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精读的探索和实践
——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中学语文“阅读说话课”为例

2021-12-01 10:46钟舜斌谌润群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思维同学学生

钟舜斌,谌润群

(广东省博罗县博罗中学,广东惠州516100)

语文学科是中小学校所有学科中的基础学科。语文学得好不好,语文功底扎实不扎实,直接关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而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特点更让它在一个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阅读,尤其是大量阅读,能够帮助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1]学生、家长、老师乃至学校都认识到了大量阅读的重要性,都在想方设法来促进学生大量阅读,“使学生在大量阅读的量变中达到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质变”。如我校开展的语文“阅读说话课”的方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尝试,它对提高中小学生课外阅读量都有很大帮助。随着学生阅读量的提高,问题也随之而来,学生情感、价值观、艺术鉴赏能力也随着学生见多识广而得到了体现吗?现实是不尽然的,原因是部分学生只是满足于感官享受,只停留在浅阅读层面,这跟儿童浏览漫画又有什么区别呢?为了解决这个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只满足于浅阅读层面的问题,笔者在高中语文“阅读说话课”实践探索中摸索出一条路子,即在每周泛读6—7 篇文章中,要求精读其中1—2 篇,并就此写出500 字以上自己最有感受的文字来。这是解决缺少思考的浅阅读问题的一种有益尝试。

一、精读含义及其对学生走向深度阅读的作用

学生阅读面要广,需大量阅读来让自己见多识广,所以语文老师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就成了教学第一要务。但现实是,当今中小学生课业繁重,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作业,阅读时间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为了达到既让学生大量阅读以求见多识广,又让学生读懂、读深的目的,就像古语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就要求学生在泛读之外,对作品进行精读。精读就是仔细品味作品中能引起自己注意的字词句,在吃透作品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的阅读目的。精读也指要求学生对文本认真、仔细、精确的阅读,要从头到尾,逐字、逐句、逐段地读。要在对字、词、句、段有了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作品写了什么,读懂读深作品反映的问题以及作品的观点、思想。经过自己细心阅读,反复品味,提出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从而推动深层次阅读。学生精读得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依笔者多年经验,可根据学生的阅读特点,教师在精读方法上对学生进行点拨。“同时精读还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仔细的品味,学会将文章进行融会贯通,在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一边阅读一边进行记忆,对阅读的材料进行勾圈点划,对好词好句进行摘抄,在精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文章批注的良好阅读习惯,从而让学生在精细阅读的过程中极大程度地积累语文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精读能力的培养”。[2]这里说的精读方法就包括:

标记读书法。在精读文本时,学生对记忆深刻的、有所悟的进行“勾勾划划”,每一次的“勾勾划划”都是入心入脑,都是智慧的碰撞,都能带来收获。

联想想象法。既可以上下文意联想,也可以由此及彼地联想;由此及彼地联想更容易调动学生思维,学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个人生活经验,联想到自己读到的其他作品,联系到自己听到的事做过的事,想象到自己会怎么想怎么做,从而提高学生的联想想象力,拓宽阅读的广度,挖出阅读的深度。

对比法。是一种有效的思维培养方法,它是从相对相反的角度出发,理解与之对立的意思,进而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学生运用掌握了这种方法,对个人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有促进作用的。

表达阅读法。是一种促进阅读、巩固阅读、深化阅读的阅读方法。它是通过精读作品后用文字把自己最有感受的东西写出来,用口头语把它读出来,用这些表达的方式促进阅读、巩固阅读、深化阅读。“以读导写,以读达写,以写达说”。[3]

精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学生可依据个人特点,在掌握多种精读方法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其中一两种方法,这样对自己的阅读走向深入是有好处的。

