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索因 (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摇篮,校企合作是其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班是院校依据企业或行业用人标准,与相关企业签订协议,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联合修订培养计划,共同培养学生的的一种方式。目前校企合作班多见于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较少使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在借鉴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合作模式,使学生在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掌握专项工作技能的同时具备高级管理能力。
高校校企合作研究较早,始于1862年美国通过的《莫雷尔法案》,德国、英国、苏联、日本等国家开始将校企合作的教育形式运用实践中来。目前,国外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分为四类: 学校为主模式、企业为主模式、校企并重模式、行业为主模式。
我国校企合作发展起步较晚,从20世纪60年代缓慢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广泛开展期,校企合作开始步入健康发展轨道;20世纪90年代步入正轨期,我国高校和企业才开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21 世纪以来崭新发展期,校企合作进入崭新发展阶段。
知网键入“校企合作班”,发现使用该词的论文并不多,多数使用“校企订单班”。“校企订单班”相关研究开始于2004年,2004年至2010年相关论文年平均43篇,2010年后论文年平均127篇。
主要研究特征:多数研究集中在“高职订单培养”上;微观层面研究较多,宏观角度研究较少。
1.内涵的研究
关于校企合作订单班的概念与内涵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校企合作订单班是一种教育方法,主要是校企签订用人协议后,学校按照企业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过程。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对学生选拔、培养、考核、录用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第二类观点认为,“订单式”合作主要面对的是合作企业,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范围过小,忽略了行业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应该培养面向所属行业和相关企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具备职业、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潜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人才培养过程研究
包括调研、合作、组建团队、定方案、选人才、培养、考评、就业、反馈。
3.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研究
大部分研究人员普遍认为,目前的合作订单班流于形式,缺乏可行的实践方案,为了扭转此局面,应该使政府和行业介入其中,制定校企合作办学规范,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已经非常普遍,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如缺乏可行的合作方案,合作流于形式。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班改革是未来发展的需要。
校企合作班人才培养的改革是要将理论加实践教学转变为理论加职业化实践教学的过程,如增加职业培训、技能证书考取,增加学生就业砝码,让学生有更多的就业选择。
旅游行业就业前景光明,但近几年招生人数在缩减,主要在于培养目标模糊,缺乏专业特色。依托校企合作班形成专业特色,使人才培养目标、能力、方向清晰化。
校方受益。第一,增加实训基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的新途径;第二,校企合作培养,目标明确,优势明显,有利于扩大生源;第三,企业导师的引进,扩充了实践教师队伍;第四,校企合作实施过程有利于培养出“双师型”教师。
企业受益:学校向企业不断输送实习生、毕业生,解决了企业用人问题;借助学校团队将理论或学术成果进行转化,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
学生受益。第一,校企合作培养,学生行业实践能力与综合能力提升较快;第二,经过专业或者职业培训,学生可取得相应技能证书,就业机会更多;第三,学生不必担心就业问题,可直接就业。
校企合作班目标明确,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育,也有利于学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校企合作班需要培养有企业或行业能力的学生,不同于传统班级教学,校企合作班在课程和实习实训上会有很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和层次。
校企合作班为学生提供了实习与就业平台,学生就业方向明确,学生无需花时间寻找就业单位,能将更多时间投入专业技能和考取行业证书上,有利于在就业单位获得更好的岗位。
目前本科校企合作多以实习合作为主要形式,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在校期间企业不参与其他环节培养,合作形式过于单一。
校企合作班需要以学生大学四年学制为基础,建立长期合作培养机制,从大一到大四全过程参与。学校、企业、学生在大一达成合作意向,并开始以企业参访等形式促使合作;大二期间以合作班、工作室等形式组建合作团队,加入企业实训、企业导师指导等课程;大三期间通过考核、面试等环节选择岗位进行实习,实习后计入档案;大四通过学校考评+企业考核+实习表现,安排岗位进行毕业实习环节。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已加入几门与合作方向相关的课程,但没有针对性的给出校企合作班培养方案。导致培养方案与合作方向不完全一致,不利于开展合作教学。
校企合作班课程设置要合理,从大一到大四课程要成体系,才能有针对性的培养。课程内容要考虑行业标准,大一可加入企业参访课程,让学生对企业或者行业有基本认知;大二加入与行业相关的核心课+企业实践+企业模拟实训;大三安排企业实习+针对性的设计课程及项目管理课程;大四安排毕业实习。校企双方人才培养目标一致,课程体系完整,才能精准培养学生。
校企合作班的深度合作需要实训内容与课程内容相衔接,课程中的理论是实训课程的铺垫,实训课程是理论课程的提升,两个课程配合,使学生更深层次的掌握专业技能。同时需要实训重点突出,与合作方向一致。校企合作班的实训课从大一到大四按层次设计,逐渐深入,实训成为实习的基础,实习成为就业基础。
真实场景教学。校企合作班有更多的机会在企业实践,将实训课堂放在企业环境中,让学生在真实环境学习,上课气氛与教育效果会有很大的改变。
企业人员参与教学。可以通过邀请企业人员进校讲座、实训指导、创业项目指导、行业竞赛指导等方式让企业人员参与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行业较专业的理念与做法,了解企业文化,更有利于学生的实习与就业。
校企合作班的教学应该采用“职业化”教学过程,如企业参访课和实训任务由企业员工带队,灌入企业标准与行业基本技能;校内加入岗位面试课程,使学生了解岗位特征,掌握面试技巧;虚拟企业环节,让学生自主建立公司环境,尝试解决企业基层工作、管理层工作、人际沟通等任务。整个过程中学生也是员工,双重身份使学生有更好的过度。
行业证书是学生从学校走向行业的必要保障,有利于学生获得更好的岗位,也有利于企业招聘优秀员工。在校期间校企合作班可以加入行业资格证培训,可以将培训课程设置成为专业课程,以学分置换的方式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培训,并将考证作为学生考核标准。
应用型本科院应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为区域发展与行业输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班是校企深度合作的一种尝试,通过长期合作,全过程培养;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与实训衔接;创新教学过程;“职业化”教学;加强职业资格培训,获取行业证书;过程式质量评价等内容达到深度合作和联合培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