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打造新时代“黄河之都”的路径选择

2021-12-01 11:49:05王运涛
中州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郑州黄河资源

王运涛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传媒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郑州打造新时代“黄河之都”,建设郑州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既是郑州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也是国家区域政策积极引导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1]黄河文化与国家战略的交汇,不仅要求作为黄河文化核心区与主体区的郑州要自觉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之中,而且还要利用自身文化资源优势,讲好黄河故事,构筑黄河文化高地,彰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古都魅力,提升黄河文化在国家战略中的文化影响力。作为黄河沿线规模体量最大的城市,郑州具备利用自身丰富的黄河历史文化资源,打造“黄河之都”、建设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的基础和优势条件。郑州打造新时代“黄河之都”,建设郑州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符合国家、省委的战略要求,切合郑州的实际和发展方向,是郑州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郑州打造新时代“黄河之都”是一项全方位、系统性的文化传承创新实践,也是一项加快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统工程。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机制,统筹解决好传承创新的理念、载体、形式、技术,以及产业品牌的建设、文化资源的转化等诸多问题。重中之重是要在守正创新中提高治理效能,既要有大尺度的宏观调控,也要有中微观尺度的城市建设管理与开发控制;既要发挥市场机制在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积极发挥政府与法规的调控作用;既要考虑整体的发展规划,又要充分照顾各发展主体的利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的要求,切实肩负起“黄河文化”核心叙述者、传播者和引领者的历史使命,着力打造“黄河文化”品牌,持续在黄河文化的挖掘与研究、展示与呈现、转化与发展、传播与推广上发力,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着力在黄河文化的挖掘与研究上下功夫

(一)深刻把握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根据郑州的历史文化地位,依托“天地之中”的区位优势,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和内涵,彰显“黄河之都”的独特魅力,郑州要把握三个关键着力点。一是打造“核心区”。加快落实《郑州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以“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为主题,以“一带三核”(打造黄河文化带和“天地之中”文化核心展示区、黄帝文化核心展示区、郑州商代王城文化核心展示区)为抓手,系统梳理、深入挖掘黄河历史文化遗址的时代价值,讲“更有料”的“黄河故事”。二是嵌入多主题。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文旅融合、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等主题,依托郑州现有文化资源,发挥各级智库和地方高校人才优势,多视角挖掘好、阐释好黄河文化的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等丰富内涵,讲“看得见”的“黄河故事”。三是突出“郑”元素。深入挖掘郑州黄河文化品牌特征,既要兼顾“面”,更要突出 “点”,这个“点”就是郑州的特色优势资源,要用足郑州的特色文化、特色资源和特色产业,讲好“突出郑州特色”的黄河故事。

(二)系统梳理黄河文化的历史文脉

历史治黄工程文献和历代治黄工程遗迹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目前在对历代治黄工程遗迹、历史治黄工程文献进行全面搜集、科学整理、系统研究以及数据化处理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空间,通过整理和研究的方式实现系统保护亦迫在眉睫。[2]围绕系统保护好黄河的文化遗产,整理研究好黄河文化的历史文脉,持续挖掘黄河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精神,是郑州市繁荣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使命。一是发布政府招标课题。加强政府引导,依托郑州市各级智库,加强对历代治黄工程遗迹、历史治黄工程文献的全面搜集、科学整理、系统研究以及数据化处理,通过整理和研究的方式实现系统保护。二是发挥研究基地作用。委托“黄河文化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等郑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系统整理、全面研究黄河文化的历史文脉,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中的典故、意义、美感价值,积极探索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三是拓展协同研究空间。围绕保护、传承、弘扬,拓展文学、文物、文化、文明一体化运作研究空间,深入阐释蕴含其中的思想精髓、道德追求、人文精神,形成系统的黄河文明话语体系[3],为持续拓展黄河文化研究空间、推进黄河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三)挖掘运用黄河文化的遗产资源

