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气象局 徐震宇
农业气象灾害威胁着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其危害性主要体现在气候的恶劣程度和农作物受灾承受能力,因此在选择种子时精细化选择抗灾性强、耐腐蚀的高品质品种。同时,农业管理人员要提高预测灾害的能力,做好准备和防御工作,将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降到最低,下文就将从提升农业气象预测和防御方面展开研究,并提出了有效解决措施。
天气无常,农民靠天吃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气象灾害没有办法。我们可以时时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利用媒体平台进行有效的信息收集,同时,管理部门也要不断优化传输通道,根据灾害预测情况制定应急方案,这样就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在能力范围之内,尽量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降低经济损失。农作物生长需要适宜的土壤,因此土壤酸碱度要控制在标准值,及时清理垃圾和杂草,做好数据监测。基础性操作可以让农作物保持在健康的生长状态,确保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作物抗击灾害的能力。在低温环境,秋季早霜冻害时,可以利用熏烟的方法来抵御寒冷,防御灾害;在出现干旱灾害的情况下,应采取滴灌方法,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有关部门应加强农业气象普查和规划,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优化农业结构,在整合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很好地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并且提升传统农业精准化投保,为农户生产提供后续保障。相关部门要做好推广和宣传天气指数保险,提升重要农作物产量和灾害防御能力,合理调整种植品种,做好保温、补充水分和肥力抗灾等举措,在技术的操作下,帮助农民提升防范气象灾害的能力。
农业生产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城市化进程推进,现有农村农业种植经营者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的群体几乎选择留在城市发展和生活,而农业又最容易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因此农民作为种植经营方面的弱势群体,需要得到完善的气象服务专业化保障。很多农户都有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其主要通过电视气象播报,了解相关气象信息,通过气象服务做好农作物防灾减灾举措。但是目前农村气象灾害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完善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针对现阶段的农业气象服务建立农业气象防御体系,加强农村气象服务建设,制定预备方案和农村预防自然灾害的措施,全面、综合考虑实际情况。相关服务体系建立应该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村干部等代表积极响应,让农业生产经营者广泛参与到气象服务和气象防御体系中来,完善体系建设工作各个环节,加强组织和领导机制,明确权责分工,使体系制度更加合理化、规范化发展。例如:在推进农业气象防御体系建设过程中,可以以《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为参考,充分落实防灾减灾应急机制基本要求,不断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预测能力和防御水平。这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服务的质量,农民可以根据有效信息在农业生产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建立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需要以提升防御能力为基础从四个方面进行强化。首先,需要及时了解气象服务信息,落实好定期气象反馈机制,提高气象部门及时了解气象服务的能力,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完善气象部门在具体工作中现存的不足问题,定期展开农业生产调研,形成有效的数据信息,根据农业气象服务建设需求,补充体系建设和服务双重提升的建设内容,为农户生产提供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其次,加强沟通和联系,确保气象部门及时与农业生产大户代表和农业发展先进企业做好交流与沟通工作,及时了解农业经营和发展的信息,针对性展开气象服务,提供农业生产建议。最后,建立气象服务工作站点,保障农业气象信息和资源实现范围内共享,依据具体情况确立气象服务方案,以此为参照标准,广泛传播。同时,气象服务体系建立应该因地分析,不同的区域生产和气象条件制定不同的农业气象服务方案,从而更有助于农业气象服务全面化、灵活化[1]。
气象灾害信息的有效流通和传递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者的预防能力,保障农业经营效益和生产的质量。因此,有关气象部门应该加大投入力度,进行良好的信息传播和农业气象防御的宣传,利用先进的设备和科学技术,精准化提高气象灾害的预警能力,及时将信息向农户传达到位。对此,就需要针对信息传播通道进行优化,拓宽信息发布通道,将气象灾害信息覆盖范围更广、更全面。同时,对于气象播报人员应该以专业化知识传递信息,通过标准的普通话,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确保农民可以有效接收信息内容。对于农民来说,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气象灾害知识和气象变化信息,可以及时预防和规避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降低粮食减产的损失。通过气象条件和变化也可以让农户了解农作物生长规律,使其知道关注农作物在生长区域的气候变化,是提高粮食产量、保障质量的一种方法,而合理的利用气象条件,加上科学的种植技术以及在生产设备的辅助下,因地制宜选择所在区域适合种植合适的农作物,进而保障粮食产量。拓展多元化推广信息渠道,仅仅依靠电视媒体传播,了解信息比较局限,可以通过乡镇服务站公告栏进行宣传,或者利用印发宣传单、广播播报等形式,都可以增加农民了解农业气象信息、农业政策以及相关防御措施的机会。