二、精读能促使学生走向深度阅读

没有泛读,就没有阅读的广度。有了阅读的广度,还需在此基础上拥有阅读的深度,这样的阅读才是完整的阅读。精读方法就是一种能促使学生走向深度阅读的阅读方法。

从阅读浅层次的语言表达来说,学生在读一篇文章时,对文中字词句的“勾勾划划”就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深度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这个字、词、句有了初步的鉴赏,并从中获得美感,希望记住它、品味它甚至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那么此类富有感染力的字词句就会深深地刻入学生的脑海中。经过长期积累,学生在品味作品的语言文字中就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在文字表达中就会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并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在学生精读过程中,教师可做适当的指导,以起到引导者作用。如笔者在指导学生精读李晓的《爸,给您买个手机吧》这篇文章中就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开头的四个“呆”字,原文“这些守候村庄的人,是村庄的魂。这个村子里,没买手机的人,就只有几个老人了,他们和几头无聊的老牛呆在一起,和泥土呆在一起,和庄稼呆在一起,一呆,就是一辈子”。这里的四个“呆”字就值得玩味,从上下文意来说,“呆”同“待(dāi)”,指停留的意思,即村里的几个老人一辈子几乎没有离开过故乡,为这片土地,为自己的儿女贡献了一辈子,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无比的尊敬,称他们为“村庄的魂”。这层意思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到,但“呆”字也有“头脑迟钝”“脸上表情死板”的意思,笔者追问学生,“村里的那几个老人”是否“头脑迟钝”“脸上表情死板”呢?经过师生共同研究,从开头的“没买手机的人,就只有几个老人了”“几头无聊的老牛”以及后文的“不至于每次都要打到邻居家的电话上,让爸跌跌撞撞跑来接电话”“爸拿着手机,兴奋得有些颤抖”等语句中,可揣摩出这些老人跟外界接触少,信息闭塞,很难跟上新时代思潮,那么他们“头脑迟钝”“脸上表情死板”也就不难理解了。

学生在老师的精读指导后并经过长时间的精读训练就能“依样画葫芦”实践个人的精读体验,有一位学生在精读马国福的《每一粒麦子里都栖居着故乡》时,看完文中开头“要离开故乡了。……父亲蹒跚着赶过来,把布包裹塞到我手里。他说,这把麦子你带着吧,想家的时候,可以拿出来看看”这段文字后,他写道:“看到这一段,我不禁会心一笑,麦子,对于常年与土地、庄稼打交道的父母来说,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寄托。故乡的麦子,里面不仅有故乡的土壤、雨水和散发着醉人的清香,更是父母对于在外游子的一种思念和关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尽管是一包普通的麦子,却有着故乡那特有的味道,里面蕴含了辛勤劳作的汗水、清晨的露珠和灼热的阳光,还有那一丝丝的乡愁。”学生从原文的字里行间,从布包裹的麦子里,不仅读出了作者故乡的泥土、雨水和散发着醉人的清香,也读出了自己故乡的泥土、雨水和散发着醉人的清香;不仅感受到了作者父母对于漂泊异乡的儿子的一种思念和关怀,也感受到了自己父母对于异乡求学的自己的一种思念和关怀;从作者的“那一丝丝的乡愁”也感受到了自己对父母的淡淡的思念。这样的教师精读指导,这样的学生用心精读,在语言文字层面,学生经过长期坚持每周精读一篇文章,养成对个人很有感触的字词句进行“勾勾划划”以及写读后感受的习惯,就能够使自己的阅读走向深入。

从阅读的思想内容方面来说,学生有了“勾勾划划”,有了对作品语言文字的品味,那么在深入揣摩作品思想内容上也就有了深度阅读的基础。作品的观点、思想总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学生在融入自己的阅读经验和人生经历后就会比较容易读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品味出作者要表达的甚至隐藏的情感和思想。在笔者对学生精读训练下,一个叫梁国志的同学在读《一个人的朝圣》后写的读后感受中写道:“耐人寻味的是小说最后,竟然刻意揭穿了那个加油站小女孩讲的故事是她临时编造的。对于故事的结尾,读者也许会问:这场旅行的意义在哪里?没有加油站女孩,哈罗德真的就不会踏上这场旅程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个加油站女孩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催化剂,而这个催化剂却可以不是她,也可以是一道风景、一个念头。早在加油站出来之前,哈罗德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哈罗德也正是这样与自己过去的懦弱宣战,他走向了那个未知的领域……”“关于哈罗德的旅途,他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充满意义。我更想谈的是哈罗德,不知道还有人在旅行的路途中会不会有‘人生天地闻,忽如远行客’的孤独、无奈、迷茫。会不会觉得墙壁太近、空气太焦灼,窗外的汽车轰轰烈烈地奔向它们要去往的方向,有些嘈杂,吵吵闹闹得睡不着觉,尽管身处一支庞大的队伍中,哈罗德还是孤独的。”[4]从小作者的这两段文字中,可看出他的阅读已经是深度阅读了,小作者已经能够透过文字的表面深入到原作者的思想观点中,读出作者的写作意图。可见,在老师的指导下,长期坚持精读对于学生深度阅读是有促进作用的。