丰富的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既是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也是郑州打造新时代“黄河之都”的金名片,更是郑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走出一条以黄河文化为根基、为底色、为驱动的城市创新发展之路的最大底气。一是形成产业发展新模式。既要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人才引进和资本集中,加快文化企业孵化器、科研平台和人才团队建设,持续推进黄河文化遗址资源开发利用,又要通过建立配套的文化经营、流通和销售的市场体系,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增强黄河文化遗产的附加值,强化满足市场需求的比较优势和供给能力,形成保护与开发并重的产业化发展新模式。二是打造全域旅游新业态。在加强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延续黄河文化遗产真实性和独特性的基础上,着力发展精品民宿、文化研学、生态观光、非遗展示、田园体验等全域旅游新业态,把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实际的文化发展优势。三是构建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3年100处以上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路村综合整治,以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赋能乡村全面振兴;依托郑州黄河文化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整合黄河沿线历史文化遗产项目,打造点线面结合、高水平高层次的文化区域,构建遗址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文化需求、文旅商结合的融合发展新格局。

二、着力在黄河文化展示与呈现上下功夫

(一)在融合创新中展示

融合创新是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的融合,使各创新要素之间互补匹配,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飞跃,形成独特的不可复制、不可超越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4]。郑州打造新时代“黄河之都”,要通过提升原创能力、增加科技含量、突出产业特色等方式,有效激发黄河文化资源释放更大的魅力。一是打造更多“唐宫夜宴”式文化力作。牛年春晚点爆热搜的《唐宫夜宴》为融合创新让黄河文化“活”起来提供了“河南样本”。其成功“出圈”,除了作品自身的优秀基因外,电视编导的再创造[5],尤其是充分运用“5G+AR”等现代技术手段提升作品的寓意深度,完美地呈现出了“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之旅”是关键。二是擦亮“民族根·黄河魂”文旅品牌。发挥郑州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项目建设带动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利用黄帝文化、嵩山文化、商都文化、诗圣文化等遗产资源,通过“只有河南”主题演艺公园、建业电影小镇、列子小镇、西泰山千稼集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一批能把游客“吸引来、留得住、玩得嗨、还想来”的文旅项目。三是叫响美丽乡村郑州品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自然资源、历史遗存、人文风俗等优势,以文化资源为内涵,以旅游业态为载体,在设计、规划和建设上加强静态展示和活态呈现,突出乡村的“美色与颜值”,为新时代的黄河故事“增光添彩”。如在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结合黄河、洛河清浊二水激荡交融形成的太极奇观,建设神话旅游村。

(二)在区域联动中呈现

沿黄城市黄河旅游资源的内在关联性和地理空间的邻近性,为基于“市场共享”和“资源共享”的区域联动提供了可能性。一是彰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古都魅力。立足郑州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优势,依托黄河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集中优势资源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重点景区,自觉做好市域内的生态保护、沿河景观、产业布局、文化传承等融合发展的大文章,充分彰显“华夏之源、黄河之魂”的郑州国家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古都形象。二是增强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作为中原城市群发展“一核四轴四区”网络化空间格局的核心,郑州通过设施共建、资源共有、活动协作、成果共享的方式,发挥龙头作用,主导做好“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的大文章。2021年元宵节特别节目“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继《唐宫夜宴》后再次爆红,主要得益于《唐宫夜宴》中小姐姐们的串场,巧妙地融合了郑州、洛阳、开封等各地的知名历史文物和建筑,用心做好了“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的大文章。三是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示范引领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强化西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郑州打造新时代“黄河之都”,要发挥其核心引领作用,加强郑州与其他沿黄城市特别是中原城市群间的跨区域联动协作,建立起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以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的模式,推动黄河流域上下游各区域之间实现合作联动[6],形成规模共享、优势互补、交通互联、经济互动、生态共治的区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7],让“一脉相承”的黄河文化相映生辉,为唱响“黄河交响曲”提供有力支撑。

(三)在参与互动中激发

休闲旅游是今后国民主要的旅游方式[8]。持续探索黄河故事吸引受众的互动形式,不断增强公众的深度体验或者代入感,在文化互动与参与中让游客获得精神享受。一是营造“人在画中游”的观光体验。坚持系统谋划、融合衔接、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整合串联现有文化资源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重点景区和精品文旅项目,利用秀美自然风光与浓郁人文景观,带给游客“人在画中游”的精神愉悦。二是增强“可参与化”的深度体验。在各个旅游景区积极开发可参与化体验项目,培育一批可供深度体验的民俗节庆和文旅产品,通过故事场景氛围营造增强游客的深度体验和代入感,打造沉浸式、体验型、实景化的精品文化之旅,着力从味觉、视觉、知觉立体化唤醒游客对“黄河之都”的美好印象。例如,在少林武术产业园开辟专门的游客武术学习体验区,免费向游客传授简单的少林武术,使游客有机会真正体会少林武术的博大精深。三是留住“曾经拥有”的巅峰体验。结合山清水秀的旅游资源,利用文化创意设计,通过情节化设计集中展现郑州历史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借助图文、影像等媒体形式,让游客产生深刻印象,留下“老家河南、根在中原”的美好回忆。

