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相汉(武汉理工大学)
如今的社会已成为现代信息社会,文化逐渐成长为影响和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关键支撑力量,日益成为推动社会变迁、社会高速发展的关键动力。博物馆作为当下群众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和寓教于乐的文化教学教育基地,是中华文化宣传和传承的重要桥头堡。博物馆凭借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以及文化传播方面的权威性,是新时代中华文化宣传与发展的重要一环,极其深远地影响着中华文化整体形象的树立和中华文化整体文化审美水平的提高,在当下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的大环境、大背景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博物馆在本土人文文化保护领域和文化资源、历史资源、考古研究等方面的独特地位,它在保护和传播我国的文化遗产方面和文化资源层面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博物馆还是普通人民大众和我国璀璨的历史文化瑰宝之间重要的沟通桥梁,起着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
因此,完善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最基本的精神文化产品权益的重要途径。博物馆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我国博物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应侧重向公众提供更加全面的、更加具有体系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当下,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在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扮演着更加突出而重要的角色,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未来的发展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促进文旅融合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总结和梳理国内相关研究的现状和动态,为我国博物馆今后的公共文化服务之发展提出了一些拙见,旨在为我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进行初步的探索。如有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国家层面上,我国在2005年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公共文化服务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2007年提出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在2013年出台了建设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件,2015年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由此可见,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的重视程度在逐年提高。
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对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设施的关注,相关学术界也逐渐开展了研究。在学术研究层面上,国内学者主要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了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措施、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路径和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三个方面,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与革新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索。围绕着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国内大量的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和官方、民间的业内研究组织进行了广泛且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研究成果。国内有关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整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在2019年前后达到了高峰,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冲击,研究方面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并且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和国家对文化旅游方面的重视,将会进一步地促进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
当前中国的博物馆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高潮。根据国家文物局所公开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中国的博物馆总数已经达到了5535座,“十三五”以来,我国平均每2天就可以增加一家博物馆。2017年2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发布《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体系将基本形成。全国平均每一家博物馆接待25万人,使其享受到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进入到博物馆进行参观、游玩、学习、调研等娱乐或科研活动的人数一年将会达到8亿人次。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国所有博物馆均闭馆抗击疫情,抗疫期间,为了尽最大可能利用好博物馆资源和丰富居家隔离的居民的日常生活,我国的博物馆系统推出了2000余个线上展览参观体验项目,总浏览量一度超过了50亿人次。2020年5月1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议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后疫情时代,如何从更加系统整体的层面去研究博物馆的文化服务模式成为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如今仍然走在世界前列,其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比较早,由于社会经济发达,其文化服务体系也相对更加的完善。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第九届大会在法国召开,会议主要是探讨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和人类未来的关系,在会议上强调了博物馆的首要功能就是要为所有人服务。通过整理分析相关文献,国外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定位、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和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三个方面,具体的研究情况如下:
1990年美国博物馆协会在对博物馆的概念进行界定时,将“教育”和“为公众服务”作为博物馆的两大核心要素,积极地鼓励博物馆增强公共教育功能,认为教育是博物馆服务最重要且最基础的部分,起着地基的作用。美国将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融合,与学校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对校方的教学教育需求和学生的学习探索需求两个方面进行考察调研,将博物馆的资源进行了灵活的多层次多样化的设计,在充分利用好博物馆本地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了博物馆文化教育服务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美国博物馆还同时具备学术研究和休闲娱乐的功能,一方面可以以博物馆为研究基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如召开学术会议或者开展相关科研项目,并通过科学研究活动对博物馆进行反哺,使双方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利用博物馆的场地优势和资源优势,在与博物馆藏品主题相融合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广泛地开展文化活动、历史趣味活动和公益性质的慈善活动,将博物馆打造成其所在地重要的文化基地。
