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对话构建高效课堂的路径探究

2021-12-01 10:49朱荧荧
初中生世界 2021年24期
关键词:交流文本情境

■朱荧荧

对话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呈现方式。无论是阅读对话还是教学对话,都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阅读对话是指读者与文本以及通过文本与文本相关者的对话;教学对话则是指师生之间展开的课堂教学对话。我们此处研究的主要是教学对话,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对话行为。可以说,良好的教学对话是实现初中语文课堂高效性的有力途径。

一、教学对话的呈现形式多样化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对话主要有以下几种呈现方式: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实际上,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生成的,但是这不同于以往的“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可见,师生之间对话的前提是教师要将学生置于对话者的地位,即二者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这也是教学对话的本质特征。

2.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师生之间的对话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也十分重要。课标明确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为学生之间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学生之间无论是思想还是能力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为他们之间的对话提供了前提;同时,学生之间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为对话的生成提供了可能。在此基础上,学生以对话的方式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共同发展。

3.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的功能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阅读的对象,即阅读的目的就是解读文本;另一种是阅读的“例子”,即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学习方法。但无论哪种,都是通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实现的。只有学生与文本之间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对话,才能实现其与文本的“对接”,从而发挥文本之于学生学习的功能。

4.学生与环境之间的对话。

可以说,以上的种种对话都是在特定的环境(情境)中展开的。语文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融入情境,师生共同在文本的情境中徜徉,从而形成新型的学习生态,即教师、学生和文本共同处于一定的情境中展开对话,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生成的目的。

二、教学对话的操作程序合理化

若学生只是想教师所想、说教师所说,那么这种“教学对话”不过是徒具形式而已,并非真正的对话。这种情况在我国的教学实践中大量存在。真正的教学对话的试金石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自由表达其疑问与见解。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真正而有效的教学对话呢?

1.构建平等的对话关系。

对话双方必须是平等的,这种平等是对话者对彼此作为对话主体的尊重,对话者的主体性不应由于对话者在阅历、学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而受到损害。对话之所以能够发生,其前提必须是对话者处在平等的地位,但是平等又不等于相同。与学生相比,语文教师无论是在阅历、学识,还是心理、思想方面都优于学生,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师道”观念,将学生看作对话的一方。在具体对话中,教师还要发挥对话中的优势地位,以自身的思想和学识对教学对话进行适当的引导。

2.创设自由的对话平台。

对话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更好地展开,所以,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为教学对话提供与其相切合的情境。一般可以从自读、交流、反馈三个方面展开。

自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对话方式,但是学生自读的效果却不尽相同,究其原因在于学生自读能力和方法的差异。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从而提升学生的自读水平,这样就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起点。李庾南老师说:“‘自学’中的习得、体验、获知常常显得较为缓慢,但教育本来就是一种‘慢的艺术’,在这一慢进的过程中,儿童的心智、情感、人格却得以逐渐地唤醒、夯实、强化和发展。有了这些作为基础和起点,儿童未来的‘成长’理应是稳健的、久远的。”可见,自读不仅是一种基本的阅读能力,它的形成过程也是个人素养的累积过程。

交流是信息互换的过程,是指学生之间就某一问题或观点展开的交流。笛卡尔说:“阅读优秀的书籍,就是和过去时代中最杰出的人们——书籍的作者进行交谈,也就是和他们传播的优秀思想进行交流。”可见,交流对于学生学习和成长是多么重要。但是当下很多的交流流于形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明确交流的目的,把握交流的流程,对学生的交流行为进行引导,从而实现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互相启迪、有所发现的目的。

反馈是教学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是即时反馈,也可以是后续反馈。但无论哪种,其目的都是对教学对话的检测和促进。一方面,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即时反馈了解教学对话的进展程度以及产生的现实效果;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后续反馈对教学对话进行总结反思,在检测教学对话后续效果的同时,为教学对话的持续开展提供调整和修正的机会。

3.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以上的两种策略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上。那么,在教学对话中,语文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首先是主导者角色。毫无疑问,语文教师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作用就是主导教学活动的程序和走向。这是由于学生的活动具有天然的盲目性和散乱性,如果任其发展,就会走向低效,甚至走向无序。

其次是参与者角色。语文教师是教学对话的参与者,教师应该与学生就共同的话题展开讨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实现教学对话的整体性,即师生共同参与的对话,另一方面又有助于教师对学情的把握,从而为教学活动的继续开展提供学情依据。

最后是促进者角色。语文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理所当然地要对教学对话起到促进作用。这其中包括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疑难以及教学对话陷入停滞状态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对这种学习状态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把握,从而采用相应的措施促进教学对话的持续进行。

三、教学对话的目标指向明确化

巴赫金认为,一个意识无法自给自足和生存,只有在他人的帮助下才能展示自我、认识自我、保持自我。这里的“展示自我”“认识自我”和“保持自我”就是明确教学对话的目标指向。一般而言,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明确教学对话的目标指向。

首先是三维教学目标。课标明确了“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不仅是课程目标的设计取向,而且是教学对话的目标指向。教学对话是在课堂教学中展开的,课堂教学又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目标取向也理所当然地指导教学对话的开展。所以,在教学对话的进行中,语文教师必须自始至终将其引向三维教学目标,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是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即独立解决问题时所具有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即我们所说的潜力。两种水平之间的空白区域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理论告诉我们,教学活动应该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展开,也就是说,要立足于学生现有水平,并为学生提供略有难度的教学内容来开展教学。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使学习活动具有挑战性。同时学生会认识到,这种挑战是经过个人的努力以及集体的合作才完成的。这就为教学对话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这种情境下的教学对话才能够使学生踊跃地参与进来,并通过对话向学习内容发出挑战,在挑战过程中激发潜能,品尝成功的味道。

最后是视域融合。“对话以一种视域融合的结构方式存在。你不断进入我的视域,我不断进入你的视域,对话者之间不断进入对方的视野,互相弥补,最后达到共同视域。”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核心概念。他认为,理解的实质是历史与现在、客体和主体、他者和自我的不断融合的过程。这种观点赋予了对话更为深远的意义。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已经不仅仅指向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也不仅仅指向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而是指向人的开放性和建构性。也就是说,由于他人话语的进入,不仅实现了交际的目的,而且个人得到一定的提升,从而在构建“活”的课堂的基础上,实现“全人”的教育。

因此,将学生真正纳入教学对话系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定的语境下开展多边的教学对话,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是一种行之有效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实现语文课堂高效性的策略。

猜你喜欢
交流文本情境
如此交流,太暖!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