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双心病,你知道多少?

2021-12-01 12:29■梁
人人健康 2021年7期
关键词:心病心脏病阿姨

■梁 宽

案例:

王阿姨患冠心病多年,常常因心前区的不适感而住院治疗,但每次检查过后医生都说她的冠心病并没有那么严重,可王阿姨却还是能够出现明显的胸闷、心悸、喘不上气、全身发抖、甚至大汗淋漓等等症状。所以即使医生告诉她没事,她也坚决要求住院治疗。后来医生建议她看一看精神科医生,但阿姨觉得到那里看病的人都是“精神病”,而自己只是得了心脏病,根本没必要。

然而王阿姨走遍了当地的三甲医院,甚至也去了北京、上海的大城市求医,可每一次都被告知心脏问题不大,不用过分担心。当王阿姨说明自己的症状后,医生再次建议她去看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虽然王阿姨心中还是有些抵触,但在家里人的坚持下,她去看了心理医生。

根据王阿姨的讲述,医生发现在确诊冠心病后王阿姨常常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结合发病时的症状,医生确诊她得了“双心病”。

什么是双心病

双心病,是指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疾病。这种疾病往往是由心脏和心理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相互导致疾病的产生,并且可以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间相互伴发加重疾病的发展。

当一个人着急、焦虑的时候,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就会增加,人体会释放很多神经递质,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神经递质会让血管收缩,而相应的心脏局部组织可能就会缺血或出现某些反应,从而引起一些类似心脏病的症状,通常称为心理心脏病。

其实在心脏科就诊的患者中存在大量合并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北京大学协和医院的胡大一教授曾指出,在心血管病房大致只有30%左右的人是完全的心血管疾病,还有30%的人纯粹是心理方面的疾病。

心理心脏病与心脏病存在三种关系:

1.心理心脏病可以独立存在

也就是说,患者没有真正的器质性心脏病,主要是心理、情绪、精神的问题引起了类似心脏病的症状,患者一旦发作,就像心脏病发作一样。

2.心理心脏病与心脏病合并存在

由于性格、遗传或环境等原因,患者处于非常强烈的不良情绪和精神压力之下。渐渐地,他的心脏就会出现损伤,发生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这类患者治疗心脏病的同时还需要解决心理问题。一般而言,这类患者往往是心理问题在前,心脏问题在后。

3.心脏疾病作为应激性打击,引起了患者的心理改变

有很多冠心病患者在做了支架、搭桥手术后,虽然血管重建很成功,心电图检查结果也提示心脏供血良好,但患者就是觉得不舒服。患者会说,“手术之后,医生都说很好,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却觉得症状越来越重了。”这种情况往往是先有心脏病,再有心理问题。

总之,心血管病与心理应激及心理负担过重导致的心理疾患密切相关,两者互为始动因素、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危害健康。

冠心病患者更容易患双心病

临床发现,焦虑抑郁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8%~60%。焦虑抑郁状态和重症抑郁状态都会增加冠心病患者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它也是冠心病生理进展中一个独立高危险因素。研究发现,抑郁使冠心病患者2 年内死亡风险增加1.24 倍,远期死亡风险增加78%。

遗憾的是,冠心病下面隐藏的心理问题常常被医生们所忽略。心内科医生往往不能识别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从而不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病情。国内有研究机构曾选取一家三甲医院作为研究对象,其住院病历系统中的7460 例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中只有132 例确诊了“双心病”,检出率为1.77%,远远低于我们认知中冠心病合并焦虑或抑郁症状的概率。

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认为大致与遗传、行为类型、环境因素等相关。比如,冠心病合并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低或丧失;健康自我评价水平低;长期医疗费用的投入和花费;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系统较差,尤其社会支持系统较差的老年人抑郁更重。冠心病合并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则包括:对疾病性质缺乏正确认识;医院环境与人际关系陌生;对疾病预后担心等。

实际上,焦虑抑郁障碍患者本身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相关研究也表明,抑郁同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一样,都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且焦虑应激和某种行为类型与促发冠脉痉挛有关,紧张、恐惧、焦虑、愤怒等情绪因素对冠脉痉挛的发生起主要促发作用,从另一方面增加了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

所以,患者因胸痛去就医的时候,除了要解决冠心病本身缺血导致的症状,治疗焦虑抑郁症状也是一件重要的工作,因为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血管舒张,有利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对待“双心病”该如何处置

对于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除了患者本身存在的基础疾病(冠心病)需规范用药之外,还需要注重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良好的医患互信关系。心脏病发作是一种危、急、重症,患者的心理负担很重,医疗人员应该体谅患者,给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贴心的照顾。医务人员要用温和的语言、娴熟的技术、善意的同情取得患者认可,达到身体在场、心理共鸣的效果。二是进行心理与疾病关系的科学知识宣教。医生应该向患者灌输有关心脏病的基本知识,使患者意识到积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行为模式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医护人员应采取倾听、鼓励、说服、启发和指导的方式,再配合宣传手册、网络资讯等手段,从心理上帮助患者重新认识病症,合理解释患者疾病的转归和预后,纠正患者不合理的负性认知,恢复患者的自信心。

此外,运动治疗对冠心病和心理障碍两方面都有积极意义。大量研究证明,运动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就运动方式而言,心血管病患者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强度应与医院内运动治疗相当。同时,患者也可以结伴运动,以提高运动的积极性,而且患者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促进康复。

猜你喜欢
心病心脏病阿姨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我的“话痨”阿姨
便秘是否也是一种心病?
《老阿姨》剧照
关注孩子的“心病”
古人医心病
我做了七八次产检都正常 孩子怎么有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