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瑞
(长春市少年宫,吉林长春13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与根基,文化是一个人立身处事的根本与底蕴[1]。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广博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精髓,它是我们中国人区别于外国人的一个符号,具有很高的标识性和辨识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学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带领幼儿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辉煌和智慧,品尝中华文化的醇厚韵味,养成优秀的品格和情操,为中国娃描绘出绚丽的人生底色。
幼儿期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和品格养成的关键期,幼儿的人生底色在幼儿期形成,会如同血液一般流到幼儿身体的每个角落,与其相伴一生,因此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3]。
传统文化承载的文化价值体系和道德伦理观对于我们的人际交往、社会交往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记录片《寻找手艺》讲述了144 项传统手工艺,这些手工艺有一些已经濒临失传,有一些已经被现代工艺所取代,但每一项传统而又古老的手艺都闪耀着历史的光芒,都彰显着先人在探寻自然生活、推动文明进步时的聪明才智。记录片还记录了199位传统手工艺人的人生片断,这些手艺人是工匠,也是守艺人,他们坚守的这些手艺便成为穿越历史长河的、有温度的信物,成为民族前进的底蕴和信心[4]。
记录片中表现的手艺只是一个途径,而传承的是精神和文明。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学前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让学生知道:中国,远远不止有身边的那些现代文明,还有古老而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让幼儿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为了让他们将来个个都去研究古代文学,或去学习做一个手艺人,而是让这些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滋养幼儿稚嫩的心灵,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化气质和优秀品格。
情操是情感的操守,是一个人对事物的感情倾向和固有的不易改变的心理状态。现代心理学家将情操分为三种感受,即:理知感、道德感和美感。陶冶情操就是通过一些外部条件的学习、感悟和熏陶使自己的性情和情感得到改善、优化和升华。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文学素养、美学品味、哲学思想,从而达到陶冶幼儿情操的教育目的。
1.传统文学知识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文化底蕴
学习传统文化的幼儿可以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来感叹春天晨起的清爽,可以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抒发对秋日新雨的情怀,可以用“春风得意马啼急,一日看尽长安花”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可以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激励自己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和精髓,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歌赋中的文学之美能够为幼儿打造出高雅优美的文学情操,能够让幼儿萌发出独特的中国气质。
2.传统文化中浸润着优雅的传统美学思想
古人抚琴、下棋、吟诗、作画、品茶、焚香的生活方式里,都浸染着高雅的美学思想。有一部名为《闪光少女》的青春励志题材电影,电影描述了一所音乐院校中民乐与西洋乐的碰撞。电影中西洋乐被誉为高雅音乐,被大力推崇,西洋乐学员可以优先占用教室排练,西洋乐团可以参加国际比赛;而民乐却被视为土得掉渣、应该存入博物馆的音乐,面临停止招生的尴尬境地。而正是一群20岁上下愿意热爱并投身于民乐的青年,用他们的坚持、顽强和拼搏,捍卫着民乐的一方天地,改变了人们对民乐的认知,唤醒了中国人对传统美育的重视。中国民乐曲调优美、意境恬淡、舒适和谐,所以新民乐、古风音乐等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学习和感受民乐的美。
3.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儒家的“礼为用,和为贵”的中庸处事思想,虽然表面上是以礼、以和为象,内在却表达着治理和约束之意;“太极”用阴、阳揭示万事万物都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幼儿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能够体悟哲学,启迪智慧[5]。
中国的“造纸术”使文字信息得以记载和传播;“指南针”促进了人类海上经贸的发展和航海事业的进步;智力玩具“鲁班锁”奥妙无穷,诠释着土木建筑学的不凡智慧;中国民间传统的“扎染”工艺不仅有针、线、布的艺术,更有天然染料的创造……这些传统科技不仅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更是圣贤先人的智慧和古代中国的文明见证,它们推动着历史的进步,也促进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国先人的智慧令人赞叹,当幼儿真正了解时,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这些伟大的成就能够充分激发孩子的思考、探索和创造,所以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幼儿的心智,促进幼儿的探索欲。
在国家大力倡导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时代背景下,幼儿园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和开展[6]。以长春市实验幼儿园为例,幼儿园多年来一直注重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的教育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幼儿园发现传统文化教育对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因此萌发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兴趣,开始尝试在幼儿园设立国学课程,并开展了“幼儿园国学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
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有三个方面:
一是,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向和内容是什么?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宽泛,哪些内容是百世不易的?哪些内容是历久弥新的?哪些内容是符合幼儿年龄成长特点的?哪些内容是能被幼儿喜爱、接受并理解的?如何科学选择学习内容成为幼儿园开展实践研究的首要问题。
二是,用什么方式向幼儿传授传统文化,使其不仅习得知识,更养成品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7]幼儿的活动是以游戏为主的,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游戏化、运用什么样的手段促进幼儿的理解和喜爱,成为又一个重要问题。
三是,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与幼儿一日生活和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有效结合?[8]幼儿园里的一日生活即教育,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在活动中、在平日的行为规范中、在家园共育中有效渗透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也是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针对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幼儿园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确定解决方向,制定研究方案,总结实施经验,逐步理清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并且能够促进幼儿发展的传统文化教育脉络,初步形成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园本课程体系。
1.问题一: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向和内容是什么?
