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芳
(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农村党支部在农村各项工作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1]。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2017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在脱贫攻坚中探索出了“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由党支部组织实施,1名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能人、乡贤、产业大户担任中心户组长,再联系帮扶5 户群众,即“1+5”模式组建互助合作组,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农村治理工作中的核心领导作用[2]。“互助五兴”以《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为基础,解决基层政府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经过3 年,“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在学习、生产、乡风、邻里及绿色五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对凤凰县、泸溪县、花垣县等地展开实地调查,访问村领导与合作组的组长,了解“互助五兴”的具体做法及开展情况。随后走访加入“互助五兴”合作组的家庭,了解他们加入“互助五兴”合作组的切身体验。基于实地调研材料分析,总结“互助五兴”基层治理系列成功经验。
“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回答了农村基层治理“谁来治、治什么、如何治”的问题,明确指出了农村治理的对象和内容。经过3年,湘西州建立了独有的“1+5”结对建组基层治理模式,整体上提升了政府在村民心中的良好形象,改善了村委与村民间的关系,明显提升了村民的道德素质,增多了邻里间的互动与帮助,减少了矛盾纠纷,增强了村民的环保意识。虽然湘西州“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只是众多基层治理模式中的一个典型,但为整体推进基层治理提供了以下重要经验。
习近平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强调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3]。“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重视德治,将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作为榜样示范,进行道德意识灌输,营造浓厚的道德氛围,使村民道德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了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应从生活中的小事抓起,如将见义勇为、乐于奉献、保护环境卫生、尊老爱幼等真善美的事迹全部记录下来,纳入每月评选好人好事典型事例中,将评选出来的先进典型事迹和道德模范人物公示在“好人好事公示栏”。凤凰县岩板井社区在此方面做出了有效示范,如看望残疾人家庭,帮助其洗衣服;辅导监督留守孩子做作业等。这些正能量事迹逐渐增多,在彼此认识、熟悉的村庄中,人们深受“面子文化”的影响,使村民在浓厚的道德陶冶下主动做好事,自觉传承“好人精神”。“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营造了浓厚的道德氛围,有效改正了农村的不正之风,提升了村民的道德水平,文明气息散布在村庄的每个角落。
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首先,要整治涣散的村级党组织。大部分村民居住分散,党员散居在各个村落,不仅彼此间联系互动少,而且造成“党员联系不上党组织,支部书记找不到党员”、基层党组织“将不知兵、兵不知将”。“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转变了农村党支部弱化涣散现象,摸清了各村党员数量以及哪些是老弱病残党员、流动党员及能力较强的党员[4]。其次,对入党积极分子、乡贤、能人、产业大户进行摸底。用“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的方法,以居住就近原则进行党员与群众的双向选择,结对建组,组成“互助五兴”合作小组,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互相帮助,相互督促践行村规民约。最后,加强村支部党员思想建设。帮扶机关党员与村里党员“一对一结对子”,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定期组织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深化农村党员的党性和先锋模范意识。党员中心户学习后采取上门串户话家常、听诉求等方式,把富民惠民政策宣传到“互助五兴”合作小组及非组内村民中,将党员服务“触角”延伸至农户家里,把村民紧紧“箍”在党组织周围。村民的所有活动均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进行,遇到事情首先要找党组织,以及时掌握村民动态并以最快速度解决村民的难题[5]。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火车头”。“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以兴产业为发展理念,根据产业大发展的思路,基层政府及村委注重对实体经济的政策扶持、涉农资金扶持。由村支“两委”带头领办专业合作社,通过整合土地、技术、资金,推广“产业带动、资源推动、旅游拉动、品牌带动”4种村级集体经济,深化“四跟四走”产业发展模式,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6]。十八洞村是“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产业兴旺的典型示范村,其找准特色产业发展,对村民采取短平快的发展方式,先后培育出特色种植、特色养殖、苗绣、劳务经济和乡村旅游等就业稳定的产业;中长期发展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引进龙头企业,村民以产业帮扶资金和自筹资金入股,集中种植优质猕猴桃,年底分红。坚持中长期与短平快相结合,向建设新农村靠近。推行“互助五兴”的村庄,利用该村的区位优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的产业经济模式,形成了一村一产业的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的分红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解决了大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同时吸纳了一批致富能人,更好地为农村和农业发展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走的是群众路线,没有群众积极广泛的参与,就成了无源之木,失去了生命力。面对村里琐碎的日常矛盾纠纷,如经济利益问题、邻里矛盾等,村民往往第一反应是找村委或社区解决,无形中增加了村委或社区治理压力[7]。习近平指出,重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有序。在“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下,有事情先找互助组长,坚持“矛盾不上交”“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原则,在小组内较快解决问题[1]。同时,“问题一月一清零”让村民合理表达自己的诉求,妥善处理村委与村民之间的矛盾,逐渐改变党和政府传统的工作态度和作风,走出自治和共治相结合的新路子。
湘西州各村(社区)为了动员村民积极参与“互助五兴”且让德者有所得,开设了爱心积分超市和大评小奖。好人好事先进事迹、每月评选出的优秀小组长、“五好家庭”、农户思想道德星级化和互助家庭户等个人荣誉会量化成爱心积分,可利用爱心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生产用品。对产业互助上贡献大的先进互助组和个人,村里按照年度贡献程度进行奖励。此外,各乡镇每年组织评选个人和集体荣誉奖不少于一次,并予以表彰和奖励;全县每年组织一次对优秀先进个人和互助小组长的大评比,其表彰比例不低于20%。以物质奖励的方式为辅,激励村民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在环境卫生、家庭美德、邻里和谐等方面做出显著改善。
