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婧(中国音乐学院)
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发展,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豫剧作为中国戏剧中最有生命活力的剧种,它的兴旺关系着中国戏剧的命运和发展方向。县级基层文艺院团常年坚守着农村群众文化生产阵地,对发展繁荣农村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事业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汤阴县豫剧团的调查研究和解剖,探讨县级基层豫剧团体的现状及发展路径。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产生于明末清初,是流行于中原地区乃至神州大地的传统剧种。豫剧作为中国传统剧种之一,与其他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不同,它本身是一种“活态”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既自身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期待着在与时代精神的碰撞中实现创新性转换。所以,加强对豫剧团体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2年6月,河南省委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推进全省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各级国有文艺院团开始改制。改制后,广大文艺工作者仍在各自专业领域努力耕耘、服务人民,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广大国有文艺院团尤其是县级基层文艺院团,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县级豫剧艺术团体建设现状与发展路径探究,对加快推动基层豫剧艺术团体建设,进一步发展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目前,全省绝大部分县(区)级院团已由原来的事业单位改企,初衷是为了促进文化的发展繁荣,让艺术团体有更大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国有文艺院团正常事业经费,改制后五年内继续拨付;分批为县级转制文艺院团配备交通车辆、资助更新设备等;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或按场次补贴等方式,支持转制文艺院团。”但实际情况却是,改制后的大部分县级院团并没有完全得到相关持续性资金扶持和一定的配套基础设施,如演出车辆、购置更新演出设备、演职员工的福利待遇保障等。在政府部门购买演出服务的场次上,条件好的地区年平均购买三四十场,差的地区年平均购买场数不足10场,且每场享受补贴为3000元,低于省政府规定的县级文艺院团每场补贴6000元的标准。
改制前,汤阴县豫剧团实行“多演多得”的薪资管理制度,根据演出场次为演员发放薪资。其中每年春季为演出旺季,演员平均薪资能够达到3000元左右;夏季为演出淡季,演员平均薪资只有1000元左右。改制后,基层剧团员工薪资方面大部分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即改制前为事业编制人员除工资由剧团发放外,仍按事业编制由当地政府负责缴纳劳动保险,改制后新招聘人员则需要基层院团自行负责所有费用。因为改制后文艺剧团运作为自负盈亏,部分基层剧团演出场次少、收益低,无法负担演员的劳动保险,由于基本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演职人员对演艺事业和前途自信心不足,致使不少演职人员选择离开。基层演艺院团也陷入了招不进来人也留不住人的恶性循环中。
河南地区的基层豫剧团体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演员年龄问题,大部分剧团演员的平均年龄都在40岁左右。如汤阴县豫剧团目前的演员年龄结构为40岁以上的22人,30岁到40岁的12人,30岁以下的仅有2人,演员们的年龄结构断层分化现象较为严重。不仅如此,在演员的培养上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通过对河南省内专业戏曲学校调查发现,曾经隶属于河南省文化厅管理的戏曲专业院校有13所,都以中等专业学校建制,分布在郑州、焦作、开封等地。到2017年,除南阳文化艺术学校和濮阳杂技艺术学校外,其他学校或与专科学校合并或早已停办。剩下的这两所学校虽独立存在,但是生源匮乏,学校每年招收豫剧专业的学生不多,毕业后从事与豫剧有关工作的学生更少,这就导致了豫剧发展人才后劲不足。
一个好的剧种是否能够长久保持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一方面是要有优良的文化传承,另一方面就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现在能够组织进行豫剧新剧艺术创作的大部分是一些比较专业化的大型豫剧团体,这些团体更容易得到国家及政府相关资金的资助,有更好的条件去组织新剧创作。但是其创作和演出的新剧作品中多为参加比赛,而不是以市场需求进行的艺术创作,所以这些剧目很难真正经受住市场的考验。除去这些剧团外,基层豫剧团体想要进行剧目创新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聘请专家团队协助基层团体进行创作,一种是引进具有更高专业素质的人才入职基层剧团从事创作。可现实中往往受到经费和人才的制约,两种措施都无法实施,只能重复演出现有的老剧目。
一个剧种的健康蓬勃发展,必然离不开优秀的演员和观众,只有努力培养一定基数的演员和观众,该剧种才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够经久不衰。近些年来,豫剧观众日益老龄化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随行汤阴县豫剧团下乡进行豫剧演出时发现,来观看演出的观众大部分是老年人,剩下的则是陪同家中长辈前来的学生或幼儿,身为文化消费主力军的年轻人占比例极小。经访问在场的年轻观众,发现其对豫剧演出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听不懂、看不懂”。戏曲唱词中大量的方言、典故以及表演的手眼身法等都会使缺乏戏曲知识的年轻人不知所云。还有一些年轻观众表示对戏曲剧情发生的文化背景不甚了解,难以领会其中的深层意蕴。
在对基层文艺院团中的县级豫剧团体的现状及发展进行探讨时,笔者以家乡汤阴县豫剧团为例解剖麻雀。汤阴,位于河南省最北端的安阳市,这里既是我国周易学的发祥地,又是岳飞故里,还是神医扁鹊的安息地。汤阴是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的“千年古县”,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培育戏曲文化发展的良好土壤。汤阴县豫剧团是汤阴县的国有性质剧团,成立于1954年,原属汤阴县文化局(现汤阴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现为差供型事业单位。剧团目前有专职演员36人,平均每年进行豫剧演出400场,主要演出剧目有《五世请缨》《程英救孤》等。
