪去过高的肉芽组织,尽量修剪肉芽组织低于皮肤稍许,边缘要处理好。肉芽组织处理后,再次局部消毒处理。如果有明显出血,应局部压迫止血,直到无活动性出血为止。肉芽组织表面先使用抗炎软膏涂抹,起到止血和抗炎作用,再用消毒纱布覆盖。必要时换药后继续局部压迫止血,防止活动后出血而影响伤口愈合。深部伤口在应用抗炎药物和消毒药品时要填塞到位,均匀足量,防止渗血、积血等,影响伤口愈合。
1.5 肉芽不健康的伤口 此类伤口换药的目的主要是在清洁伤口的基础上去除不健康的肉芽,促进健康肉芽生长。处理不健康肉芽组织前需严格局部消毒,在规范消毒的基础上恰当的处理好肉芽组织。用刮勺或剪刀清除不健康肉芽,以稍微渗血为度。尽量把变质腐烂组织清除干净,清除后及时压迫止血。待无渗血后,先涂抗炎药物,再覆盖消毒纱布,把深部伤口处理作为重点,不留死角和潜在腔隙,包扎伤口时尽量适当加压,防止换药后渗血。
1.6 长期不愈合的伤口 难愈性伤口是伤口处理的难点。对于难愈性伤口,应及时去除伤口内不健康组织,保证伤口内不留遗物或死腔。如伤口处皮肤间隙过大,在清洁消毒伤口的基础上,可使用胶布牵拉,尽量缩小皮缘间距,以利于伤口愈合。同时要全面分析伤口久治不愈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健康检查。如果患者有慢性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内分泌紊乱、结核病等,进行相应的针对性治疗,有效控制全身性疾病。双管齐下,为局部伤口的清洁、生长打下基础。
另外,特殊情况下的伤口,如哺乳期妇女乳腺伤口、会阴部伤口、关节部位的伤口等。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伤口的特殊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换药方法和合适的固定方式。要告诫患者相应的注意事项,尽量减少污染。
2.1 指(趾)端外伤 由于指(趾)端外伤伤口局部血供差,愈合相对较慢,常规要求每日(最多间日)换药1次。如果指(趾)端外伤伤口干净、不深、没有异物、分泌物不多,且无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者,伤口表面应用碘伏浸润湿敷,再根据情况使用凡士林软膏或抗生素软膏覆盖,通常能在2周内愈合。
2.2 狗、猫咬伤 狗、猫咬伤后,及时用碘伏加生理盐水稀释液冲洗伤口,再用碘伏外涂并暴露。同时要注射狂犬疫苗和破伤风抗毒素。如伤口有感染迹象,应局部使用抗生素治疗,既在碘伏消毒、清洁伤口的基础上,外涂抗生素软膏,再以络合碘纱布湿敷,换药间隔时间视伤口情况而定。
2.3 烧伤 首先用冷水持续冲洗烧伤创面或湿敷,时间30 min~1 h。在自觉烧灼样疼痛减轻后,碘伏清洁消毒,外涂京万红软膏。软膏涂抹均匀,并超出烧伤面积约1 cm包扎固定,也可根据环境温度和患者自身情况暴露创面。一般烧伤创面湿敷越早,渗出液越少,起水泡情况就会较轻。小水泡者可不抽液处理;较大水泡者,可消毒后剪去水泡或用注射器抽出液体。常规碘伏清洁消毒,外涂京万红软膏,涂抹均匀并超出烧伤面积。尽量抬高患处,间日换药1次。
2.4 甲沟炎 用络合碘或碘伏清洁消毒,外涂鱼石脂软膏,碘伏纱布覆盖,间日换药。高出的新鲜肉芽组织,先用鱼石脂软膏涂抹,数次换药效果不明显者,剪除肉芽组织并压迫止血。止血后涂抹抗生素软膏,碘伏纱布湿敷。对甲下、甲根化脓者可考虑拔甲[5],拔甲止血后涂抹抗生素软膏,碘伏纱布加压包扎止血。
2.5 疖肿 疖为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无全身症状;痈为多个相邻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对于疖肿,先用碘伏清洗消毒,并及时清除变性化脓坏死组织,消除死腔。消毒后用抗生素软膏和络合碘纱条双填塞并覆盖,达到既持续清洁消毒伤口,又抗感染的目的。根据疖肿化脓情况确定换药次数,每日1次或2次,必要时口服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换药又称更换敷料,虽然不同的伤口有不同的特点,但换药的目的是明确的,要求按不同的情况选择用药、引流和其他处理。主要是观察伤口、清洁创面、除去分泌物和坏死组织、通畅引流和覆盖敷料。换药是预防和控制创面感染,消除妨碍伤口愈合因素,促进伤口愈合的一项重要外科操作。换药前需要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伤口原因、处置措施和治疗进展情况。以便更好的准备换药所需要的物品,采取有针对性地处置措施。认真做好换药前的各项准备。环境准备方面如室内每天要定时消毒,定期采样培养,非换药人员不得入内,设专人负责,物品分区存放,备好各种换药物品,确保处于无菌状态。换药室要空气清洁,光线充足,温度适宜。直接器械准备有:无菌盘、无菌镊子、手术剪、刮勺、持物钳等。耗材包括换药包、敷料、棉球、棉签、消毒液、盐水、抗生素软膏或溶液、胶布等。人员方面要修剪指甲、洗手、衣帽整洁,戴好口罩,注意换药时不能对着伤口咳嗽或说话等。要依据基本换药顺序,先换清洁伤口,其次是污染伤口,后换感染伤口,最后换需消毒隔离的伤口。遵循基本的换药原则,严格无菌操作。要树立爱伤观念,取得合适体位,保护患者隐私,解除敷料轻巧,尽量减轻患者的恐惧和痛苦。执行好精准轻细操作原则、规范物品使用原则、合理用药原则以及医患密切配合原则[6]。既严格落实基本原则,细节方面也要谨慎小心。动作要熟练迅速,正确物品传递,放置引流则要固定牢靠,避免过久暴露伤口,特殊部位换药要采取特殊方法,换药后发现不妥之处及时调整,合理安排换药间隔等。只要遵循了换药的基本原则,注重每个操作细节,各类不同的伤口基本都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换药后整理好患者床单衣物,将污秽敷料倒入污物桶内,换药用过的医用弯盘和器械放入洗涤池中洗净,消毒后备用。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特殊感染伤口所换下的敷料和器械必须特殊处理,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