解决方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摸索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方向和内容,形成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
第一阶段具体做法:幼儿园在小、中、大三个学段,各选择一个实验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即《弟子规》和《三字经》的诵读。首先,幼儿观看视频小故事,教师讲解,帮助幼儿理解国学经典的含意。其次,开展家园合作,请家长帮助幼儿学习和背诵《弟子规》和《三字经》。第三,教师将经典编成儿歌、舞蹈以及舞台剧,组织幼儿唱、跳、演。
第一阶段研究的反思:这段时间的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背学、唱学、舞学、演学的形式强化幼儿对蒙学经典的了解和记忆。通过实验比较,单纯的背诵国学经典对于幼儿的情感、道德培养意义是不大的,并且有一些内容放到现代社会是不适用的,不具备对幼儿生活的指导意义。
例如:《弟子规》中的“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9],意思是当父母犯错时,子女要规劝父母,如果父母不接纳意见,等父母心情愉悦时,要再行劝说,父母仍然不听,即使痛哭流涕也要去力谏父母,力图让父母感动,如果父母因此发怒责打我们,我们心里也不能对父母有一点的怨恨。有些内容是违背现代教育思想和实际的,幼儿会对这样的语句心生疑虑,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家长会觉得孩子年龄小,是非观念还没有形成,如何去教育父母,孩子真的坚持去劝谏父母就是任性、无理取闹。而教育是为了影响孩子的行为与思想,这样的行为孩子不能有效实践,教师也没有了教育的立场。因此,研究团队进行深入思考,积极调整课程内容。
第二阶段具体做法:将传统文化教育重点从单纯背诵国学经典转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上,从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着眼,结合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教育目的选择教育内容。教育的内容有毛笔书法和国画的体验、传统戏曲和中华服饰的感受、民间剪纸和茶艺的学习等。教育目的是激发幼儿对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喜爱,提升幼儿文化底蕴,丰富幼儿文化知识[10]。
第二阶段研究的反思:这样的学习内容操作性强、体验感丰富,孩子们很喜欢。但是,对于最初幼儿园希望借助传统文化教育的手段养成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预期目标又似乎落实得不到位。于是,研究团队又更加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内容。
第三阶段具体做法:组织开展有体系的国学教育活动。首先,从幼儿作为国家公民、作为社会人、作为和谐的人三个维度确定幼儿应具备“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十个方面品质[11]。其次,从提升幼儿文化素养和行为能力入手,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交往能力、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第三,以塑造优秀的品德和情操为目标,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幼儿。基于以上三点,课题组将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内容确定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华传统美德,即“五常”和“八德”中的部分内容;第二部分为中华传统文化,即文化知识类和常识等;第三部分为中华传统经典,即蒙学教育的传统内容等。这些内容初步构成了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园本课程体系[12]。
第三阶段研究的反思: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设定,以幼儿成长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的提高为前提,依托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五育”并举的原则[13],做到为幼儿讲述传统文化故事,组织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幼儿了解传统文化经典。
2.问题二:用什么方式将传统文化传授给幼儿?