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上,美国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方式,政府基本上不会进行过多的干预,目前是由博物馆学会、国家艺术基金会和国家人文基金会三个机构来负责各自对应的文化服务领域。同时美国通过对一些公益性质的行业协会团体和受政府委托的非官方组织机构进行一定程度扶持,起到了进一步发挥广大的民间力量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英国、芬兰、加拿大、瑞典、瑞士、荷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采取的是政府和社会共同治理的方式。以英国为例,政府和文化机构之间进行分权管理,英国政府主要是负责对文化政策的制定,非政府的公共文化机构主要是作为政府和文化艺术团体之间的中介,对各类文化艺术团体进行考核评估。这种体系的优势在于监督并制止了政府的腐败行为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政府的公共资源利用效率。法国、日本、俄罗斯、西班牙、意大利和巴西等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采取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方式,以法国为例,法国文化部负责包括文化制度政策的完善和基础设施的管理保护在内的多个方面的职责。并且,法国还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建立了种类丰富的非营利性质的文化基金,并且每年都会对各类文化协会予以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以此来促进本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主体方面,英国学者约翰·梅尔斯考夫在《英国艺术中经济的重要性》一书中认为,应当由国家政府供给向市场和地方供给进行转变,由市场来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休·吉诺韦斯和玛丽·安妮·安德烈在《博物馆起源:早期博物馆史和博物馆理念读本》中,对博物馆现代新形式发展、理论研究、教育职能研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关于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方面,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哲学博士罗纳德·J·奥克森在《治理地方公共经济》中主张应区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生产和供应,政府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来组织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供给,重新界定公共服务中的经济职能。关于公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詹姆斯·海尔布伦在《艺术文化经济学》中提到,美国公共文化政策的重要目标是要提高公民艺术文化的参与率,政府决定着公共物品的供给模式和公共服务的管理水平。
通过上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整理分析,笔者对我国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以下两点建议:
(1)国内对于相关方面的研究比较细化,主要是针对某些地区的基层博物馆的实际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国内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①缺乏整体性研究,研究大多侧重于体系中的某一环节,对于如何系统化地提升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研究还比较少。②从博物馆观览的整体流程方面研究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较少。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方面,由于博物馆的文化服务具有连续性,故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分割来看,观展前和观展后的阶段都会对观览者在博物馆里参观的整体的体验感受产生影响。而将博物馆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其公共文化服务的体验进行升级,是可以有效提升博物馆的实用性与功能性的,能够很大程度上扩大其受众群体,进一步满足参观者多元化的需求。通过进一步发挥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优势,创新博物馆的文化服务模式,将文旅经济转型为高附加值的创意与美学经济产业,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随着国内互联网近几年的大跨步发展以及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5G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运用,文化服务逐渐呈现出全方位、多模式、线上线下一体化等融合发展的特点,从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尤其是在2020年之后,5G技术的大发展使文旅融合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高科技技术的运用将在文化服务领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届时文化旅游相关产业必将随着新兴技术的运用变得更加数字化和智能化。我国的博物馆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应该主动地吸收运用新技术,应当积极、灵活地探索博物馆与现代技术如何进行有效的结合,疫情期间一系列的博物馆线上观览活动其实已经为博物馆文化服务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但由于突然到来的疫情和上线准备时间相对不足,其具体的运用和结合还有很广阔的上升空间。如未来可以将博物馆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起来,开发沉浸体验式的博物馆、交互体验式的博物馆等,让博物馆的观览者足不出户就能体验到博物馆的文化服务,还能拥有与藏品进行零距离接触的参观体验。又如将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让静态的馆藏藏品活起来,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让博物馆藏品能够直接与观览者进行对话交流,可以极大地丰富博物馆参观的方式,将原来只能由博物馆向观览者单方面的信息传递转变为博物馆整体、博物馆藏品与观览者的双向互动沟通,甚至还能让参观者沉浸到馆藏藏品的悠久历史之中去体验藏品的前世今生。
对新兴技术的运用能够使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还能极大地提高参观者的观览兴趣,对传播文化资源和提升博物馆的文化品牌形象也有很大益处。因此,将现代的高科技技术与博物馆各个层面的相互融合将是未来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上所述,通过对国内外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以下建议。今后国内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一方面应该更加侧重于博物馆整体观览流程的服务水平和体验水平的提升,要不断提高博物馆的实用性、功能性和趣味性。尽一切可能为参观者提供更加全面、更加整体的文化娱乐体验服务。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地适应现代技术尤其是当下对数字科技、信息技术运用的发展要求,积极、灵活地将博物馆的馆藏文化资源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如此才能在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基础之上,更有效地吸引人民大众、扩大博物馆的受众群体,从而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只有通过不断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才能促进博物馆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和博物馆行业未来的蓬勃发展。
相关链接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对馆藏物品分类管理,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的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
博物馆是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对公众开放,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以学习、教育、娱乐为目的。
截至2020年底,中国全国备案博物馆5788家,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达1224家,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同时,中国的博物馆总量已经跃居全球前五位,即美国、德国、日本、中国、俄罗斯。
公共文化这一概念建构始于资本主义早期阶段的民主化进程,伴随资本主义近代民主化进程而形成的公共领域,在分化为政治公共领域和文化公共领域后,经由体制化而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的公共文化。
基于公共文化具有全民参与共享和非营利的性质,实际上,人类社会的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公共文化,因而公共文化本质上是一种非生产性文化生产形态。在历史上,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以及不同时期的公共文化有着形态和内容的差异。公共文化具有共享性、仪式性、差异性和建构性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