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杰,叶元土,蔡春芳,吴 萍
(苏州大学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草鱼别名草鲩、鲩鱼,是我国特有的温水性淡水养殖品种,是全国产量最大的水产养殖对象之一(刘茜,2007)。草鱼肌体含肉率高,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较高,是一种营养丰富、含优质动物蛋白的鱼(王雪锋,2014)。
草鱼肉药性甘、温,归脾、胃经。《中药大辞典》记载有“(草鱼)平肝息风,温中和胃,主治虚劳,肝风头痛,久疟,食后饱胀、消化不良,呕吐泄泻”。《医林纂要》记载有“助火发疮,不宜久服。”
草鱼胆清热、利咽、明目,祛痰止咳,主治咽喉肿痛、小儿乳食难下、目赤肿痛、咳嗽痰多。《圣惠方》记载有“鲩鱼胆二枚,灶底土一分(研)。上件药,相和,调涂咽喉上,干即易之”。《中国动物药》记载有“治暴聋:(草鱼)胆一个,加入冰片少许,滴入耳中”。草鱼胆的药性苦、寒,有毒,肝、肾功能不全者禁服。
乌鳢又名鳢鱼、黑鱼,因其骨刺少、肉味鲜、采肉率高,素有“鱼中珍品”之称(阙婷婷等,2015)。乌鳢在促进伤口愈合、治疗炎症、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喻志新等,2021),被视为患者术后虚弱身体恢复的滋补品。
乌鳢肉药性甘、寒,补脾益胃,利水消肿。可治全身浮肿、温痹、脚气、肺痨体虚、胃脘胀满、肠风及痔疮下血、疥癣(李建萍,2010)。乌鳢肉含有多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38.77%;乌鳢肉的矿物质含量丰富,且含有6种维生素及大量的蛋白质(伍远安等,1997;袁淑云等,2005)。据《中国自然资源手册》等文献记载,食用乌鳢肉对伤口有收敛作用,可生肌活血,加速伤口愈合。《本草纲目》记载有“治水肿。用鳢鱼煮汁,和冬瓜、葱白作汤吃”。《滇南本草》记载有“大补血气,治妇人干血痨症,煅为末服之。又煮茴香食,治下元虚损。”
乌鳢胆药性甘、寒,归肺、肝经。主治泻火、治喉痹、目翳、白秃疮(李建萍,2010)。《现代实用中药》记载有“为白秃疮之涂布剂”。《本草再新》记载有“凉心泻火,治耳聋目翳”。《医林纂要》记载有“缓肝,平相火,专治喉痹”。
在我国传统医学中有较多的淡水鱼药用疗效的记载,这主要是依赖于传统医学的实践经验总结,也是传统医学的一大特色。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下,淡水鱼中具体是哪些物质产生了药用的“疗效”作用则是不清楚的,在疗效物质与实际的疗效之间还未建立起科学的对应关系。作为食材,鱼与陆生动物肌肉在物质组成上有何差异?鱼肉物质组成中,具体哪些物质产生了药用的“疗效作用”?这些问题目前还很难有清晰的答案,这也是人们需要进行系统研究的问题。
依据目前的研究文献,多是依据已经认知的营养物质的分析结果,而对于食物疗效物质的分析和认知则相对缺乏。例如有研究表明,鱼鳞具有延缓衰老、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心脏病及高血压的功效(许益民等,1994;刘庆慧等,2001;刘庆慧等,1996)。刘庆慧等(1996)检测分析了几种淡水鱼的鱼鳞营养成分,测得鱼鳞粗蛋白质水平为40%~80%。糖和脂肪含量极低,氨基酸组成中甘氨酸含量极高,矿物元素以钙、磷含量较高。对大鼠试验的结果表明,鱼鳞可有效地防止大鼠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并可降低进食高胆固醇饲料大鼠血清TC和TG含量,验证了其降血脂效果。王彩霞等(2014)对鱼脑营养价值的研究表明,鲢鱼、鳙鱼、草鱼和青鱼脑的脂肪含量较高,PUFA的含量丰富,其中对人体有益的ω-3 PUFA如亚麻油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二十碳五烯酸(EPA)等含量较高。因此,鱼脑对于增强记忆力、抗肿瘤、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具有积极意义。一些淡水鱼如草鱼的脂肪中含有丰富的鱼油,其鱼油中也含有较高含量的DHA及EPA(孙炳新,2013)。
与陆生动物肌肉中的物质组成比较,鱼肉脂肪中特有的脂肪酸主要为高不饱和脂肪酸,如EPA、DHA,或ω-3、ω-6脂肪酸。国际科学期刊《自然》(Nature)上刊有ω-3脂肪酸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有重要功能,研究结果记录了来自43个国家的367种鱼中7种重要的营养物质的浓度,如钙、铁、锌和ω-3脂肪酸等。鱼肉所富含的ω-3脂肪酸,可以促进大脑发育,使大脑中掌管记忆区域的脑灰质层增多,从而使记忆力得到增强(雷占兰等,2019)。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