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公共计算机类课程改革分析

2021-11-30 11:16:39石绍辉张楠
魅力中国 2021年6期

石绍辉 张楠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济源 454650)

引言:伴随互联网时代到来,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扩大应用领域的同时,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技术创新转型的重要标志。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在面临学业和社会就业问题的双重竞争下,一定要积极提高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以应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逐渐加大的社会需求。完善多元化的教育改革机制,深化改革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方式和发展方向。下文着重探究了公共计算机类课程在应用型高校课程中教学改革的宏观背景及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希望能对同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一、浅析应用型高校公共计算机类课程的背景和改革必要性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多数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就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应用教学,但由于传统计算机教育中投入规模较小,经常使学生以几人一组为单位的方式共同学习,操作性较低,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有限,操作技能也相对较差,导致计算机学习失去学习兴趣,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到难以理解甚至觉得很抽象,从而放弃这一学科的学习。以后升入高校后在接触起来就相对困难些,通过现代社会企业发展过程中就可观察到部分群体对计算机技术应用存在排斥、抵触等心理。

传统的教学方式及内容也比较落后,缺乏实践操作性,教师通常对概念性的整体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却对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并不了解,导致学生的实际综合应用能力得不到有效地训练和提升,不能应对以后的社会需求。而且传统教学内容中,计算机也不是必要科目,这就导致教学的课程、课时相对安排偏少,教师利用仅有的课程快速地给学生灌溉理论知识教学,严重缺乏实操性。对计算机课程的长久不重视,致使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参与积极性也差,教学效率就不高。

教师对学生的培养方式也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实,学习计算机课程就是为了培育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由于教师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不清晰,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全面,导致许多学生出去学校走入社会后所学知识与企业需求并不对口。另外,有些院校的计算机课程结构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还有待加强,缺乏专业特色课程教育,导致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社会竞争力而错失优秀的竞争岗位。

如今社会的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发展中,应用型高职院校作为学生掌握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栋梁之才为终极教育目标,应使学生在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中,充分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并着重培养学生有关于计算机操作的实践动手能力。高校教育也应与时俱进,有效开发计算机类相关教育课程,进而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后能快速适应社会的岗位需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师应依据应用型高校的具体发展走向准确定位,积极倡导发展职业性的应用型教育教学课程,面向全国计算机领域的发展吸取专业技能知识的培训和巩固,为我国现代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各个行业培养、输送高素质高技能的全职型人才。一定要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着重突出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注重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综合水平的有效提升,满足现代科技服务企业不断提高的技术需求,为学生们以后的就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我国计算机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应用型高校公共计算机类课程的改革趋势及策略

当下社会发展中,计算机类课程的改革教育在应用型高校教学工作开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国高校肩负培养服务于当下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其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出有关于人才培养的技术质量,并涉及到用人单位的满意程度,是否进一步加深与学校的合作。

目前,从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信息化建设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信息专业技术的管理人才,主动投入到国家新兴产业化生产中。与此同时,对企业技术的缺口也急需补充,确保信息管理化体系的完善构建和技术建设的大力支持。教师在教学中,也要与时俱进,及时落实新的教育策略到具体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在社会信息化发展建设工程中,重点突出专业教育特色,调整专业课程的发展方向,与计算机发展前沿市场保持一致性,准确接轨计算机前沿技术创新管理和学习,将计算机类课程学习与实践生活有效结合,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在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过程中,着重强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后期就业与企业需求相吻合。教师在教学中,应对现有的教学条件及环境积极改进,有效推进校企合作的规模,提升学生的实习、就业机会,进而优化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实践性。例如,教师可通过教学策略结合课堂实验、综合实训、企业实习观察或结业设计作品等环节中增强学生独立自主的实操性。进一步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任务。

应用型高校可通过结合社会企业、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导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人才培养思路,创新培养模式。有效更新教育理念,拓宽教学方式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全能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计算机技术水平。及时改革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体系,重点突出教学实用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进入企业生产中能够发挥其自身应用价值。还可依据学生日常学习优良表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学生的就业方向及进一步的学习上升空间。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之路奠定良好基础。

另外,应用型高校想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要不断地拓展校企合作的新途径方向。结合市场需求导向,针对性得对学生进行有效培训,着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为社会输送企业需要的人才,不做无用之人。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和逐渐加快的更新速度,社会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逐年递增,特别是计算机的综合应用能力和掌握程度要求有增无减,尤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力又与专业知识、教学研发紧密结合,不容忽视。

在我国应用型高校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的同时,注重对师资研究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深化教学结构,创建优质的教学资源体系。例如,现在社会很多企业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极为紧缺,高校可利用这一特点,针对学生进行不同技能的相关专业培训,如程序设计、图像软件工程、建筑设计、游戏开发程序、国土不动产数据库建设等诸多此类的应用技能,结合实际校企合作岗位需求等综合考虑对学生提供多样性的教学,适应市场不同需求。同时加大计算机科技探究力度,提升产业服务能力。比如,高校可组织各种专题研讨班的学习以及增加学生的理论学习活动,加强学生思政教育,拓宽视野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结语:综上所述,计算机类课程作为当代应用型高校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内容,其在学生就业和生活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是未来工作、学习中必备的基础技能,深刻影响着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应用型高校在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入先进、创新的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全方位技能,营造良好学习条件,对推动高校计算机类课程的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具有深远的影响和至关重要的意义,还有效提高了公共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应用型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