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园(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
2004-2018年的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总额基本呈上升态势。2004年的农产品贸易额仅有57亿美元,至2018年贸易额高达340.6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额的16.7%,年均增长率约为13.6%,要高于世界12%的平均增长速度,贸易总量持续增大。
在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中,马来西亚与中国贸易量最大,其次分别是泰、印、越、菲,新、缅、柬、老、文所占比例比很小,整体上占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比重不达50%,除了新、缅所占比例超过1%,其余三国所占比例均不超过1%。由此可见,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市场比较集中,主要与马泰印三国进行农产品贸易,其余五国与中国的贸易不足,贸易潜力还有待挖掘。
依据HS编码分类,第一类农产品是动物产品,第二类农产品是植物产品,第三类农产品是动、植物油脂,第四类农产品是食品制品。
从出口上看,中国平均出口东盟最多的是第二类农产品,2018年出口东盟高达87亿美元;从进口上看,中国平均进口东盟农产品最多的是第三类农产品,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由2004年的22亿美元到2018年的51亿美元。
RCAcf =(Xcf / Xac)/(Xcw / Xaw )
如果RCA>2.5,则表明一国某个商品的竞争力很强;如果1.25≤RCA≤2.5,则表明一国某个商品的竞争力比较强,如果RCA<1.25,则表明该国服务竞争力比较弱。
鉴于马来西亚等前五个国家占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的比重较高,贸易合作紧密,所以本文着重研究占比排前五的东盟国家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RCA指数,拟用2004-201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中国农产品的RCA指数与这五个东盟国家的RCA指数差异较大。中国农产品RCA指数在2004-2018年普遍性的低于1.25,且呈现下降的趋势,比较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印度尼西亚的农产品RCA指数则均高于1.25,大体呈稳定增长态势,竞争力较强。整体上,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要弱于东盟农产品竞争力,比较优势不突出,易导致进口量大于出口量,进而产生贸易逆差。
RCAxcf=(Xcf/Xc)/(Xwf/Xw)
RCAmdf=(Mdf/Md)/(Mwf/Mw)
Ccdf=RCAxc×RCAmdf
如果Cijk<1,i国主要出口的商品与j国主要进口的商品不相匹配时,则说明两个国家之间的互补程度低;如果Cijk>1,i国主要出口的商品与j国主要进口的商品匹配时,则说明两个国家之间的互补程度高,TCI值越大,就意味着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结构更加合理化,不断地升级与优化,能更有效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虽然2004-2018年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逐年增加,但中国农产品出口和东盟农产品进口的贸易互补性仍然比较弱,中国出口和东盟进口的TCI指数不达0.5。相对来说,东盟出口和中国进口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比较强,年均互补性指数为0.8。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禀赋,以及不相同的需求为双方进行优势互补奠定了良好基础。但贸易结构的不均衡也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东盟的发展潜力还有待挖掘,努力实现贸易平衡。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海陆运输相结合,交通便利,进一步开放市场是必然的趋势。打造多元化、全方面的信息交流平台。通过信息的实时交流,共享双方的农业政策、农业优惠政策信息,了解双方农产品市场情况。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借助“零关税”,来减少贸易壁垒;同时,中国的动植物检疫和疾病控制的技术水平较高,且经验丰富,可以通过技术交流来减少技术壁垒,推动双方贸易的顺利进行,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量。
要优化贸易结构,首先要加强中国与文、柬、老、缅、新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开拓新市场,减少过度依赖。中国继续稳定发展与马来西亚等前五大贸易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寻找新的农产品贸易合作方向。在农产品类别上,中国要继续扩大第三类农产品的出口,在提高加工技术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扩大第二类农产品的出口,努力缩小逆差。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鼓励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优势。搭建双方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开拓电商渠道,构建全方面的农产品销售体系,扩大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量。
第一,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对农产品进行大力度的科技研发,注重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第二,加强对农村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机械化进程,农机装备配备齐全,生产由小型化转向大型化,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第三,在农村加大对科学化生产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素质,科学化、规范化、绿色化生产农产品;第四,为了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培养大量的人才,培育新颖的营销理念;第五,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区域性优势农业,发展区域公共品牌;第六,优化贸易物流体系,建立完善中国东盟陆上交通线路,建设跨境物流运输港口,构建保鲜基地,建设国际农产品物流园区,延长产业链。
本文基于竞争性、互补性及贸易现状等角度,对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进行研究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进一步提出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发展区域公共品牌等对策思考,希望能够推进经贸平稳发展,减少贸易限制措施带来的消极影响,构建自由化、便利化的贸易投资环境,开发中国与东盟无限的贸易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