解决方向: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幼儿喜欢的故事、游戏等形式帮助幼儿学习传统文化,注重体验性和实操性。
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和特点是能够给予幼儿视觉和听觉多种感觉器官的刺激[14],有利于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多媒体技术不仅能有效激发幼儿多种感官,更能带领幼儿穿越古今,感受古代的环境、古人的情怀、了解古人的智慧、学习古人的优秀品格。
例如:在传统美德“礼”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了“彬彬有礼”教学课件。
(1)演示古代人见面打招呼的方式,帮助幼儿认识拱手礼、跪拜礼、男子作揖、女子万福等;(2)讲解拱手礼,课件展示图片,请幼儿观察男士与女士的不同,从而区分吉礼男子左手在上,女子右手在上;(3)设计特殊礼仪的认知环节,如队礼、军礼,运用幼儿喜爱的模仿形式,与幼儿互动,激发幼儿的兴趣;(4)课件中展示视频小故事《有礼貌的小兔子》,通过小兔子的经历,帮助幼儿了解有礼貌的益处;(5)设定不同场合,帮助幼儿运用已掌握的见面礼,做到学以致用。
运用故事和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理解[15]。游戏是幼儿获得知识经验最有效的手段。在游戏中,幼儿是在愉悦而快乐的情绪下学习,用自由和探索的态度去认知。通过游戏,幼儿已有的经验得到巩固和丰富,幼儿可以积累新的感知和体会,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例如:开展“东南西北”活动,教师可以设计小故事让幼儿了解“为什么购物叫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为什么打败仗叫败北?”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制作折纸游戏,游戏规则是:在折纸的一面写下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另一面分别对应相同类型的不同事物,两人为一个游戏小组,一人说出一个数字,一人按照数字操做折纸,找到数字对应的事物,说数字的幼儿完成对应事物的问题或动作。制作折纸的过程,强化了幼儿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词的了解。游戏时,当东南西北设定对应城市名称时,幼儿需要说出这个城市在中国的哪个位置,如一名幼儿说数字5,另一名幼儿通过折5下折纸,选择方位东,确定东对应的城市名是长春,说数字的幼儿就要说出“长春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如果说对,游戏继续,如果说错,学生就要在教师提供的中国地图上找到长春。当对应物设定为动物名称时,说数字的幼儿就要模仿对应动物的形象和叫声。当对应物设定为植物图片时,说数字的幼儿就要说出植物的名字。游戏可以加强幼儿对东南西北的记忆,可以让幼儿学习地理和动植物等相关知识,还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受到幼儿的喜爱和欢迎。
亲身实践式学习能强化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记忆。亲自实践、动手体验有助于幼儿大脑的发育以及幼儿判断力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同时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知识概念。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可以开设相应的区角让幼儿亲身体验茶艺、陶艺、织布等,可以组织幼儿学习民族乐器、地方戏曲、书画艺术,或带领幼儿画古诗、讲述传统故事。幼儿通过亲手操作和亲身感受建构起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热爱传统文化,产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3.问题三: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与幼儿一日生活和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有效结合?
解决方向:通过多种活动和载体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将传统文化教育与主题活动相融合,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寻找教育的契机,借助多种载体和活动,激发和培养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养成优良的品质。
(1)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园主题教育相结合
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园主题教育相结合既能够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又能够使幼儿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在“秋天”主题活动中,幼儿学习中秋节的诗歌、故事,亲手制作中秋节贺卡;在“服装”主题活动中,幼儿学习传统服装的由来与发展,了解中华民族服饰的历史和趣闻,亲手制作民族服饰;在“图书”主题活动中,幼儿可以学习中华文字的发展,了解活字印刷术,尝试毛笔书法,制作线订书,进行雕版拓印。
(2)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华传统节日相结合
幼儿园应根据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各种主题鲜明的传统节日活动,如元宵节制作花灯、重阳节制作手工贺卡或小礼物、中秋节制作月饼、十一升国旗仪式、学唱爱国歌曲……
(3)传统文化教育与幼儿园各项活动相结合[16]
庆祝“六一”时,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表演民族舞蹈和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文艺节目;或开展“美食节”活动,幼儿与父母可以一起包饺子,煮饺子,品饺子;开展“诵读节”活动,幼儿通过表演展现古诗词的优美,使幼儿感悟诗词歌赋中或励志、或抒情的意境,增强幼儿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化、热爱中华大好河山的情感。
