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培养实施路径探究

2021-11-30 11:16:39杨静
魅力中国 2021年6期

杨静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辽宁 铁岭 112000)

在《辞海》中,劳动教育被定义为德育的一部分,重点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德育属性,提倡劳培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品质。新时代下,劳动教育呈现出不一样的内涵,在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中,应该将其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等内容融合在一起,贯彻落实于专业课程教育、实习实训等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1]。在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研究,在产品研发、加工、制造、维修等工作中,全身心投入,一丝不苟地完成各道工序,成为一个有职业操守、精益求精的“工匠”。

一、“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校不够重视劳动教育

教育具有一定滞后性,虽然国家最新政策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开展劳动教育,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实施,劳动教育尚未融入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学时、学分、上课时间、地点、考核方式等均未确定,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化。部分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理解为在课堂上灌输劳动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热爱劳动的观念,部分高职院校则将其理解为简单组织学生展开清洁校园等简单的劳动,形式单一,实践性不强。

(二)家庭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

孩子劳动价值观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均与家庭缺乏劳动教育相关。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家长恨不得让孩子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去学习,不愿意让孩子劳动,怕耽误学习,而且大部分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劳不劳动无所谓,甚至有些家长会鄙视普通体力劳动者,发出“你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跟他们一样”的言论。

(三)社会氛围误导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当前的一些社会不良现象,令学生产生了错误的劳动价值观。现阶段,大部分媒体力量都用于宣传影视娱乐明星,对于国家工匠、劳动模范的宣传信息甚少,高职院校学生鲜少接触这类信息,这种社会氛围误导了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如今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都比较懒惰,没有养成清洁卫生、清洗衣物的良好卫生习惯,在外光鲜亮丽,攀比衣食,宿舍却脏乱不堪,这种消费观念、劳动观念是极其不良的。

二、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培养实施路径分析

(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劳动教育内容

高职院校应该国家政策规定,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中,并将其分为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四个模块,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劳动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应该将教育目标制定为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劳动技能、劳动品格及劳动精神,在具体课程设置上,可以设置劳动哲学、劳动社会学等,深化学生对于劳动的理解和认知,设置劳动伦理学、劳动文化学等,让学生构建劳动观念和劳动伦理,设置劳动关系学、劳动法学等,提升学生解决劳动问题的能力,同时,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职业观念[2]。

(二)家校协同弘扬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始于家庭,高职院校要想深化劳动教育成果,就应该构建家校联合教育机制,让家长知悉学校在劳动教育上的具体目标、内容和要求,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严格管教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摒弃啃老、拼爹的不良社会风气,让学生在家里,多劳动,随手帮助父母做洗菜、煮饭、拖地、洗晒衣服等劳动,形成热爱劳动的家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各个班级可以组建家长微信群,留有家长的手机号码、邮箱等联系方式,如若学校举办大型劳动教育活动,比如说劳模精神进校园、劳动教育专题讲座等,可以邀请家长协同学生参与,共同接受劳动教育,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家长积极参与到劳动教育中来,督促学生克服怕苦、怕累、怕难的思想,树立吃苦耐劳、勤劳能干的品格,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敢于创新[3]。

(三)推动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训的融合

高职院校是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孵化基地,实习实训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劳动教育的良好载体。高职院校应该组织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训,在校内实训、企业实习中,丰富实践活动形式,增加劳动力,锻炼学生的体能,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除此之外,学校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走入街巷,去看望、摆放一些专业领域的大国工匠、民间手艺人和技术师傅,观察他们的作业过程,接受传统工匠的熏陶,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给学生亲身实践、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传统工艺的艰辛,感受其匠心所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 年3 月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大中小学应该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基于“立德树人”理念,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展开劳动教育,推动劳动育人实践工作的常态化发展[4]。工匠精神是一个与劳动精神密切相关的概念,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工匠精神”的内涵在不断变化,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内涵为专注、细致、创新、卓越,高职院校应该随着时代发展丰富、改进“工匠精神”培养策略,全面深化劳动教育成果,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工匠”。