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霞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吕艺镇畜牧兽医站,山东滨州 256500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典型症状是发热、流鼻液、呼吸困难、结膜炎、阴道炎、脑膜炎等,感染后能够引起犊牛的高死亡率和妊娠母牛的流产。病原体是疱疹病毒,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很难根除,并且没有特效的药物来治疗,因此给养牛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传染性鼻气管炎最容易感染育肥牛,其次是奶牛,病牛和潜伏期的牛成为感染源,它们的分泌物带有大量的病毒,这些病毒漂浮在空气中,被易感牛群接触后发生感染。在饲养环境较差、密度较大、通风不良、长途运输等情况下牛只体质变差,这些潜伏于腰间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的病毒就会被活化,随着鼻液和其他分泌物排出体外而大量传播和扩散。这样给病毒的繁殖和传播带来便利条件,从而增加感染本病的几率[1]。通常情况下牛群的感染率是10%~80%,发病后死亡率为1%~5%,而犊牛的死亡率可以达到40%~50%。
本病因病毒侵害的组织不同会出现许多临床症状。如果病毒侵害呼吸系统表现体温升高、流眼泪和鼻涕、咳嗽和呼吸困难,鼻黏膜充血或有黄色脓包、鼻镜充血发红。犊牛症状较急,常常因继发感染或窒息而死亡。有的发生结膜炎、眼睑水肿,角膜呈雾状,眼睛内流出黏性分泌物。如果病毒感染了生殖系统,母牛表现阴道发炎、充血肿胀,有的尿频、阴道内流出浓性分泌物,有的阴道有黄色粒状脓包,严重的黏膜表面覆盖假膜或形成溃疡,最后引起子宫内膜炎,这也是妊娠母牛发生流产的重要原因。公牛表现有脓胞性龟头炎,龟头包皮和阴茎充血,有小脓疱或溃疡[2],有的精囊腺变性或坏死,从精液中可以检测到病毒。导致种公牛往往会失去配种能力,即使身体恢复健康后也会长时间带毒,而再不能做为种用。
根据流行病学、牛群发病史和临床症状可以初步诊断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确诊需要进一步做病毒分离。一般在病牛的鼻液、阴道液或精液中取样,用灭菌棉棒粘取病料进行鉴定和病毒分离,用试剂盒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以直接检测出病料中的病毒抗原[3]。
本病症状与牛流行热比较类似,它们都有发热和呼吸道症状,应做好鉴别诊断工作,切忌发生误诊。牛流行热体温升高到40 ℃以上,持续2~3 d后会降下来,并且伴有关节疼痛症状,病牛表现跛行,并且还有肺气肿等典型症状。牛流行热剖检肺部病变有比较明显的间质性肺气肿和肺充血等病变。而传染性鼻气管炎发热时间可以持续长达1 周,并且以咳嗽和气管炎为典型症状,剖检可见喉头水肿、鼻腔和气管内有纤维性分泌物。
因为本病属于病毒性疾病,到目前为止没有特效药物来治疗,为了防止继发感染、控制死亡率和促进牛只尽快恢复健康,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症治疗,西医采用抗生素来防止发生继发感染,中医采用药薄荷、柴胡、牛蒡子等调节机体代谢功能,可以帮助病牛排泄热毒;还可以用板蓝根、马勃、连翘等抑制病毒复制和自由基化,达到解毒和消肿的作用;用升麻、桔梗、升载等中草药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牛只抗病能力,达到抑制邪气扶正阳气的目的[4]。
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针对体温升高的采用三棱针刺阴陵泉穴和大椎穴,引起这些穴位流出血液,不要人工止血,等到出血自然停止15 min 后体温即可下降,如果体温下降不明显再用氨基比林进行肌肉注射,可以促进病牛退热。针对呼吸困难者可以用三棱针点刺颊市穴和天突穴,再结合使用可待因药物,口服3 次/d,每次15~30 mg,连续使用3 d,治疗效果不错。针对继发感染的病牛,应立即肌肉注射400 万单位的青霉素和100 万单位的链霉素各2 支,1 次/d,连续注射3 d,可以快速控制细菌的继发感染。
判断牛群是否康复的标准如下:正常情况下以体温正常为主要指标,每天定时检测牛体温6次,以体温连续3 d 维持在39.8 ℃以下为宜,同时不再出现咳嗽、流眼泪、流鼻液等呼吸道症状,听诊肺部无啰音,牛只采食量和饮水量恢复正常,最好用病毒分离做最后的确诊,就可以判断牛群是否恢复健康[4]。
总之,预防本病的关键是严禁病原侵扰牛群,尤其在引进牛只时,应首先隔离3周,并对种公牛的精液进行检测,确定牛只健康后才可以混群或进行配种。一旦发生牛群感染了本病,应立即采取隔离、封锁和消毒等措施,一直到体温下降2 d 后方可解除隔离和封锁。对所有牛群进行紧急接种弱毒疫苗,以促使牛体尽快产生抗体,抵抗病毒的进一步感染。对没有饲养价值的牛只进行捕杀和深埋,控制传染源,杜绝病毒的扩散和蔓延。因为康复后的公牛还可以带毒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必须淘汰康复后的种公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