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以乡村振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价值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其次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最后从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乡村振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包括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完成文明乡风的培育,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凝聚力,完成共建共享;进行乡村产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宿的结合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创的结合,坚持品牌创新等,进一步强化乡村振兴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关键词: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价值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繁荣兴盛,事关实现民族复兴,事关人民美好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经济资本,更是文化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灿烂文明,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不仅是民族的精髓,还凝聚着乡土精神与人文精神。换言之,乡村振兴方针应充分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对历史根脉进行延续,并且在传统文化体系内引进新元素,加快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文化元素的结合速度,高效率地开展保护与弘扬传统文化活动,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另外,要想让乡村呈现出生机与活力,就要有文化振兴牵引的乡村振兴过程,使乡村振兴有精神文化的支持。由此可见,植根于大众日常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刻地影响到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效。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归属精神文化范畴,还是数千年来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形式,更是技艺与经验的内涵挖掘,处于文化体系的重要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内容、文化内容、科学内容、审美内容、精神内容以及经济内容。立足于用活态的视角感知某个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变化、人员关系和民族风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乡村振兴的脚步,这样才能将乡村振兴和人民大众的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发展为乡村精神的媒介。
因此,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应强调居民物质水平,另一方面应强调居民的文化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的生活中得以生成,体现出历史的沧桑,凝结着群众的智慧,呈现出民族的思想取向以及审美趣味。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乡村领域的精神文化有着巨大力量,活态模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组成乡村文化的要素,传承与发展了生产劳动思想、操作实践思想、心理情绪变化与感情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呈现出的乡村振兴精神文化价值,需要现代人的努力。
三、乡村振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价值
(一)精神价值
目前,乡村发展面临着“人去村空”的困境,主要影响因素是乡村地区的发展相对缓慢,不能满足乡村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手工艺非遗传项目,促进种植产业与销售产业创新,还要依托技艺培训实现乡村增收。产业增收和实际发展是振兴事业的表现形式,还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更是社会高效建设的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科学化,确保民族文化被充分传承,坚定群众的文化自信。
首先是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乡村精神塑造,完成文明乡风的培育。让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乡村长久运作的血脉来源。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点,才能切实收获乡村建设成效。针对乡风文明建设,要关注良好家风与淳朴民风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精神遗产,代表着人们道德规范与思想觀念,此种力量会促进淳朴民风的形成,对村民进行善良质朴性格的培养。
其次是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凝聚力,完成共建共享。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视作牵引动力,可以提升群众的凝聚力,并且和乡村地区的农民形成情感关联,调动其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积极性,落实乡村振兴方针。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走进校园,依托社团活动与选修课程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不只是强化学生的归属感,还要达到凝聚人心的作用,保障乡村振兴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
最后是扩展人才队伍,加快持续化经营脚步,人才是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力量,乡村振兴需求人才的强力支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应树立人才队伍扩展的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道德教化的功效,强化农民自身道德素质和水平,支持人才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展现自身的魅力,让青年人对其充满着眷恋之情,来源于城镇地区的青年人甚至会慕名而来,扩展现有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完成振兴方针的发展。
(二)文化价值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进行地区性的文化遗产普查活动成为非遗保护的关键内容,全方位明确传统文化的内涵、农事歌谣的内涵、农耕信仰的内涵以及农事节令的内涵,建立相对完整的数据资源信息库。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应确保文化遗产资源创新性转变,结合传承过程以及表演艺术,强调原真形态的呈现,编排与创造更多的文化节目,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完成文化传承。注重文化创意企业的经营,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对互动性强与参与性强的体验活动进行研制,不断领悟文化精髓,从多个维度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是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应建立在国民教育基础上,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纳入院校的课堂中,按照多种类型的项目,集中举办讲座与展演,这样群众可全方位感知文化遗产内涵以及韵味,创设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台。依托新兴传播模式创作生动有趣味的作品,加强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肯定感与认同感,多个单位一同支持、多种类型媒介一同宣传、群众一同参与,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强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
(三)经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密切结合可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经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旅游关联成为旅游行业创新的方向。各级政府比较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相互结合,一些区域引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或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作主打品牌。依托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把文化要素转变旅游者喜爱的产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进行大力宣传,执行工艺振兴方针,扶持手工技艺企业的创新,创新乡村振兴品牌,继而构建特色化村镇,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文化的结合速度。思考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扶贫工作的结合,乡村振兴方针本质上是纵深化的新型扶贫体现形式,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扶贫的特殊化价值。首先是发展乡村产业,凸显乡村产业特色,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延伸乡村产业空间,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特色产业发展脚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要将特殊的文化形态和文明体验相结合,文化形态与社区表演相结合,锻造充满温馨的文化形态。保护文化期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巧妙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人才发展,丰富乡村地区文化精髓。其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宿的结合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创的结合,这些都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来源,开设传统工艺市场化发展活动,鼓励乡村地区的老艺人以及富余劳动力加入传统工艺,铺设乡村的致富道路。最后是品牌创新,乡村地区群众给予品牌的需求日益提升,单凭借山水资源达不到与时俱进的目的,乡村振兴要求相关人员注重品牌创新,保障产品协调发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绽放光彩,提升乡村振兴活力,合理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比如进行“哈萨克族刺绣”“锡伯族刺绣”品牌打造,注入新疆地区文化品牌市场化特征,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艺,助力乡村人民致富奔小康,提高乡村品牌发展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另外,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扶贫工作是把常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商品经济的协调发展充分结合,目的是提高居民增收。文化和旅游单位的工作者应部署计划,制定深层次调研方案,挑选具备市场潜能的工艺项目,立足于项目特征创新政府投资与合作共建计划,打造工艺生产和沟通的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元素中,以往的手工艺和美术项目,都体现出商品属性以及市场属性,可以从中寻找扶贫的关键点。相关的工艺和技艺因为缺少“用武之地”,在时间的流逝中退出舞台。传统工艺与技艺是稀有的物品,那么传统工艺与现代人的生活相结合应经过华丽转身的过程。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扶贫的结合方案,思考非遗传承与创业扶贫,均成为乡村振兴创新的全新手段。
四、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处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力支持,乡村精神可以重塑,培育文明乡风,循序渐进地凝聚乡村群众向心力以及凝聚力,加快乡村地区信息的共享效率。调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潜能,充分打造全新的品牌,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乡村振兴助力,加强非遗保护的效率,不断绽放乡村振兴的活力与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青政.发挥非遗保护与传承在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以四川省“非遗+扶贫”工作为例[J].中外文化交流, 2020(6):5.
[2]李斯颖.论乡村振兴视野下的文脉活化——以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例[J]. 创新, 2020, 014(002):10-18.
[3]张萍.立足乡村振兴的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艺术大观, 2019(011):1.
(作者简介:吴垠,女,硕士研究生,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化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