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建设,提升农民监测和预防的水平,是科学预测天气变化情况的有效方法。传统的电视、广播传递气象信息很大程度上需要农民正好在信息接收范围内才可以,新型技术手段打破了信息传输的局限性,智能化设备可以帮助农民随时随地了解农业生产知识,种植培育技术、防御自然灾害、病虫害等信息,多元的信息传播渠道,让农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户外广告屏、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不同的网络平台、电子设备,进行信息接收。不仅可以以更快速地传播速度提升气象服务水平,让气象服务信息大范围、全方位覆盖,以保证信息的时效性特点,还可以更新农业生产者落后的经营观念,增加农业生产专业知识,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同时,在乡镇偏远、信息封闭区域,相关政府部门要与村干部、生产种植优秀农户代表做好沟通,以此为主导,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现有资源,开展农业知识、技术化生产、气象防御灾害措施等相关方面的座谈会,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实现技术、生产者、信息的互补,建设信息和服务一体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突破气象服务科技化的发展局限,提高气象播报预测的准确性和服务体验。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约有30%的农作物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约有20%的农作物会受到灾害的破坏,约有5%的农作物会因为气象灾害停止生长,导致死亡。气象灾害时有发生,不同地区受地理位置和环境影响,会伴随出现多次灾害,所以,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中,提升预警能力十分必要,在出现气象灾害时,采取有效防御措施,就可以增加抵抗灾害的能力。应该加大气象服务建设力度体系,以充足的资金对气象监测技术不断研究,保障气象服务台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具体情况,保证信息的精准性。对于不同气象灾害,建立完善风险管理和预防机制,强化气象服务建设,依靠法律、技术等手段对气象风险全面分析和管理,提供有效防范方案,以此加强农民对气象灾害的警示性作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如果在可行的条件下,可以建设气象监测服务平台,在先进的技术条件支持下,可以观察农田生长情况、受气象灾害影响程度、对后期生产的影响等等,进一步促进农业气象监测、防御能力的提升[2]。
既然气象变化对农业生产有直接的影响,不利于农作物生长,那不如转变思想观念,对农作物生长规律和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使其之间的不利关系转化为正向关系,有效防御灾害,促进农业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需要具有专业性知识的研究人员,组成研究合作小组,将气象变化通过合理利用,转变成促进农作物生长的有利资源条件。根据当地经济、政策、设备等实际情况,科学选择和气象条件相匹配的种植作物。在保障农作物质量和产量的基础前提下,利用气候条件和预防灾害措施,种植高产作物,相关科研人员对农户进行深入指导,保障我国农业经济不断提升,使农业政策和科研成果、技术支持惠及农民[3]。在“两会”期间,中国气象局局长刘雅鸣曾提案:“对于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基础建设方面”要加快建设步伐,加强对气候变化研究,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措施和相关指导工作,不断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御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国家对于气象灾害数据的统计可知,近年来,大约有80%的农业灾害是来源于干旱和暴雨洪涝灾害。在我国部分地区干旱灾害影响趋势不断上升,对霜冻灾害的有效管理和预防,使其灾害出现次数有所减缓,但是高温热害却不断上升,而且由于环境污染,全球变暖问题,海平面上升,影响了很多生产、生存等一系列问题,在此环境下,抵御自然灾害、减灾增产相关理念应运而生。农业需要把握好现代化技术基础条件,对农业防灾减灾未雨绸缪,打好农业生产根基,做好农业长远规划。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考虑不同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针对部分地区频发的干旱和暴雨洪涝灾害,做好农田排灌系统以及人工降雨设施建设,加强针对水土流失的管理措施。同时,针对病虫害、灾情等通过物联网技术进行监测管理,加强各部门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畅通,强化灾害预警能力,预防灾害的发生[4]。
综合上述分析,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需要完善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根据气象变化规律,转变思想观念,利用促进农业生产的有利资源,组织群众,传授相关专业农业知识,做好抗灾减灾的预防工作,帮助农民恢复生产,提供必要保障救济措施,促使农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