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荣 王 娜
1.陕西省定边县贺圈区域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陕西榆林 718699;2.陕西省定边县姬塬区域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陕西榆林 718699
羊猝疽是一种高危险性的传染性疾病,该病一年四季内均可发生,主要以秋季和冬季发病率最高。羊猝疽具有地方流行性的特点,环境潮湿的地区流行性较高。该疾病主要通过消化道进行传播,由于羊猝疽给我国养羊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该疾病的预防需引起广大饲养人员的高度重视。本文归纳总结该病的病因、流行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旨在为养羊业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羊猝疽病是由C 型魏氏梭菌感染引起的,该病菌为短杆菌,形状为两端钝圆形。C 型魏氏梭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在机体内可产生荚膜和外毒素。另外,该病菌在绵羊体内可形成芽孢,具有非常强的感染性和抵抗力,因此在机体内可长时间存活,且具有较高的致病性。其次,该病毒对温度并不敏感,只有长时间在高温环境下才失去活性,能长时间存活于自然条件下。
C型魏氏梭菌可感染羊,绵羊为主要易感群体,1~2 岁的绵羊易通过接触而感染该病菌。健康羊群经接触被污染的土壤、饮水、饲料等感染该病菌环境中的芽孢,通过消化道进入肠道,当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芽孢可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引起临床症状。另外,由于秋冬季节环境气候变化较大,气温下降,环境湿度高,该病在秋季、冬季发病率较高。病原菌形成的芽孢可长时间存在于土壤、饮水和饲料中,因此该疾病具有明显的地方流行性特点,易发生于气候潮湿、沼泽及低洼地区。
C 型魏氏梭菌具有较短的潜伏期,因此感染该病的绵羊常常表现为发病突然,急速死亡。发病一般为3~6 h,因此不易观察到临床症状。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精神不佳,机体消瘦、衰弱,全身出现痉挛、抽搐,四肢无力,喜卧,烦躁不安,掉群。发病数小时严重的即可死亡[1]。
1)病理变化。对死羊进行解剖可发现胃肠道出现严重的病变,肠膜出现炎症和出血,真胃水肿、胃壁增厚,腹腔内有大量黄色积液。另外,空肠和十二指肠出血、糜烂,发炎,心脏功能受损,心包积液,心肌出血,全身淋巴结出现炎症,脾脏出现淤血。
2)诊断。通过结合该病的病因、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对该病进行初步的诊断,采集病死羊的脾脏和体液进行实验室检测,通过镜检发现大量两端钝圆形的杆菌。将样品接种到琼脂培养基上,可发现白色、不透明菌落,菌落周围存在溶血环。小心挑取菌落进行制片和镜检,判断是否为革兰氏阳性杆菌。另外,将样品粉碎离心取上层清液,注射到动物体内,观察病情是否具有改善。
3)治疗。对患病羊可采取0.015~0.02 mg/kg复方磺胺嘧啶钠注射液进行注射,2 次/d,连续注射4 d。对于病程较长的病羊可注射磺胺嘧啶钠药物,同时搭配石灰乳进行治疗[2]。
C 型魏氏梭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一种常见的羊传染病病原。当羊只机体免疫力下降后,存在于消化道内的病菌大量繁殖,释放大量的外毒素,从而引起羊发病。因此,养殖场内应制定严格的防疫制度,做好以下具体内容。
一旦发现疫情需对病羊及所在羊群进行严格的隔离。患病羊群所使用过的羊舍、饮用水器具、运动场等均需使用1%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另外,对于发病急、快速死亡的病羊尸体进行深埋、焚烧等无公害化处理,避免疾病扩散。
日常饲养过程中,饲养人员需根据病羊实际体况提供充足、均衡的日粮,以提高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减少因营养缺乏而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另外,日常饲喂时应避免过度喂食精料,增加干草料的饲喂量来刺激肠道蠕动,提高机体抵抗力。
接种疫苗是预防羊猝疽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可通过注射羊快疫、羊猝疽、羊肠毒血症三联苗或者“羊快疫、羊猝疽、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羊黑疫”五联苗进行疾病的预防,每只注射3 mL,一段时间后进行抗体检测,若抗体浓度较低需进行二免。
在羊猝疽疾病高发的秋冬季节,饲养人员需做好室内的保温工作。勤通风,保持室内良好的空气质量。定期对羊舍内、器具、运动场等进行杀菌消毒,及时清理粪便、尿液等排泄物,减少病原菌的大量滋生,切断细菌的传播途径[3]。另外,饲养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需加强消毒意识,工作前后需进行严格的杀菌消毒,避免携带病菌感染健康羊群。
养殖场内需制定严格的饲养管理和杀菌消毒制度,定期对饲养人员进行养殖及防疫知识培训,提高饲养水平及防疫能力,增强工作经验。一旦发现疫情,立即采取有效合理的治疗和隔离措施,避免疫病的大规模暴发。另外,需要对病羊的治疗等进行详细的记录,上报相关防疫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