幼儿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是广泛而丰富的,幼儿园可以结合地域、文化、园所特点等进行设定,主要的教育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中华传统美德。如:儒家推崇的“五常”和论语中的“四维八德”[17],既蕴含着明礼知耻,正心笃志的思想文化,又体现着爱国敬业的家国情怀和仁爱友善的社会关爱,这些修身立德的思想正是我们国家大力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18]。学习这些传统美德可熏陶和培养幼儿感恩、孝敬、关爱、友善、诚信、勇敢等可贵的品格,能够为未来社会人的道德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常识。如:孔子、孟子、古诗、文房四宝、四大名著、四大发明、琴棋书画、十二生肖、传统节日、瓷器、戏曲、武术、民间艺术、文字的演变等。
第三部分是中华传统经典。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等[19]。这些经典蒙学中蕴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结构工整,内容朴实,朗朗上口,容易让幼儿记忆。幼儿通过记忆、理解,慢慢到应用、实践,最终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表现。
兴趣是幼儿学习最好的老师[20],用什么样的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是教师重要的研究课题。传统文化教育多利用故事、游戏、课件、视频、情境剧等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仍以“彬彬有礼”的教育活动为例,教师首先通过多媒体故事《懂礼貌的小兔子》导入活动,激发幼儿亲身尝试有礼貌打招呼的兴趣。其次,通过对古代见面行礼方式的学习,更进一层激发幼儿要学礼仪、懂礼貌的情感。第三,对现代人打招呼的情境模拟更加突出礼仪的重要和运用的乐趣。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幼儿有效地获得了与人打招呼的知识经验,增强了幼儿有礼貌地与人打招呼的行为意识。
再如:在学习“十二生肖”的活动中,教师通过“生肖趣闻”小故事的动画视频激发幼儿学习、探究十二生肖的欲望,通过“十二生肖歌”帮助幼儿记忆十二生肖的内容和排列顺序,通过游戏“生肖转盘”巩固幼儿对生肖排序的记忆,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体验中掌握十二生肖的知识[21]。
环境是幼儿学习生活的重要教育资源,传统文化教育环境的创设要结合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要贴近幼儿的生活。例如:楼梯台阶上的《弟子规》是孩子口中的“小儿歌”,走廊文化墙上图文并茂的《四大发明》简介是亲子互动的“小故事”,班级背景墙面的青花瓷和文房四宝、美工区的手工灯笼和京剧脸谱、生活区的茶艺设计和陶艺展示、手工区的扎染装饰和儿童刺绣、主题墙上的古诗和书法、教室门窗上的春联和窗花等等,都是幼儿感爱、认识传统文化的环境和渠道。
传统故事能够帮助幼儿体会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中的道理和情感。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有很多广为传颂的传统美德故事,这些故事能够帮助幼儿理解感恩和孝敬。如《孟母三迁》的故事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环境对人的影响,《六尺巷》的故事生动描绘了谦让、和谐的快乐,这些故事不仅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更深刻地演绎着孝、悌、礼、信等关乎民族传承的道理。通过传统文化小故事,幼儿可以增长知识和经验,发展智力和想象,感悟人生和成长,从而提升修养,完善品格。
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五大领域融合[22],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长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和认同感。
1.与健康教育相融合,开展传统体育游戏。常见的传统体育游戏有投壶、斗鸡、拔河、跳绳、花毽、放风筝等,还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如:赛龙舟、赛马、爬花杆、抢花炮等[23]。
2.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开展传统技艺活动。幼儿园可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木刻、竹编、剪纸、织布、泥塑、刺绣等工艺活动[24]。
3.与社会教育相融合,开展传统德育活动。幼儿园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追溯,让幼儿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感受传统文明的魅力,如年的传说,春节的由来,中秋节的习俗,孝礼的学习,重阳节敬老等。
4.与语言教育相融合,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读经典书籍,背诵唐诗宋词,讲述传统美德故事等。
5.与艺术教育相融合,开展传统美育活动。传统美育崇尚自然与艺术的交融,最能怡情养性。教师可培养幼儿学习传统书画艺术,欣赏民族乐曲,学习民族乐器的演奏等。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能够知行合一,传统文化教育关乎思想与行为,需要家园协力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幼儿园可针对家长开展传统文化育儿专题讲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使其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在主题活动时请家长与幼儿一同收集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资料[25]。教师也可以制作一些测评表,请家长监督幼儿在家的行为表现,如“《弟子规》身体力行表”等。这些测评表的运用,一方面能强化幼儿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也能端正家长的认识和行为,家长和教师的以身示范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品德发展。
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它能够帮助幼儿完善品格,成就人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传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助力和推手[26]。教育工作者应该做传承传统文化的实践者和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