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娅荇(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得我国居民获取知识信息的效率以及渠道愈发方便、快捷,而这也提升了我国人民群众对核电厂运营机制与管理方式的认知与理解。环境管理作为核电厂最基本的策划、实施、检测机制,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核电厂的有序运转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经济效益。由此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加强对核电厂环境管理的重视程度,进而针对各部门、环节、工程中已经存在的抑或是可能发生的会切实影响核电厂财力、人力、物力损失的现实问题,依据不同问题的需求设计、规划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促进核电厂业务的有序进行。
为了使环境质量能够得到保证,同时也是为了核电厂能够在各项标准日益严格的现代社会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及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核电厂严格依照《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中的标准与规定严格控制放射性气体与放射性液体、固态物体的排放量,同时还要建立起完善的废物管理系统。针对此,大部分核电厂能够依照规定严格地开展工作,只有少部分核电厂会因为工作人员能力不足、相关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其在建设、运行期间出现一定的小纰漏,但由于其具有及时发现、分析、总结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近年来我国核电行业在建设、运行期间并未出现较为重大的事故与问题。尽管如此却并不意味着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掉以轻心,诸如排放物处理方式、废物分拣分类等工作中产生的小问题如果未能及时得到解决与预防,就很难保障在未来不会引起更为严峻的环境问题与重大事故。由此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对环境管理的关注程度,积极探寻目前工作中隐含的问题,进而在集中分析后妥善处理[1]。
纵观核电厂的发展历史,在详细研究过核电厂历来的运输工作后不难发现,如果未能以严格的标准去执行新燃料、乏燃料以及放射性固体废料的运输工作,那么就极有可能引发诸如废料泄露、燃料失控等紧急事故。而无论是放射性物质的排放抑或是燃料的爆炸、化学品的泄露等都会对核电厂及其周边甚至更远范围内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2]。尽管大部分核电厂工作人员都具备一定的紧急事故处理能力与技巧,但在实际的事故发生过程中却极少有人能够依照严格的方案规划于第一时间完成补救工作。这主要是由于部分核电厂尚未产生足够的意识与认知去调动员工参与到紧急事故演习活动中,因此也丧失了有效提升应急处置以及响应能力的机会。
随着我国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近年来,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管力度也越来越大,同时我国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这也就意味着核电厂环境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以及实际的管理水平都将受到全社会的检视与监督。但是就核电厂实际最真实的情况而言,仍有部分管理层的决策人员尚未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产生足够的认知与了解,这也会导致核电厂日常的运营状态下极少有人能够深入考虑、审视其工作行为是否符合行业标准。上级领导对环境保护的漠不关心会直接导致下级员工的不作为[3]。环境保护制度的不完善、责任制度的不明确都会导致核电厂中环境管理水平无法获得进步与提升。由此就需要相关的领导人员能够加强对环境保护管理的关注与认知,进而在提升企业环境保护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降低诸如废料泄露、化学品爆炸等多种隐患、风险。
由于核电厂中各个部门的人员编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也是因为大部分工作人员所承担的工作量比较大、工作范围更广的原因。导致在实际的核电厂日常运营过程中会出现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手段单一、相关管理人员管理能力低下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部分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工作内容、标准、脉络未能产生清晰的认知,例如部分员工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中并未能够严格按照国家与行业所制定的标准去检测,如化学需氧量、γ能谱、废料等。监测样品的工作都尚且未能达到行业标准,就更遑论针对实际问题处理方案的设计与规划工作[4]。同时也存在部分核电厂所运用的检测方法过于老旧、分析技术不符合当代标准的情况,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相应技术有待更新,整体的核电厂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管理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核电厂所产生的废料相较于一般的生产、加工、制造厂所产生的废料而言具有十分显著的区别,核电厂在日常运营状态下所产生的废料不仅具有基数大、处理难度高的特点,同时部分废料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未能严格按照国家与行业制定的标准进行处理,对核电厂所处环境或是工作人员的安全皆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一方面,相关工作人员对危险废物的处理意识不足,未能按照标准设置警示牌、识别标志等会直接导致后续的处理工作难以有序开展;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上能够符合核电厂废物处理要求以及具备相应经营规模的废物处理单位少之又少。