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肖邦练习曲《op25no5》的音乐特色

2021-11-30 11:16:39徐靖
魅力中国 2021年6期

徐靖

(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他的一生都与钢琴音乐结下不解之缘,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调,却又深深受到巴赫的影响,创作出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二十七首钢琴练习曲各有各的特色和所要解决的技术点,但肖邦的钢琴练习曲并不只是停留在单纯的训练手指技巧上面,而是突破了克莱门蒂和车尔尼等人练习曲单一的训练方式。并不刻意去展现突出华丽的炫技,而是在音乐性和旋律线上倾入诸多元素,使得肖邦的练习曲能够传递更多的思想情感和有了更多的可听性。本文论述的是肖邦练习曲作品25 号第五首的音乐特色。

一、简介

肖邦练习曲《Op.25 no.5》大致于1832至1836年间写成,题献给玛丽·达古伯爵夫人,是肖邦自从听了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演奏后,被帕格尼尼的技术所感动而写下的一首极具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练习曲。

肖邦将《Op.25 no.5》定义为一首练习曲,但是从优美的旋律上却让人无法仅仅只把它当做一首练习曲去弹,它本身具有Mazurka 和Scherzo 的风格且拥有大量有装饰效果的倚音使作品展现出五彩斑斓且华丽的色彩。在美感上,聆听这首作品时需要用到一些不一样的审美的定势。此作品并不属于初听就能够完全感受到其中的美感,而是需要多次聆听才能打破原先的审美定式去发现新的美感。这是因为此作品巧妙运用了精心构思的创作技巧融入其中,并且本身带有一定的谐谑风格。

二、曲式结构与主题变奏的特色

《Op.25 no.5》结构是三部曲式,图示如下:

A138=A44(A16+A112+A16)+B53(B16+B120+B17)+A41(A16+A216+coda9)

曲式结构采用典型的ABA 结构,呈示部为1-44 小节,内部为带有展开性中段的三段曲式,中部为45-97 小节,内部同样为带有展开性中段的三段曲式,再现部为98-138小节,动力再现并带有9小节的尾声。作为一首练习曲,肖邦却采用了主题变奏的写作手法。经统计,主题句在全曲一共出现了六次,呈示部出现四次,再现部出现两次。而作为音乐动机,主题句的前五个音中相邻的两个音的度数算出来可以得到四度、三度、一度、二度。将全曲旋律音中相邻的两个音的度数算出来对比可发现,主题动机的四度、三度、一度、二度出现次数高达13 次。

主题句第一次出现在第1 小节,右手为十六分音符加附点八分音符,并且可分为两个声部,主旋律在高音声部,左手为四分音符的柱式和弦。

第二次出现在第9 小节,右手不做变化,左手由柱式和弦变为分解和弦,并且变成了跟右手一样的十六分音符加附点八分音符。

第三次出现在第29 小节,此时右手的音高并未改变,但主旋律节奏变为四分音符,下方声部则变为倚音加四分音符,左手也变回柱式和弦。

第四次出现在第37 小节,此时右手的音高不变,节奏变成全部是八分音符的等分型节奏,而左手的音高变为第二次出现时的分解和弦,但节奏变为跟右手一致的等分型节奏。

第五次出现在第98 小节,此时的右手变回十六分音符加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但十六分音符上的音由音程变成了和弦,增厚了声部的音响效果,左手则为四分音符柱式和弦。

第六次出现在第106 小节,与第五次变化相比则是将左手变为十六分音符加附点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

这六次主题的出现各有各的特色,并且每一次变奏都是在上一个变奏所用的材料基础上再进行改变,如此众多的反复和变奏体现出了肖邦独特的趣味性,精巧的构思和优美的旋律也使得肖邦练习曲超脱了一般的练习曲的束缚,并且在复三部曲式中大量运用了变奏手法,这本身使得曲式结构逐渐模糊,并打破了传统曲式结构的程式化,使复三部曲式和变奏曲式能够相结合。