三、着力在黄河文化转化与发展上下功夫

(一)让创造性转化硕果累累

郑州打造新时代“黄河之都”,要以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为依托,根据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一是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为创造性转化固本强基。加快落实《郑州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加强全市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此基础上深化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创新、文化旅游融合,加快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二是实施黄河历史文化名城开发工程,为创造性转化搭建平台。依托郑州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特色以培育特色旅游品牌价值,并融合当代精神与价值需求进行再创造与创新,如依托黄河博物馆展现黄河历史文化文脉,依托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开发新的文创作品,依托黄河文化带建好美丽乡村示范带,加快建设黄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和黄河国家博物馆等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精品博物馆,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产品,真正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三是探索黄河文化产品新玩法,为创造性转化找准结合点。用当下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郑州的黄河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黄河故事,如河南博物院推出“考古盲盒”,让消费者在开启“考古盲盒”的过程中体验到文物考古的乐趣,迅速成为“网红”爆款。

(二)让创新性发展绽放新花

旅游内生于文化、依托于文化、受益于文化并且终归于文化,旅游必须服务于文化的主体性自觉、创造性转化、创意性传播、选择性吸收和创新性发展[9]。郑州打造新时代“黄河之都”,要切实发挥文旅的重要引擎作用,既要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历史文化着眼,又要从创新发展黄河文化、书写当代黄河故事去谋划。一是在文化创意、载体创新上下功夫。通过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开拓传播途径、丰富传播方式,用文创精品讲好黄河故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讲好郑州在黄河故事里的历史和未来,让郑州在新时代黄河故事里的角色更加出彩。二是在地标建筑、故事新讲上下功夫。围绕黄河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以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文化演艺综合体、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荥阳故城文旅融合项目、黄河中下游分界地标等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工程为龙头,打造具有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古都特色的地方独特景观。通过社会、人文、心理等多方面需求侧数据分析,强化黄河故事传播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反馈,持续输出郑州叫响黄河文化品牌的动人故事。在讲述黄河故事中巧妙融合少林功夫、名人故事等郑州元素,通过精彩讲述人文始祖黄帝、少林武僧救唐王、诗圣杜甫心系苍生的故事,以及“感动中国”的郑州好人的故事等,贯通古今打动人心,展现郑州新时代的人文精神,赋予黄河更加生动的文化形象。三是在彰显特色、打造品牌上下功夫。通过巧妙新颖的创意,持续做好《唐宫夜宴》小姐姐们的奇妙之旅系列节目,把新时代的黄河故事讲得更加深入人心,扩大黄河文化品牌中风华“郑”茂的影响力。

(三)让产业化发展盘活文化资源

产业化是黄河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必由之路。郑州打造新时代的“黄河之都”,要不断延长黄河文化产业链,更多地盘活黄河文化资源。一是用好多种资金运作模式。通过政府提供政策和土地,积极引进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用好企业与政府合资、独资、民营等多种资金运作模式,实行灵活的企业化的运作和发展方式。二是注重多个环节协同发力。着力在市场分析调研、产品输出完善、渠道联动推广等环节协同发力,逐步建立健全结构合理、布局科学、高端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体系。三是整合多个空间文化资源。发挥由黄河沿线巩义市、荥阳市、惠济区、中牟县旅游部门和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共同组成的“郑州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协作体”作用,立足全域旅游开发,坚持“多点开花”,依托精品旅游线路着力优化黄河文化产业链,进而推动黄河文化创新性发展。

