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山
(唐山市图书馆,河北 唐山 063000)
在网络信息环境建设逐步完善的互联网时代,信息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源,是经济产业创新发展的基础依据。图书馆为更好地顺应时代改革带来的浪潮,应在全面认识新时期自身服务转型、功能调整重要性的同时,基于信息资源的实际开发需求,对服务内容、形式与目标进行重构,以公众差异化的知识服务需求为指导,从智能化建设设备与环境、图书馆空间结构、用户定位三个层面出发,促进智慧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现代技术在公共知识服务领域的深入应用,使得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发生了变化,由原有被动型知识提供机构,逐步转变为主动式的知识获取与利用空间,为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支撑。随着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社会知识中心界限不再明显。新时期,图书馆发展定位与服务功能的设定,不应局限于公共信息服务模式,而是需要顺应跨界融合的互联网改革浪潮,逐步完善自身服务功能,借助现代技术,更好地发挥推进各领域创新发展的知识支持作用,落实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
在互联网技术、思维与平台等方面的支持下,图书资源作为重要的公共信息资源,在挖掘自身知识价值时,与社会其他元素的融合与互联程度更深化,逐步实现了智慧互联的目标,在服务机制的实际建设方面,也向着多元化、开放性的方向发展。相较于原有信息技术带来的改革契机,互联网+致力于实现信息与数据的广泛与深度传播、流动、分享和使用,提升社会资源开发效率的动态过程。因此,图书馆在构建现代知识服务机制时,应深化与其他行业技术、思维与平台等方面的融合,对信息资源进行多方位、深层次的挖掘与整合,通过多行业、多领域的智慧互联,实现信息数据的高效共享、增值利用。
互联网+环境下,知识经济的发展形势不断发生变化,对数据的整合从传统的纸质信息、书籍信息等查询的方式,转变为对数据库中结构、非结构数据的整合,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对用户显性与隐性需求进行分析、挖掘,也成为智慧图书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图书馆以数据、信息开发为主要知识服务目标,成为实现数据智慧应用的最佳选择。在“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作为具有丰富数据资源的公共服务信息机构,应充分发挥数据集群化管理中心的优势,面向各行各业提供多角度、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满足用户多元化的知识需求。
互联网+技术的多元化、广泛性应用,对图书馆原有建设规划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得图书馆在功能定位与空间规划方面,需要进行对应的调整,以现代技术为改革的驱动力,进一步优化图书馆服务结构,实现知识管理制度、内容与目标的重构。首先,在空间功能的规划与调整方面,要由传统的学术、教育、传承固化模式转向开放、多元、协调发展的功能定位,突出空间功能设置的多元化、非线性特点,设置集信息浏览、阅读、科研、教育、文化建设与体验服务为一体的高效集成化信息中心;其次,深度挖掘线上资源与现实资源,通过虚拟现实、移动互联与MVS、大数据等技术,将碎片化的服务功能进行集中整合,面向用户提供更立体化、开放性的信息服务,融入智慧化的资源配置原则。同时,通过网站服务、移动服务与线下服务的有效融合,构建高效互动、自主性强的智慧服务体系;第三,在跨界融合理念的指导下,合理拓展服务功能。在图书馆服务跨界融合方面,可以与当地网咖合作创建图书馆网咖图书小站,采用“咖啡馆+图书馆+网吧”建设模式,面向公众提供集上网服务、知识浏览、休闲放松等功能为一体的多方位服务。
现代智慧图书馆一体化服务机制的建设,不仅需要互联网技术、平台的支持,同时,还需要加强智能设备的引进与升级维护,保证信息传输路径的多样性与效率性。为此,在实际建设方面,图书馆应基于内部服务模式的升级转型需求,站在全局发展的角度,落实图书馆长效化、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
1.智慧互联平台建设
物联网、移动通讯与大数据等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形式更多样,在拓展了图书馆馆藏资源获取途径的同时,也为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形式的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持,借助互联网平台方面的优势,能够面向用户提供桌面、网站、空间三位一体的智慧服务。随着移动服务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各大公共图书馆在门户网站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图书馆的服务渠道,设置了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与各种图书APP 等移动服务模式,用户可以借助多样性的服务渠道,随时随地的获取图书信息资源,实现书目查询、数据库检索、图书室预约等方面的服务需求,通过移动知识服务功能的设置,打造开放式、共享性、交互性的信息服务中心。
2.智能设备引进
智能设备作为图书馆构建智慧服务机制的重要基础,在设备的引进与维护方面,应加强自主性、交互性、自动化等方面设备的应用,从而优化图书馆管理、服务资源的配置结构。智能设备除了能够方便用户使用图书馆,它所记录、存储的用户行为数据等,对于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的建设也有着重要作用。在智能设备的引进方面,应结合图书馆整体智慧服务模式的构建需求,合理配置建设资源。如,图书馆可以通过智能监测、自助图书借还设备等,记录下用户出入图书馆、借阅行为与基本信息,在通过互联网平台对用户实际行为模式进行动态追踪、关联分析后,可以准确定位用户实际知识服务需求,通过显性、隐形需求的深度挖掘,更好地为智慧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支持。
信息时代,用户作为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对象,受互联网技术革新的深刻影响,在公共知识服务体系中的地位、需求逐步转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图书馆在进行由传统服务向智慧服务转型的过程中,用户的行为越来越趋向智慧化。在构建智慧知识服务体系时,图书馆应从用户需求层面出发,优化图书资源管理、开发与服务流程。具体来讲,在构建智慧图书服务体系时,图书馆应注重用户服务需求的多元化转变。互联网平台与移动终端等知识传递新媒介的广泛应用,使得公众接收、处理、传递信息的形式与途径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用户从原有的知识服务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对图书馆的服务需求更开放、自主。作为信息提供者,用户在可以在馆员的引导下,主动参与需求调查,提供自身相关信息和需求信息。当用户作为信息数据的生产主体时,可以借助融媒体广泛的渠道,对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制作与整合;而作为知识服务的实际体验者,通过拓展与用户的沟通渠道,及时对用户服务体验进行调查与分析,并结合用户反馈信息,针对性的调整服务战略。将用户需求作为制定图书馆新时期发展战略的客观依据,可以为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的建设与优化提供可靠的指导,是公共知识服务机构贯彻人本服务理念、提升信息服务整体质效的有效举措。
结语:知识经济快速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时期,图书馆在互联网改革浪潮的影响下,加快了智慧服务机制的建设投入,在深化了对知识信息价值开发与整合程度的同时,通过空间服务功能的重构、智能设备与智慧平台的有效建设、基于客户层面优化服务机制等方式,对自身馆藏进行拓展,通过现实资源与虚拟资源的协同化开发,进一步推进了多层次、立体化信息服务机制的建设进程,减少公共知识共享与交互的障碍,为智慧图书体系标准化、规范化的建设提供了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