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1-11-30 11:16:39袁婷婷戚红何颖娴杨文博
魅力中国 2021年6期

袁婷婷 戚红 何颖娴 杨文博

(沈阳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8)

前言: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需要坚决地维护民族团结,这样才能确保边疆稳定、促进国家稳定、保障社会稳定。而在校园文化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是其最为重要的路径。由学校进行引导,在有关政策的支持下开展相关活动与课程,才能有助于社会稳定发展。

一、民族团结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间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物质基础

在现阶段的部分校园中缺少与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的设施与物质。

想要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就需要将落脚点放在具体的物质实体上,决不能空喊口号,却不做出任何实质性的工作。部分校园表面宣传民族团结,但走进学校却看不见任何与民族团结相关的宣传标语与设施。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会受到身边环境的影响,而使用物质实物进行校园改造就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途径。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将物质融入到校园中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二)精神建设不足

在校园中的精神建设不足,无法在师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部分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忽略了对民族团结教育的精神建设,没有展开与之相关的教育活动,并没有将该理念融入到校风校训当中,导致民族团结的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缺乏对精神层面上的教育。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其校园文化的核心,决定着学校未来的发展理念。注重精神文化建设,才能将民族团结的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中[1]。

(三)缺少规范制度

校方并没有进行相关制度的制定,缺少约束力。

多数学校并没有针对民族团结教育制定相关的制度,还停留在散乱无序的阶段。当出现问题无法解决时,也没有相关参考,只能凭借经验与常识进行决断,缺乏公平合理性,也缺少对在校师生的约束力。合理地制定规范的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品质,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二、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物质文化基础

建设物质文化基础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分别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在建设自然环境时,需要先做好校园整体的设计与规划,要能彰显出民族团结的理念与和谐精神。此外,要建设校园景观,需要体现出各民族的特点,使其成为校园内的标志性建筑物。还可以在校园张贴相关标语,绘制民族团结板报,引进多语言书籍,建设校园网站,让在校师生们能通过标志性建筑物理解民族团结的意义与重要性。

而人文环境则主要针对在校教师与教职工,需要先将民族团结理念传授给他们。教师与教职工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自身的思想觉悟很高,用民族团结教育彻底修正其兴中的狭隘民族主义,打造完美的人文环境。再由他们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消除学生心中的疑惑与偏见,使学生能够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打造各民族团结友爱的人文环境氛围,用物质文化基础落实民族团结。

(二)精神文化建设

在校园内进行民族团结精神文化建设要从学校本身出发。

要把校史稍作修改,找到学校与民族团结有关的历史,并对其进行重点宣传。校史是记录一个学校建立之后的发展与改革的重要文献,也是其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校史中加入民族团结元素可以从根本上进行精神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全体师生对母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增加了整个学校的凝聚力。例如:在学校中增设校史馆,让民族团结内容通过物质与史料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确立校风。还可以邀请不同民族的校友回校进行演讲,开展活动。将民族团结元素写进校歌校训当中,发挥其本身拥有的强大感召力让其在学生中间传唱,以达到凝聚民族团结的目的。还可以增加特色的民族活动,让外族学生也能参加到活动中来,让其感受到多民族一起其乐融融的氛围。

(三)制定规范制度

针对民族团结教育制定规范的制度,以便于调节校园内各方面的关系。在学校的校规校纪中融入民族团结元素,用明文规定来约束学生的言行,以便于培养学生的品格。

学校所制定的制度都有其产生的道理,均建立在一定的伦理精神之上,而在其中加入民族团结教育,对维护社会关系与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将民族团结教育加入到考试内容当中,定期进行考试,确立其在学生心中的地位,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将民族团结教育深入于心,并掌握基本的政策与知识,能够充分意识到其对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在心中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提高处理此类问题的能力。但在执行此类规定时,务必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操之过急,以免出现不必要的后果。需要做好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保障后才能开始实行此类规定,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自我管理与约束。渐渐将约束性质的制度转化为学生心中的道德底线,起到制度的最大作用[2]。

结语:在现阶段的时代背景下,学校作为育人之地务必要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将其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加大投资进行物质文化基础建设,积极进行精神文化建设,并酌情制定规范的制度,才能培养出具有民族团结精神的新一代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