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河江 张彦艳 吴贝贝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二十世纪以来,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层面的需求,更倾向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在“互联网+”这个全新的时代,现有行业的信息化都已更新,“互联网+农业”便营运而生。传统农业模式正被悄然打破,取而代之的现代以知识为基础的、生态和产业相结合的生态农庄模式,其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农村发展模式。
农庄位于眉山市仁寿县富家镇,占地面积广,约200 余亩,离县城仅30 分钟车程,交通便利。农庄于2017 年建好,一些基础设施还有待完善和提高,经营模式主要以传统的聚餐娱乐和水果采摘为主。农庄现有“果树+家禽+鱼塘”的简易生态循环模式,以果树为主体,家禽和鱼塘为辅。所在县城位于成都正南部,是四川省三大粮食基地之一,靠近双流和天府两个主要国际机场,具有“成都选址和仁寿成本”的比较优势。可见农庄在地理区位和经济区位上有一定的优势,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针对“互联网+农业”显现出的问题,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可为其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并指明改进的方向。通过该理念的秉承和践行,可以使当代农庄呈现出新的风貌,体现出当代农庄经营者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对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和实践。因此,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学习和吸收先进的生态农业发展经验,为中国乡村寻找现代农村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尤为重要。
1.滴灌技术
本项目引进先进的滴灌技术,通过这种节水的灌溉技术,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而且能减少农庄的经济支出。
2.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农庄现有以果树为主,家禽和鱼塘为辅的简易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果树及其杂草为家禽提供绿色的食物,家禽所产出的粪便为鱼塘提供饵料,鱼塘又为果树提供生态肥料。
生态农业的特点是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循环性,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手段,将“农庄”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一个整体。在中国乡村要实现这种农业模式,一要调动并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二要解放思想,把农民从传统的农业耕作中解放出来;三要将农业引向产业化发展的方向。
现阶段农庄存在许多突出的瓶颈和问题:1.促进“互联网+农业”协调和融合的力度不够;2.农庄工作人员劳动素质整体偏低。3.流通设施不完善,标准不统一。4.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有效地处理好这些问题,是农庄在现代农业中屹立不倒的关键。
前期:虽然农庄(已注册上市的农庄)已有一定的基础,但还不够系统化。所以前期先将项目落实到果园上,在其发展基础上,把果园更系统的规划。中期:将我们的项目产业逐步融合,结合互联网销售农产品,扩大传统农业的产销。后期:发展观光、采摘、旅游等项目,营造一个集休闲、娱乐、体验等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庄。紧紧围绕生态农业这个方向进行,依托果园为基础,发展采摘、农家乐、特色民宿、“互联网+”、生态垂钓、水产、旅游、生态家禽等产业链接。
1.客源市场分析:现阶段主要针对城镇消费人群,在项目成熟阶段,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可面向全国销售。2.目标市场:农产品等主要面向农村人口;旅游、民宿、采摘等主要面向城镇人口。3.市场前景:项目所在县城是人口大县,人口众多,客源市场充足;有丰富的农产品,销售市场广阔。4.产品前景:生态农产品,例如生态水果,生态家禽,生态蔬菜等,绿色环保,深受广大家庭的喜爱,加之副产业的辅助效果,产品前景广阔。
本项目模式较新颖,目前在县城内还未兴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在起步阶段,相比其他更早地进入市场的农庄,本项目在市场开拓阶段需承担一定的风险和压力。
以生产高产量、绿色无污染的水果、蔬菜与生态家禽等农产品为主要目标,满足城市人口对绿色产品的需要,成为一个集生态、产业、体验、游憩为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娱乐场所,加之旅游观光,避暑胜地,生态环保于一体的大型生态农庄。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环境下,所有产业都在依靠互联网进行发展,传统农庄也不例外。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传统农庄展现出一副新面容,并取得了重大发展,在该过程中也发现其发展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要分析农庄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针对其所发现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以及长远的规划,以促进农庄的可持续发展。
如今,传统的农庄形式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互联网+农庄”虽然较传统农庄有很大的进步,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注入“互联网+农庄”后的“互联网+生态农庄”就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生产、经营、销售模式。现代的产业和项目不能只考虑经济利益,而要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结合,权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为人类事业进步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