三、旋律线条的艺术

在呈示部中《Op.25 no.5》的旋律线非常的清晰明了,但同时伴随主旋律线条前进的还有一条隐伏旋律,这条隐伏旋律一直隐藏在主旋律下方,与主旋律相隔五度到七度,跟随主旋律的级进而级进、跳进而跳进。例如在第2、3、4 小节处,主旋律只有在第二小节的第二到第三拍从f 跳进到la,其余地方都是级进上下行,而隐伏旋律也是在第二小节第二拍的附点八分音符la 跳进到第三拍十六分音符do,其余地方作中心环绕型句法级进上下行。

不仅如此,隐伏旋律不仅跟随主旋律上下行而改变自己上下的方向,同时还预示着主旋律的前进方向是上行还是下行。假设将每一拍的三个音都看作是一个音块,那么在一个音块中隐伏旋律的第一个音到第二个音如果是上行,那么主旋律音也从这个音块行进到下一个音块也将上行。同理在一个音块中隐伏旋律的第一个音到第二个音是下行,那么主旋律音也从这个音块行进到下一个音块也将下行,例如在第一小节处,隐伏旋律的升re 上行级进到e,因此主旋律si 也上行到下一给音块的mi,接着隐伏旋律升fa 上行级进到sol,然后主旋律mi 也进行到下一个音块的sol。

这种复调式写作手法使人从听觉上会比单一旋律具有更多的可听性,同时两条完全不一样的旋律在高超的写作技法中相互追逐打闹并且彼此相互融合,使得原本看似毫无关系的旋律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让《Op.25 no.5》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音程的不和谐之美

这首作品因其主题动机部分的主旋律和右手第二声部同时进行,如果在声部强弱处理不得当的情况下进行演奏,那么听起来会如同弹错音一般不堪入耳,因此也被人们戏称为“谬音练习曲”。谬这个字的意思是错误以及不合情理的。虽然在作曲的世界中音符的排列没有对错之说,但是从听觉来讲,肖邦的这首练习曲确实存在大量不协和的音程。《韦氏大辞典》对不协和音的定义是:它是“一种刺耳的音程”。李重光的《基本乐理》一书中划分的不协和音程是大小二度和大小七度以及增减音程,而大小三六度以及纯四纯五纯八度为和谐音程。在《Op.25 no.5》的呈示部的呈示句两条旋律同时进行中,主旋律音与其所在的同一音块的两个隐伏旋律音可以分别构成两个和弦,主旋律音与隐伏旋律音的十六分音符形成的音程中不协和音程占比达到了58.3%,而主旋律音符与同一音块的附点八分音符所形成的的音程则是协和音程占比达到了66.7%。从听觉的角度来看,主旋律音与隐伏旋律音的十六分音符所构成的这组音程大多听到的是刺耳的、不和谐的音响效果,而主旋律音与附点八分音符所形成的这组音程则大部分是和谐的音响效果,这两组音程交替出现,从最小的音块来看是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小节来看,主旋律音与隐伏旋律音的十六分音符所构成的这组音程大部分遵循的是第一拍和谐,第二拍不和谐而第三拍又到了和谐,而如果将两组音程放在一起看作是大旋律线条,那么则是从不协和解决到协和、从紧张走向舒缓。这种从不协和解决向和谐的创作手法使得这首练习曲充满了诙谐幽默的韵味,让练习曲这种本应该是枯燥无味的练习技术的作品具有了一定的趣味性,同时,在听觉上先听到不协和音程,紧接着再听到的和谐音程则更加优美和谐动人,1 扎里诺指出:“音乐家首先应(在创作中)从不协和音程进入到另一个协和音程;另一方面,不协和音接着协和音程,也是更好的能够接受的,而且能够使耳朵得到更大的愉悦,就像黑暗之后的光明对眼睛而言是更乐于接受的”。《Op.25 no.5》正是这种从不和谐到和谐的运动,使得人们在听到这首作品时不仅能感受横向旋律美,同时也能体会到纵向音程和谐变化的丰富趣味,再加上同一只手需要控制两条旋律作强弱起伏处理所需要的的技术,完美体现出肖邦练习曲在技术与艺术上的有机统一。

五、结语

肖邦练习曲《Op.25 no.5》非常好的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演奏这首作品不仅需要高潮的技术,同时也需要耐心的去领悟肖邦对这首作品所倾注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