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英译过程中的词汇空缺及其解决策略

2021-11-30 11:16:39任诤
魅力中国 2021年6期

任诤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18)

“文化”一词源自《易经》中“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泛指智慧群族古往今来一切社会现象和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外在表现形式,同时语言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介质与载体。Juri Lotman 曾说过:“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某一种具体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人类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因而站在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翻译并不是单纯地将两国语言进行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化过程。20 世纪50 年代,Casagrande 提出了“译者事实上不是在翻译语言,而是在翻译文化”的论点。翻译的功能从单纯的语言之间的转换,转化为对于文化信息的记录、传递、融合和构建。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开始逐渐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一、词汇空缺及其产生原因

词汇空缺通常指一种语言中体现其文化特点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往往缺失,没有恰当的对应或对等成分。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词汇空缺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缺位现象。不同语言中语言结构、语言背景、思维方式、表达方法的差异所造成往往造成翻译过程中语言可译性的障碍,这些相对的不可译性需要通过一定的翻译策略进行补偿,从而实现不同文化间信息的有效传递。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绵5000 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国5000 年优秀文化的统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明显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各方面从古到今的人文状况。尽管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但是东西方有着迥异的风俗习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审美观念、行为规范、思维模式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这些差异性往往造成文化缺位的现象,进而导致翻译过程中出现词汇空缺的情况的出现,使得译文无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难以捕捉到其中的深层次含义和美学意境,有时甚至会出现译文对于原文意思的歪曲的情况,从而导致信息无法真实、有效地传达。

二、词汇空缺的解决策略

对于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这种文化缺位情况,翻译理论界针对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和目的语读者等方面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比如Eugene A.Nida 主张翻译中寻求与原文信息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从而实现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相同或近似的反应;而Lawrence Venuti 则认为应保留原文中的文化异质成分以促进各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译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词汇空缺,而产生这种空缺的原因、情况、内容、形式,以及造成的结果各不相同,因为解决这些词汇空缺的策略也必然是一个一个开放的系统。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英译过程中由于文化缺位造成的词汇空缺情况,一般可以采取音译、直译、直译加注、等值借用、意译等方法加以解决。

(一)音译

音译法是几乎每个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些特有词汇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如同现代中文中存在着大量音译英美外来语一样,在几千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大量的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文音译词汇也渗透进入了西方语言,并被普遍接受。比如:孔子(Confucius)、易经(IChing)、太极(Taichi)、风水(Feng Shui)等。无论从保留外来语的异国情调的角度,还是从忠于汉语文化特征的角度来说,音译法都是跨越文化缺位情况下词汇翻译障碍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是指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保持原文的内容的同时,尽可能在译文中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形式。随着华人向世界各地迁移,特别是近两百年来华人赴欧美移民、求学和经商人数的增长,华人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也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和语言,越来越多的带有传统文化的中文词汇直译到了英语中。比如:春节(Spring Festival)、象形文字(Pictographic Characters)、诗经(The Book of Songs)、唐三彩(The Tang Tri-colored Pottery)等。直译相对较多地保留了中文的文化内涵,一定程度上使西方了解了带有文化缺位的词汇意义内涵,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西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日益深入,直译在中国传统文化英译中会越来越普遍。

(三)直译加注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直译加注法实际上是直译法的补充与升级。这种翻译方法也被称为附注式译法,是一种因仅仅使用直译法时目的语读者因文化差异难以理解源语意义时,通过增加注释以弥补词汇空缺的手段。比如:四书(The Four Books:The Great Learning,The Doctrine of the Mean,The Confucian Analects,and The Works of Mencius),文房四宝(the 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writing brush,inkstick,inkstand and paper),岁寒三友(the three companions of winter:pine trees,bamboo and yellow plum)等。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的时候,直译加注法往往应用于带有归纳性质的词汇中,通过增加注释的方法可以使目的语读者了解词汇的具体内容。直译加注法有时也会应用于一些带有掌故、人名或地名的词汇翻译中,比如:南柯一梦Nanke’s dream ——from the story of a man who dreamed that he became a governor of Nanke in the kingdom of Ants)。直译加注法的使用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又有助于西方读者了解其内涵与精华,便于在词汇空缺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四)等值借用法

等值借用法,也被称作套用法或套译法,是指某些词汇由于文化因素的影响,在翻译时无法保留原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而转译为目的语中具有相同含义的词语。尽管东西方文化在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审美观念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但有时对于相同的事件、感情却有着类似的表达方式。比如:沧海一粟(a drop in the ocean),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In the land of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本末倒置(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等。等值熟语借用通过套用目的语中已经存在的语言结构或固有习语,从而实现意义、意象和语用的有效转化,既可以摆脱了“字字对等”式翻译的束缚,也使目的语读者感觉更加亲切,便于理解,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快速传播。

(五)意译法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欧美文化之间社会文化差异巨大的限制文化差异的限制,为保证译文和原文在内容和语言功能上的一致,有时不得不舍弃原文的字面意义进行翻译,我们通常称这种翻译方法为意译法。比如:“人中龙凤”一词的翻译,“龙”与“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祥瑞、至尊、超凡的意思,虽然“龙”和“凤”在英文中有直接对应的“dragon”和“phoenix”,但无论从形象上,还是含义上都与中文中的“龙凤”相去甚远。若将“人中龙凤”译为dragons and phoenixes among people 不但不能正确表达中文词义,还会是欧美人产生歧义,因此意译为outstanding/distinguished figures 更为妥当。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在一定情况下意译更能够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突出目的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

三、归化与异化的关系

按照当代翻译理论的流派划分,音译法、直译法和直译加注法属于异化翻译法的范畴,异化翻译法更多考虑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较多地保存和反映原文的文化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目的语读者保留异国情调。重点表现在译者向作者靠拢,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保留源语的语言特点,吸纳源语的表达方式。等值借用法和意译法则属于归化翻译法,即源语本土化,用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法重点在于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英译过程中,当译者面对着由于文化缺位而造成的词汇空缺时,“归化翻译法”和“异化翻译法”的选择要受到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和目的语读者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归化翻译法”和“异化翻译法”构成了解决中国传统文化英译过程中词汇空缺问题的策略体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整体,只有通过灵活地运用这一策略体系,才能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和文化的有效传播。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有效途径。这种翻译活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蕴的传达效果,它不仅仅是单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不同文化间的沟通、移植和融合。由于文化缺位造成的词汇空缺极大地影响了这一活动的顺利进行,译者需要结合语言习惯、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多方面因素在各种翻译策略中进行衡量和取舍,已达到形式有效转换和信息的真实传达,避免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