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艳霖
(新疆城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市政道路建设的发展是我国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决定了社会的基本运行和长远发展,也切实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施工单位要对干扰工程质量的各项因素进行妥善处理,对施工过程严格把控。在施工前期拟定设计方案,随时检测建筑材料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施工后期及时进行工程维护,确保市政道路工程质量。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所涉及的作业区域范围相对较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也容易同时存在多种不同的施工环境。其中可能存在一些与道路施工相冲突的施工项目,如可能通过一些建筑工程施工或地铁线路施工区域。在此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原有施工计划做出修改,对工程进度产生一定影响。为了减少此情况的出现,通常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之前需要由相关人员对作业范围环境进行考察,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合理制定施工计划。
由于市政道路施工的内容较为复杂,为了提高施工效率,交叉作业在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中也比较常见。因此施工过程中需要对各个子工程之间的交叉作业进行合理协调,相关的负责人也需要事先进行充分交流,才能在实际施工当中有效保证工程质量[1]。
相对于公路施工,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的作业面积较小,施工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不同方面的因素,比如对于其周边建筑物结构以及居民生活、城市交通的影响等。为了尽可能减少上述影响因素,在施工过程中,建筑企业需要采取有效管理方式,对作业的场地面积做出合理安排,使工程能够顺利进行[2]。
随着地下资源被人们大肆开采,导致路面以下没有矿石结构作为支撑,很容易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造成原本打好的路基出现下沉的现象。路基下沉的原因不仅仅只有这一个方面,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实际的市政工程道路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建造原材料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用一些质量不过关的建筑材料蒙混过关。在路基施工部分,施工人员没有对路基进行高质量的压实工作,导致原本就很松散的路基在经受压力后造成下沉。
市政道路除了用于交通运输之后,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道路排水,特别是在一些地区,由于降水量较多,道路排水性能的好坏和城市交通的顺畅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市政道路的最终使用寿命和建设质量。假如在施工阶段没有对道路的排水问题做到充分考虑的话,将会影响到路基的水分排出情况,进而造成病害的产生。
加强市政工程建设质量管理,首先应该完善相关管理体系。在质量管控的过程中,技术操作是关键部分。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要做到全面覆盖。体系的完善及全过程覆盖,有利于实现工程建设标准化。其次,对于招标以及投标也是不能忽视的,这有利于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及透明化,一方面可以避免垄断市场的出现,另一方面也使得中标企业有更强的竞争力及技术水平。
必须加强对市政道路建设项目设计的审查,其设计方案需具有科学合理性,与实际施工条件相吻合。同时,要监管施工单位对所规划范围内的电力通讯、地下管道以及给排水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制定合理的处理方案,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干扰其他工程的正常运行,也降低后期施工中工程调整的次数。在此基础上,还要要求施工单位中相关设计人员与政府监管部门保持有效沟通,随时整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后期施工如期进行。
在一项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筑原材料的选用,只有采用质量过关的建筑原材料,才能保证在后续的建造过程中,达到最佳的建筑效果。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在面对价格极低的标书时,千万不要贪图一时的便宜,一定要根据当时建材市场中的原材料价格,确认标书价格是否合理。即使选择了较为低廉的投标单位,也要遣派专人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对建筑原材料的审核工作,一定要避免一些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被偷偷使用在市政工程道路施工中。进而实现市政工程道路施工质量的有效提升,保证政府部门在人民心中的高大形象。
1.路基沉陷
当路基较低,原地基为粘性土层时,应替换原有土质,使用质量较高的材料填补至原高度;使用透水性强的材料铺盖在地基上,保证施工时积水有效顺利排出;如遇到原材料质量差的情况,应及时清除原材料,并按施工方案重新铺盖;填石路堤的修筑要铺设过渡层,用天然材料进行填补。
2.井口塌陷
井口塌陷以防治为主,在地基修筑完成后,将井口周围的土层挖除,用加固钢筋捆绑,在保证井口标高不变的情况下,填充高质砂浆。如道路施工时出现井口塌陷,应及时填补砌砖,挖出周围土层,并用砌体水泥回填。
3.纵向裂缝
纵向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路面,是由于路基土质因温度产生干缩引起的路面开裂。在处理时应先用空气枪清除裂缝灰尘,再用乳化沥青填补,最后用胶化沥青制作路面保护层。因为纵向裂缝的花费、处理难度大,因此,要以防治为主。在道路施工时,应按规定对路基分层填筑,并使用高质量的填筑材料,保证路基强度。
总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市政道路工程需求也会不断增加,而这项关系民生的项目也会不断提高质量标准要求。在新时代技术发展的今天,施工质量的控制也需要不断创新改善,推动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