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娴
一、启动思维:依托挑战性问题
(一)以残缺问题引发冲突
学生的数学学习源于认知的冲突,当新旧知识之间、新知识的结构之间出现不平衡时,学生的思维会处于最活跃状态。教师应该聚焦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聚焦他们的学习经验,故意设计一些不够“健全”的残缺性问题或多种答案的问题,激起认知冲突,启动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学北师版四年级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我这样出示:“卫星运行21圈要多少分钟?”这样一道信息残缺的问题,学生满脸疑惑,一时难以解答。这种“零件”不全的数学题,是富于挑战性的,它能充分地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自我需求,有效地让学生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策略,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以开放问题质疑问难
所谓质疑问难,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小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凡事喜欢探究缘由的心理特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质疑问难的空间,引导学生自我提问与尝试解决,从而不断产生新问题,接受新挑战,启动新思考,进行新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时,设计的问题不仅要紧扣数学教学目标,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引发数学思考的热情。
比如在教学北师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的对比”时,教师逐步呈现以下数学信息:“一个圆柱形的游泳池,底面直径20米,高1.2米”“瓷砖边长0.2分米,每块方砖18元,游泳池水深1米”,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教师表扬提出问题的学生,然后激励学生挑战自我,自行选择问题尝试解决。这种开放性问题充满挑战味,通过质疑问难,化直为曲,变给为探,让学生在无疑中生疑,引发主动思维,有层次地推进教学进程,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激发,敢于大胆质疑,把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落在了实处。
二、推动思维:依托核心性问题
(一)由浅入深,以递进式问题串推进思维深度
数学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断递进和不断完善中实现自我建构。教学中,把握好核心性问题,以递进式问题为主线,由浅入深,精心设问,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度。
例如,在教学北师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教师可以从“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这一核心性问题出发,逐渐深入地提出相关的问题:把孩子们的思维推向更深处。首先教师发问:“圆锥体和哪种立体图形长得最像?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经过猜想,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和提炼,接着再问:“应该怎样进行研究呢?”学生带着问题,利用圆柱、圆锥等学具进行尝试操作。当学生探究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顺势追问:“所有圆锥的体积都是圆柱的1/3吗?”这就再次把学生的思维推向纵深处。在确认所有圆锥的体积都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后,教师进一步追问:“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达?”这里,学生可以深刻体悟到3倍、1/3、以及1份和3份的关系。这样在圆锥体积“怎样求”这个核心性问题的统领下,以1个大问题延伸出4个子问题,形成讨论、交流的问题串,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探究,走进更深处的思考,思维力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由散到聚,以并列式问题类拓宽思维广度
思维与问题紧密相连,思维的条理性源于问题的结构化。当学生提出杂乱、模糊甚至无序的数学问题时,教师适时加以组合、提炼、优化,呈现有结构的并列式问题,有利于学生思考得更全面、更清晰、更合理。
例如教学北师版三年级“认识分数”时,教师课始鼓励学生“看课题,提问题”。学生看着课题自由地提出各种与数有关的问题。然后对问题试着进行归类,教师适时地点拨,把学生课前生成的问题进行提炼。然后帮助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来展开探究,学会用这种探究思路进行迁移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认知。
三、拓展思维:依托衍生性问题
(一)学以致用,以现实性问题拓展思维视野
数学的来源之一是现实生活,单一性的数学结论在生活中往往有着多样化的现实表达。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现实性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会从生活的视角作出不同的思考与表达,进而拓展思维视野。
例如,在教学北师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应用环节,教师可提出:“在生活中,长方体随处可见,但不是都有6个面,比如游泳池是5个面,烟囱、通风管是4个面等等。”把学生视角引向生活,驱动学生对生活中的长方体表面积的特殊算法作出比较与辨析,让学生的数学表达更加丰富和多元,对表面积的认知也从表层走向深层,知识理解走向知识运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二)转换视角,以破势性问题打破思维定式
学生初步建立的数学知识结构,往往是顺向的、固定的,缺乏灵活性、动态性。针对学生的认知经验设计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转换思考视角,突破固定思维,另辟解题蹊径,让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更优化,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延伸。
例如,在教学北师版四年级上册“卫星运行时间”时,针对三位数乘两位数(114×21)的计算,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把学生的解题方法展示出来,并引导学生观察竖式计算中每一步表示的意思,再出示个别孩子用114×20+114,以及用100×20+10×20+4×20这些思路解决问题,然后,教师要让孩子们思考:“黑板上的这些解题方法,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吗?”学生在比较辨析中,明晰算理与算法,从而有效地拓展学生思路,让孩子们的思维品质也得到有效培养。
【本文系廣东省外语艺术学院、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广东省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立项的2020年度科研课题“山区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GDZC005)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