三、精读能促进学生思考,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新课标要求“提升思维品质。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5]光阅读不思考,就容易流于表面。精读作品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会引起人们思考。阅读时,读者的思维是很活跃的,由此及彼,很容易引起联想。如由文本中对故乡的描述、文中的故乡人、故乡事甚至只是故乡的一棵老树,都能引起读者,尤其是身处异乡的读者对自己故乡的思念,想起自己的一切。这种联想实质就是读者的一种人生思考。学生在长期阅读中养成精读的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方法,就能促进对作品、对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又能促进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养成了思考习惯的话,他个人的思维品质也会随之得到提升。

笔者在培养学生每周精读1—2 篇文章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思维品质训练,要求学生同读一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写出自己最有感受的文字,并在课堂上或课后交流中读给其他同学听;这样所有参加的同学都能从其他同学的文字中感悟到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里读出不同的东西,这种批判性思维训练让学生懂得了阅读一篇文章得到的阅读体验远超一个角度的阅读体验。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必然会养成多角度看问题的习惯,长期坚持在真实中理性思考和温和表达,学生思维品质自然就能得到提升。

在同读李丹崖的《俾斯麦的敬礼》一文后,几位同学分别从文化差异、李鸿章蒙羞、尊重他人和个人修养等角度进行具有个性特点的解读。一位同学写道:“文化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在清朝末年,清政府闭关锁国,狂妄自大地称自己为‘天朝上国’,要求外国使者们行三跪九叩之礼。当时的统治者没有正确认识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将自己的文化凌驾于他人文化之上,这与后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文化侵略是不是有些许相同之处呢?”另一位同学写道:“这杯喝下去的令众人目瞪口呆的用来餐后洗手的白开水,就这样将清朝的丑恶和落后像脱了衣服般裸露在台上,任观众讽刺着。即使俾斯麦替李鸿章解了这个难堪的局面,但却解不开在场外国人对我们中国瞧不起的心。这种认知在外国人心里根深蒂固,足足长了一百余年,那时还常常听到有人喊着诸如东亚病夫的名号来对我们进行羞辱。”还有一位同学写道:“俾斯麦怕李鸿章误饮洗手水而难堪,也迅速端起那杯水,向大家示意一下后,一饮而尽。若没有俾斯麦对客人的尊重,就不会有历史上的‘俾斯麦的敬礼’。曾经,我们或许有意无意地伤害过别人,或被别人伤害过。也正是因为遭到过同样的对待,我们愈发觉得尊重就像钻石一样珍贵。正是经历过这种尴尬与难堪,我们不应该将这种不被尊重的感觉转嫁到别人身上。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是因为他们知道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先要尊重他人。”[6]三位同学能从不同角度去解读文章,体现了批判性思维品质。因为有了对作品的深入思考,所写的又是自己所长,所以论述起来就能得心应手。我手写我心,尽显个性化的“真实、理性、温和”的读写说,对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很大帮助。