凡此种种都会导致核电厂所产生的危险废物不能够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得到妥善的处理,进而会或多或少地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尽管目前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到智能化时代,但是目前为止仍未有能够完美替代人工的智能化装备以及设施,因此就目前核电厂的真实情况而言,人力仍旧处于第一生产力的位置。人力与智能化机械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人类能够进行思考,进而针对真实的情况进行最合理的反应,但正是由于人类具有独属于其自身的个性与思考能力,使得在核电厂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存在个别员工不愿主动听从上级领导的指示,也不愿遵照标准的行业规则来完成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一方面存在领导为了达到提升工作效率、加强经济收益的目的而消减环境保护检测、管理工作的力度,另一方面也存在员工行为懒惰、意志消极,不愿转换其熟悉的工作模式而遵循更具时代性、更标准的环境保护工作准则去开展相应工作,同时也不愿意主动学习先进的环境保护管理知识与技术[5]。执行能力的低下、工作意识的消极都会导致核电厂中的环境管理工作始终无法落实在实际上。
首先,核电厂应该要严格按照国家与行业的工作标准以及其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推广更具实效性的环境管理工作制度,同时配置足量的专职环境管理人员来完成日常的环境管理工作,不仅要注重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也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力度;其次,核电厂决策人员应该将环境管理工作制度纳入核电厂日常管理制度中,将环境保护的责任落实在部门与员工的工作上,促使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能够贯穿于整个核电厂的工作环境中;最后应建立起健全的环境安全隐患检查工作机制,一方面要确定规定的时间完成对各个部门的定期检查;另一方面也要不定期地对任意部门的环境管理工作状态进行抽查,由此确保整体核电厂的工作人员都能够在日常的工作中坚持落实环境管理制度,促进核电厂的可持续发展[6]。
首先,要确保核电厂内环境管理质检工作的标准能够与行业行规达成一致,有如γ能谱样品分析、水和生物样品分析、废料样品分析等都应该严格依照国家与行业所制定的标准去进行监测工作;其次,为了保障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与时效性,核电厂应参考《监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中的内容来完善其自身的环境监测体制,意在能够达到与国际先进实验室管理水平接轨的目的;最后针对核电厂的排放检测项目也要严格依照政府出台的统一规范或是标准去开展分析与监测工作,以确保排放监测数据统计方法的一致性与可比性[7]。
首先要制定严格的污染环境防治责任制度,运用最严谨状态对核电厂日常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全面的排查,对危险废物进行分类,同时依照法律法规申报废物的种类、产量、储存等情况的详细信息;其次要依照严格的行业标准以及核电厂自身的真实情况去完善危险废物的处理配套设备、设施;最后要求相关废物的贮存场所应具备基本的防尘、防晒、防雨等功能,以免出现危险废料在特殊环境中异变的情况,进而保障环境以及工作人员的安全。并且危险物的贮存场所还应具备基本的空气净化装置,意在避免危险物所释放的有毒有害气体或是微小颗粒对环境以及工作人员的安全造成消极影响。
一方面,核电厂应对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活动,意在使员工能够学习先进、科学、合理的环境管理知识与技术,进而保障核电厂的环境管理工作在有序、稳定、先进的状态下开展,在提升工作人员从业能力与执行能力的基础上推动核电厂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者也应该积极地引进各单位中的优秀人才,在提升核电厂人才储备机制的同时,引导优秀引进人才与老员工互相促进、影响,共同落实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甚至可以建立起诸如互助小组等形式的互助团队,在互相交换工作经验、共同学习先进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其工作能力与专业意识。
总而言之,时代在不断地进步,人民与国家对核电厂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响应新形势与新政策的号召,顺应国家的生态文明思想,相关的工作人员应结合其核电厂的真实情况去切实提升核电厂的环境管理质量。不仅要定期地举办、开展一定的环保对标工作,还要对现有的环境管理机制进行优化与升级,同时也要针对既有经验中的核电厂风险以及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建立一定的风险紧急预案以及风险防范设施。意在通过不断提升核电厂环境管理工作效率的方式,保障核电厂工作的有效性、有序性,推动核电厂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经济以及国家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