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白
大约10%的高血压是由内分泌疾病所致。其中甲亢或甲减约占高血压病因的1%。在甲亢患者中,高血压的发生率为20%~68%。
由于甲状腺激素对心肌收缩力、外周循环和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常常引起心率增快、心律失常、甲亢相关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心血管表现。高水平的甲状腺激素也会增加动脉的僵硬程度。
此外,甲状腺激素会增加内皮素-1、促红细胞生成素等激素的分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多种激素的共同作用导致血管内容量增加和水钠潴留,这便构成了甲亢相关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在年龄20~49岁之间的甲亢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升高,由于甲状腺激素增多可以直接增强心肌的收缩力,使心排血量增加,导致心脏收缩期大动脉的压力增加,所以这些患者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舒张压升高相对不常见。
可逆性是甲亢相关高血压的另一重要特征。针对甲亢的治疗和甲功恢复可降低大多数患者的收缩压,由此可能逆转高血压。然而,并非在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的当下就能立竿见影观察到这种血压的可逆性。
尽管继发于甲亢的高血压存在可逆性,但由于甲亢需要长期治疗,尤其是服用抗甲状腺药物的疗程可能长达1~2年,高血压的改善尚需时日。此外,甲亢引起的高血压同样存在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和全因死亡率升高的风险。
因此,对于生活方式干预未能奏效的高血压患者,即便仅有单纯性收缩压升高也应考虑服用降压药物治疗(尤其是中至重度高血压)。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输出量,并能减轻甲亢本身导致的心悸、震颤、焦虑等症状,因此成为甲亢相关高血压的一线治疗用药。对于存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相对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或美托洛尔。
1.发病时年龄较轻,尤其是在30岁以前就发生高血压的患者;
2.高血压进展较快的患者;
3.应用降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无效者;
4.伴有其他症状者,如典型的“头痛、出汗、心悸”三联征、低血钾等;
5.嗜铬细胞瘤具有一定遗传性,因此在具有嗜铬细胞瘤家族史的患者中应进行嗜铬细胞瘤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