四、着力在黄河文化传播与推广上下功夫

(一)保持“技术敏感”强化传播

现代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赋能黄河文化传播,讲好黄河故事要始终保持“技术敏感”。一是新技术赋能黄河文化传播。积极借助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利用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形式,探索开放、多元、共享的数字化开发和利用,全面推进黄河文化更清晰、客观、动态的传播,持续赋能黄河文化在传播活动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使黄河文化成为公众的兴趣所在和目标焦点。二是新载体加速黄河文化传播。新媒体具有时间上的及时性、空间上的广泛性、强烈的互动性等多重优势,要积极创新传播载体,搭建传播平台,拓展传播路径,充分运用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微视影像等手段,发挥智媒时代“微型、互动、跨屏融合、低语境传播”优势,打响郑州黄河文化品牌。三是新需求引领黄河文化传播。准确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积极转变传播理念,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凝练黄河文化亮点,探索趣味性的传播形式,实现更大范围的“口耳相传”。

(二)构筑“文化高地”占尽先机

郑州要打造新时代的“黄河之都”,就要在国家战略中主动承担、积极作为,切实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示范作用。一是实施构筑“黄河文化高地”工程。通过文化资源的科学转化利用、文化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持续推进黄河文化理论研究工程、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黄河文化民生改善工程、黄河文化产业提升工程、黄河文化消费刺激工程,不断增强黄河文化的感染力、带动力、影响力、融合力、普惠力、辐射力,加快构筑全国重要文化高地。二是发展“黄河之都”产业示范区。通过空间集聚、要素集聚、项目集聚、企业集聚,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推动黄河文化资源的创新发展、融合发展、转化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高效融合,实现不同文化产业的集聚、集中,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共享、平台共享和市场共享,以及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打造黄河文化转化和创新发展的示范区。三是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品牌。加强品牌建设管理与重点推广,围绕“黄河、黄帝、商都、嵩山”等核心资源要素,利用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少林武术节、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杜甫诗歌文化节、嵩山论坛等旅游文化节会品牌,形成餐饮、娱乐、住宿、商业等全链条的品牌化区域产业板块,塑造郑州“华夏之根、黄河之魂、天地之中、文明之源”的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形象。

(三)打造“更大舞台”彰显魅力

郑州打造新时代的“黄河之都”,要坚持走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利用“一带一路”发展契机打造国内一流、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展示载体和平台。一是搭建群众共建共享的展示载体和平台。坚持黄河文化品牌组群式发展观念,持续推进以“四大文化片区”和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建设为重点的文化郑州工程,积极搭建群众参与弘扬黄河文化的多元化舞台,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地方协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局面。二是积极搭建艺术化的展示载体和平台。以国内外各类重要艺术节会的举办为契机,分析研究黄河文化走出去的合适平台与契机,持续拓宽黄河文化“走出去、亮出来”的路径。三是打造国内一流、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展示载体和平台。通过举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黄河文化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少林武术节等旅游文化节会,积极用国际话语体系阐述黄河文化人类价值,确立郑州“华夏之根、黄河之魂、天地之中、文明之源”的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地位[10],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郑州黄河文化品牌。

五、结束语

黄河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达着华夏儿女的智慧,是郑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软实力。挖掘与研究黄河文化是展示与呈现黄河文化的基础,展示与呈现黄河文化是转化与发展黄河文化的手段,转化与发展黄河文化是传播与推广黄河文化的关键,四者既相对独立与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郑州建设新时代“黄河之都”的重要内容。郑州建设新时代“黄河之都”,坚持“着眼大局、立足长远、围绕根本、抓实当前”的原则,立足黄河文化资源基础,完善旅游设施,优化公共服务,加强黄河文化品牌建设管理与重点推广;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黄河文化资源吸引力,推动黄河文化开放、多元、共享的数字化开发和利用,扩充和释放黄河文化资源的价值,提升黄河文化品牌影响力;积极打好组合拳,借助文旅深度融合拓宽艺术化载体,推动零散文化资源向产业化发展转型,整合跨空间文化资源构建国际化格局,彰显黄河历史文化古都魅力。

猜你喜欢
郑州黄河资源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客家文博(2022年1期)2022-08-22 06:31:04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哥哥从郑州来
哥哥从郑州来
趣味(语文)(2021年11期)2021-03-09 03:11:28
多彩黄河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6
黄河宁,天下平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42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黄河』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2
黄河知道我爱谁
当代音乐(2019年2期)2019-06-11 21:17:05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