“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在多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今后推行的过程中仍面临很多挑战。
紧紧依靠人民,注重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调查发现,困难户、五保户、贫困户、兜底户等贫困群众积极加入“互助五兴”小组,让这部分困难群体有了依靠力量。而非贫苦人口参与互助组的积极性不高,对加入“互助五兴”基层治理表示抗拒,认为不加入“互助五兴”也可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对此缺乏共同体意识与认同感。
目前,我国网络信息化发展为农民群众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提供了新途径,对促进政务信息公开、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提供了有效举措。但就目前而言,信息化使用在村级民主管理中仍受限制,因为村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不会或者不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工具,接收信息的能力不强。由于农村多数优质青壮年大量外流,现居的农村人口多渠道综合获取信息能力较弱,大部分村民主要依靠面对面口头交流的传统社交方式获取信息,不能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等获取信息。另外,留在村里的大部分党员也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中老年人,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无法及时吸收新政策、新思想,不能完全把“互助五兴”的核心要领分享到互助组中。因此,人才缺乏也是阻碍“互助五兴”快速推进的瓶颈之一。
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奖励小奖品,会使村民心情愉悦,更愿意接受并参与“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但是,“互助五兴”开展的大评小奖机制并非政府财政支持,村爱心积分超市的物资主要来源于社会爱心人士的资金资助、物资资助以及村干部自筹,没有村集体产业集资或政府出资。因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物质保障不足,导致后续奖评工作难以继续有效开展,影响村民参与“互助五兴”的积极性。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知识分子和优质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导致农村“三留”问题(留守光棍、留守儿童、留守妇女)严重,造成当前农村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低下。这使得农村的公共生活难以组织、公共事务无人参与,选举村干部时存在“没人选”“选人难”问题,导致村干部整体综合素质不高,严重影响村级事务的开展效果。整体上看,全国农村面临同样的问题,即“互助五兴”的村民参与度较低,积极性不高,民主管理意识薄弱。村级事务由村委单方决策实施,使得有些事项的决策和处理程序不得不简化,大大降低了村级事务的公开化程度。
湘西州“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对新时代农村社会治理成效显著,但农村基层治理是一项庞大复杂的工程,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仍存在一些现实难题。因此,需要用系统性思维审视各方面问题,协同发力,让“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迈上新台阶。
“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发展尚未成熟,运行机制尚未完善,仍处在探索阶段。调查发现,物质财富的积累会对农村基层治理产生影响,奖励措施是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能进一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但现阶段,“互助五兴”开展的大评小奖评机制并非政府财政支持,部分村爱心积分超市的物资主要依靠社会爱心人士捐助或者村干部自筹,长此以往,爱心超市将难以正常运行。“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正处于成长阶段,其激励方式能提升基层治理的工作效率,逐步引导村民摒弃传统落后的思想,使其树立新的价值观。因此,地方政府部门应给予财政支持,让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最终实现“请上来”到“走下去”,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坚持把党务工作岗位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注重选拔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干部专兼职从事党务工作。”农村党员干部是“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的推动者和“领头雁”,直接关系着“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的实际运行效果[8]。为此,各乡镇党委、政府应建立有效的人才培育机制,尤其要加强对村“两委”成员的教育引导,强化能力之基。村“两委”成员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政策推动的一把手,因此,要建立日常考核和分类考核制度,强化村“两委”成员对党的纲领性文件、政策方针、群众路线等基础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同时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和反馈,提高其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专业化水平。此外,可定期公开面向村民召开民主恳谈会,允许村民对“互助五兴”基层治理工作和其他工作公开提出建议,并充分吸取村民的有效意见,落实到今后的实践工作中,以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农村治理。
当前,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青壮年长期在外生活,且在外求学的大学生不愿返乡就业,造成村民自治的整体水平大幅度下降。当前,受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传统文化及长期“家长”式行政权力管制的影响,参与民主管理的大部分村民习惯性地被动接受自上而下行政命令的管理,无法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才是村民自治中的决策者、监督者和管理者。同时,基层政府认识到在农村治理过程中仍存在行政管控思想,无法与广大村民形成有效互动。因此,在未来的基层治理过程中,首先基层政府要懂得“简政放权”,村干部要确立村民在基层治理中的主体地位;采取惠民政策吸引广大的在外村民回村立业,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其次,村民要从官权至上的等级观念中解放出来,在村民自治过程中要有主人翁意识,通过平等对话、协商等方式形成相互监督、协同推进、互动合作的农村基层治理格局,对“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的全面推行产生积极影响,进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通过总结研究湘西州“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的实践经验,可以深刻认识到“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有待完善,对此,应积极探索农村社会治理的新载体和方法,增强村民主动参与基层治理的民主意识,吸引多元主体力量参与基层治理。同时,要用系统性思维审视各方面问题,协同发力,让“互助五兴”基层治理模式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