一位同学在读李洪文的《温暖心灵的灯火》一文后写的读后感中,开篇写道:“住在一栋旧楼房里,而且还是一间一楼的杂货房,以捡破烂为生,受尽别人不友善的目光,很难想象他们会在楼道里装上一盏声控灯,线的那头接的还是自己家的线。这个举动无疑令这栋楼的许多住户十分暖心,有些住户可能会惊喜这里终于有了一盏灯,有些住户可能会像作者这样细心地去发现这盏灯的源头并对他们投以感激的目光。”但善于思考的小作者的思维显然没有停留在大多数读者容易想到的地方,而是运用逆向思维深入挖掘探究“好事”背后的原因,“但是,透过现象,我却看到了这件温暖背后的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为什么这栋年代久远的房子这么多住户在这里来来往往,甚至还有些人在这些不规则的台阶上不慎受伤,摔到骨折。都到这种地步了还没人愿意贡献自己的一点钱,在楼道里去安装一盏灯?这样简单的微不足道的事情居然要等到一对刚刚进城的捡破烂的、住一楼杂物间的人来做?这样的社会未免太过冷漠了吧”。[7]这位同学的分析一针见血地揭示出其中虽合情但却不合理的社会弊端,可见其思维品质超出了一般同学。一个学生在精读作品中,能够经常停留下来思考问题,“个性化阅读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基础,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独到体验和见解,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8]那么学生不仅容易理解作品内容,而且还能思考其中的来龙去脉以及背后隐藏的原因,甚至还能运用逆反思维思考出不一样的东西来。在“想一想”中,个性化阅读、反复的揣摩就会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精读能促进学生理性写作,诗意表达

阅读表达是不分家的。人们在增长见识后都会有表达的欲望,有的是通过口头表达,有的是写成文字,无论何种表达,都会促进人们阅读。学生在阅读思考中,如何巩固阅读成果呢?写作表达就是促进学生再阅读的一大法宝。作为学生,在阅读中必有所获,如何也让其他同学分享自己的读后感受呢?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再用口头语说给同学听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要把自己的思考告诉别人,在准确表达之外还不能浪费别人的时间,就必须在文字表达上下功夫,在有限的文字中达到既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思考,又能让读者读得舒畅,听得明白。学生在这样的表达中长期训练,那么他的写作水平、语言表达水平自然会水涨船高,所以说,精读能促进语言表达,而高水平的语言表达又必然会促进学生更大量地进行阅读,形成阅读表达的良性循环。再言之,一个学生的写作和说话得到了师生们的认可,又会促进学生进一步阅读思考,从而写出更有力量的文字,在课堂上说出来,在公众号、报刊上发表。这种社会承认对学生来说是极大的鼓励,激励学生进行更多的阅读表达,这样就会在班级甚至学校推动阅读活动的开展。一位同学在读《国家英雄与人类英雄》一文后写的读后感受《“放下”国家,“拿起”人类》中写道:“国家之于人类、民族之于人类,不正是个人之于国家么?固然二者间存在矛盾,但人类的发展牵动各国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牵动个人发展,这难道不是个无法撼动的道理吗?”“或许是屈辱的被欺凌史和政治上的国界划分令有的国人忘记了一个事实:美国人是人类,英国人是人类,中国人也是人类,我们人类这一种族,若要更扎实、长久地生存下去,就不能延续种族内部的斗争。赢得斗争从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更好地)生存才是。”[9]还有一位同学在读《边城》后写的读后感受《一抹茶色》一文中写道:“翠翠中意二老,但从她自察这份中意就再不敢轻举妄动了,她不愿去有二老的吊脚楼里、不愿上有二老的船、不愿望见有二老的方向……可她的心又深深地渴望着、痴盼着,见到他,以无人能知晓的方式。她不是这样退避的人,不认识二老的翠翠,误会二老轻慢她,一句轻轻又脆脆的“你个悖时砍脑壳的!”、一句气鼓鼓的“狗,你叫也看人叫”莫不把俏皮的姑娘模样发挥到巧妙境地。”[10]精读作品后,小作者能在已经积累的语言中去探究,去思考,并理性、诗意地表达出来。精读之后的写作既巩固了阅读成果,又有了个人独立思考,发展了逻辑思维。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所说:“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律,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

总之,精读在阅读活动中能起到巩固学生阅读成果、走向深度阅读、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愿意读后表达的作用。在我校的“阅读说话课”实践中,每位学生已经养成了每周精读1—2 篇文章、读后写出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受且在课堂中说出来的习惯。更为可贵的是,学生们都认为这样具有思辨性的“读写说”不仅不会增加自己的课业负担,反而在这样的“读写说”中,既能体验同学情感,又能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精读训练能促使学生爱上阅读,深度阅读。

猜你喜欢
思维同学学生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赶不走的学生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