归纳和总结汤阴县豫剧团走出困境的路径和方法,不外乎五点: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县级文艺团体建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和正能量引领;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为剧团人才购买劳动保险保障其福利待遇;三是重视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巩固,开展向名家拜师活动,推行“以团代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四是组织文学艺术家们创作大型现实题材的《汤河骤雨》,将其搬上舞台,接受新时代的检验;五是通过多种宣传渠道,有意识地拉近豫剧与观众的距离,培养更广泛的观众群体。针对普遍存在的县级豫剧团体现状,结合汤阴县豫剧团走出困境的方法和路径,从广阔的发展背景来考量,基层豫剧院团发展路径与对应措施有以下几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文艺不能有铜臭气,文艺永远都是党的宣传窗口。因此,政府加大对专业国有艺术院团的扶持力度,为专业艺术院团发展创造良好的艺术工作氛围和生存空间是很有必要的。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提到,要加大基层政府产品购买服务力度,将地方戏曲演出纳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地方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农村为群众演出。汤阴县委就给予了汤阴县豫剧团很大的支持,如多次去汤阴县豫剧团进行慰问,并帮助解决场地、道具等实际问题,每年最少50场政府购买服务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金投入是豫剧团体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条件。目前基层艺术团体发展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政府投入资金以保障剧团的基本运营。除此之外,还可由政府出资为剧团演员购买保险,既转移了风险,又能更好地发挥经济补偿作用,为戏曲演员提供双重保障。汤阴县1996年被定为“河南省劳动保险试点”,成立汤阴县社会劳动保险公司,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打下了良好的劳动保险基础。目前汤阴县豫剧团的所有员工都由汤阴县政府为其缴纳劳动保险,起到了稳定军心作用。此外,基层艺术团体发展资金来源除政府外,还可以尝试吸引社会资金,并配合相应条例,如通过免缴营业税、享受广告优惠等政策鼓励收益良好的企业赞助艺术院团。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另一方面为日益壮大的民间资本创造市场发展空间。
鼓励和培养豫剧人才,主要通过加强学校戏曲专业人才培养,完善戏曲表演团体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来实现。为做好戏曲艺术传承发展,建议政府协调教育部门委托职业学校定向培养戏曲人才,毕业后输送至各级艺术院团,以解决戏曲艺术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问题。或尝试实行“以团代校”的方式培养戏曲人才,“以团代校”模式是指学员拜豫剧团老戏曲演员为师,随豫剧团体进行演出活动,无演出时在师傅指导下学习戏曲知识、武打动作及唱腔等技能,学习之余帮助剧团做些整理道具等工作来减免学费,等到学成时可直接作为戏曲演员进入剧团演出,以此达到学员与剧团之间互惠互利。汤阴县豫剧团从2015年开始实行“以团代校”模式,如今已成功培养3名学员进入剧团进行演出。
基层艺术院团比较难有好的创新剧目,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基层院团为了维持正常运作,需要经常进行商业演出,演员没有时间与精力静下心来创作新剧目;另一方面因为基层剧团相比较来说专业院校毕业人才较少,导演、编剧等工作少有人能够胜任。所以,只有政策扶持和人才培养跟上,基层院团才可能会有好的剧目创作,才能爆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汤阴县豫剧团2017年在汤阴县政府支持下,成功创作并上演的豫剧《汤河骤雨》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该剧取材于汤阴县2016年“7·19”黄河抗洪抢险,分为《狂风骤雨》《生死营救》《决战汤河》三幕,在2017年第十四届河南省戏剧大赛中荣获“河南文华演出奖”。该剧从创作之初就由汤阴县政府牵头,出资聘请导演和编剧,共同创编了这部体现“忠诚实干、担当奉献”的汤阴精神现代豫剧。
在培养观众群体这一问题上,政府及各艺术团体不可一蹴而就,而要以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等方式使其细水长流。近年来,政府部门大力推广“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等文化活动,让广大民众深入了解优秀地方戏曲文化。在汤阴地区“戏曲进校园”活动中,汤阴县豫剧团不仅表演了经典豫剧剧目,还增加了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如穿上戏服学习基础的戏剧动作,学生对豫剧的兴趣明显增强。除此之外,河南省电视台开办的戏曲栏目《梨园春》于1994年10月在河南卫视开播,这是一档以豫剧为主、汇集全国各地不同戏曲剧种,以戏迷擂台赛方式呈现的戏曲综艺栏目,该栏目收视率最高达35.7%,为豫剧的传播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还要重视各类新媒体传播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戏剧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基层艺术院团的发展建设,需要各级政府、艺术院团及广大文艺工作者等多社会主体积极参与,是一个不断积淀、逐渐成熟完善的发展过程。虽然发展道路可能是曲折的,过程中可能是艰难的,但我们始终相信,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院团员工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努力下,具有特殊文化传承价值的豫剧文化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基层豫剧院团也能够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